标签:
柏辰中心里教育成果扩音器英语育儿 |
分类: 两岁 |
2岁5个月25天
柏辰近段时间喜欢问我们“这个用英语怎么说?那个用英语怎么说?”,于是,当某英语早教中心给我宣传单的时候,我想,去试听一下也好,成不成都无所谓嘛,去感受一下也不错。于是,抱着这种心态,今天上午,去了附近的某英语中心。
一进去,中心的人就要求孩子和父母分开上课,我一听,怎么可能,且不说孩子能否适应,单说这种安排的出发点就让人质疑了,2-6岁的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谁也不认识,你让他一个人呆在那里,有没有半点人性化的考虑?理由是没有父母在旁边的干扰,孩子会有更好的状态去上课。不能说这种理由没有半点可取之处,但是,对于一个第一次来试听的孩子,这种做法,未免有一点一厢情愿。而且,孩子知道有爸爸妈妈坐在身后,他们未必就会影响状态,而且,心里还会更加踏实吧。
我是从一开始就反对这种安排,于是,老师就让我坐在教室的后排。柏辰也不受任何影响呀。后面又陆续来了三个小朋友,一共四个小朋友,有一个四岁的孩子,在其中是最大的,他的妈妈想当然地接受了老师的安排,把孩子一个人留在教室上课,可结果上,小孩子当场在哭闹了起来,以至于使课程完全进行不下去,耽误了半个小时之久。
更可笑的是,当老师用平时的声音大小和孩子们说话互动的时候,孩子们不怎么答理,于是,老师就从隔壁办公室拿了一个类似于扩音器之类的东西过来,声音一下子就大了,而我的眉头一下子就皱起来了。或许是我已经习惯了蒙氏班老师的表达和沟通方式,但我想,真正能够让孩子接受你的,与你的声音大小并没有关系。更相反的是,我觉得,和缓轻柔的声音能够让孩子更快地放下戒备心理,以更加专注的态度和老师沟通,而不是现在,孩子只是在被动接受这种无法躲避的用扩音器扩出来的声音。
我觉得,看一个幼儿园也好,还是早教中心也好,硬件只要在安全范围之内,其他的或许就不需要看重什么了。能有品牌知名度是更好,但没有知足度,并不表示没有选择和接受的可能。最最关键的,是老师,老师的状态,老师的眼神,老师的表达方式,老师的沟通方式。
最开始给柏辰他们上课的,是一名非常年轻的女老师,眼神中,有着太多的不自信和紧张,我知道她的这种不自信和紧张来自于哪里,是经验不足,还是有招生的压力在很切实际地影响着她。上到半个小时,她只顾按照她的进度在走,完全不知道孩子提出的需求。半个小时左右,最大的那个孩子因为妈妈的离场课程中断,在这个时候,她们没有去把妈妈找过来安抚孩子的情绪,而是硬碰硬地和孩子沟通,最后的结果是,孩子的状态也没调整好,整个课堂的进度也开始不下去,与其说是因为一个孩子耽误了整个课堂,不如说是老师的安排和现场掌控能力太过于失败。孩子有什么错?在一个新的环境,需要有熟悉的人带给他信任感,对于一个不熟悉的东西,需要有一种有趣而生动的方式展现给他们,在极度没有安全感的时候,以哭闹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这些需求......哪一样有错?
在那个孩子哭闹了半个小时,我们在里面呆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我呆不住了,柏辰也呆不住了。怕老师尴尬,我还借口说上洗手间出来了。另外一个好像负点责的老师跟出来了,不依不挠地向我推荐他们的课程,他们的教具......在这个没有温情的环境中,柏辰已经很不耐烦了,那个老师仍是一幅誓不罢休的样子。我心里已经极不耐烦了,当着老师的面给猪头打电话让他来接我们,看到我们没有可能在今天交钱成为会员了,老师调头就走,柏辰都知道礼貌地和老师拜拜,但老师却不知道礼貌地和小孩子说再见。
在中间参观的过程,看到另外一个教室在上课,约十个孩子的样子,六、七岁左右,没有家长陪同,但是,十五个平方不到的空间里,老师同样带着扩音器,对于孩子们的态度,也是一种近乎于呵斥般的口气。这些,与其外面也还说得过去的硬件环境是多么地不相称。但,就是这样,仍有这么多的孩子在这里上课,仍有这么多家长愿意接受这种一种方式。
在他们的招生简章里,还看到一些关于《数学》呀、《语文》呀之类课程的设计,我心想,这个中心,到底是要干嘛?才多大的孩子,又不是高考补习班,至于吗?是的,现在这个社会,女人和孩子的钱是比较好赚,但,赚也要赚得有点儿水平吧。
出了门之后,我的心情平静了一些,细想一下,也没什么,只是大家的观念不同罢了。在我们大家都在倡导着尊重、快乐的成长方式时,同样有一些人,做着“应试教育”的忠实追随者。在这样一种心态之下,孩子的某些需求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们也把孩子理解成大家一样,“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的话,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几岁的孩子也照样能懂。
想起昨天看到的一个细节。在一个同学所在的幼儿园看毕业会演,打出来的横幅是“某某幼儿园第多少届毕业会演暨教育成果展示会”,我心想,这个标题,前面那半截就已经很全面了,何必多出来后面那半截?再说了,“教育成果展示会”,教育的成果,岂是几场歌舞表演几个说不上层级的比赛证书就能展示得了的。一种教育方式是否成功,或许,孩子健康的心态、良好的成绩,将来考上好的学校,有一种比较好的教育经历和教育背景,有一份好的工作,貌似这些都能诠释教育的成果,但仔细想,又似乎都诠释不了。
当他成年之后,是否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为自己谋取一份无忧的生活保障,是否有能力建立起一个美满的家庭,是否能够担负起自己应担负的责任,是否在一片茫然未知的环境中坚持自我,是否在一个团队中能融洽相处,是否可以足够感受到快乐并把这种快乐也感染到其他,是否在相对压力较高的情况下承受得住,是否在挫折来临的时候以自己的方式应对,是否有自己对生活的要求,是否有追求一切真善美的事物的愿望和行动.......所有这些,貌似也都能诠释教育的成果,但,没有哪一样能完完整整地去替代所谓的“教育成果”。
如《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中说的,除非遇到很好的培训班,能够让孩子有一个很好的状态,尊重孩子,以一种正确的方式予以引导,可以让孩子去参加之外,其他的,送去培训不如不去。把耗在这种对孩子根本不了解也不尊重的所谓早教中心里面,不如带着孩子去野外看看蚂蚁、追追小狗。
未来,我们所遇到的东西还会更多。有与自己的观点相投,也有不相投的,甚至相悖的。且不说存在就有其理由,放在我们,一个接受者的角度而言,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坚持,不管是接受,还是以其他的方式来替代,这,才是最重要的。
今儿亲子博客上了两篇,小虚荣地留一下记录,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