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从任性中开发出智慧(上)----包月阳

(2022-08-22 16:27:15)
分类: 功友的文章

【按:本文原发于2018年05月27日。四年多以后重读老师循循善诱而又直指根本的谈话,觉醍醐灌顶。而今,孩子已远渡重洋读大学,重温此文,更感慨系之】



仲春的一个星期天,我带正上初二的燕然去看望老师。孩子最近学习有些不顺利,容易为做不完作业之类的事情发火。

孩子在老师旁边坐下,我并没有跟老师说什么,老师就开始跟她聊。爷孙俩聊天,妙趣横生,我从老师的谈话中受到极大教益。 


任性,是把局部知识当成绝对真理了 


老师:你慢慢长大了,心里边也就大了。心里边大是什么呢?就是慢慢慢慢地把那种幼稚心态改变了。什么叫做幼稚心态呢?那就是自己任性。(孩子笑)任性就是幼稚心态。她为什么任性呢?就是因为她认识到的东西,脑子里的东西还比较少,她认识到一些东西了,她就把它当成是绝对真理了。


我插话:她最近比较容易自以为是。


老师:哎,自以为是。

(孩子又笑)

老师:这个自以为是好不好呢?也好,也不好。


孩子:好在哪儿呢?


老师:好在哪儿呢?自以为是,她认可自己认识到的东西:我要坚持它。其实我们要做任何一件事情,要做成功,就必须有一个从内心里边自信的心理。你得要自信。你要没有自信还能做得成事情吗?

但是,如果这种自信就是建立在一个非常狭小的基础之上,那样的自信它就成不了功了。

所以自信要自信什么呢?要自信我自己有能力,我能学很多的东西,我能掌握很多的东西,到最后,用这些知识再武装我自己。哎,那就成长起来了。那就能做成功了。将来我们燕然就是这样的。(大家笑)


我插话:一来爷爷就点到你的痛处了吧。(笑)就是这样,她现在的心态就是这样,容易自以为是。半瓶子晃荡。(笑)


老师:因为你到了爷爷这儿呢,基本上就能知道你的情况,就随便聊一聊。其实,就在长知识的这个阶段,她最容易自以为是。因为她认识到这个事情了,她就觉得应该是这个样子,她还没有成年人那种对很多问题又信又不信的阶段。这时候呢,因为她有自信,她就信它是真的。这个信得真,它就会产生个力量。这种力量如果你能用来进一步完善自身,这个力量就能成为使自己一步步壮大的力量。如果你不能把这个力量用在自身“里边”来,你到外边去逞能去了,跟别人表现我自己怎么行,那就不好了。从你来说呢,实际上是不愿意多去外边表现的。但是有时候呢,不自主地就表现出来了。(孩子笑)  


要做成大事情,就要养成内在的修持,这就是内圣外王 


老师:让你上爷爷这来呢,就是让爷爷跟你谈谈。因为平时呢,你跟你爸爸太熟了,就是他要说你的时候呢,你就会跟他撒娇,(孩子笑),上爷爷这儿来呢,虽然有时候也跟爷爷撒娇,但撒娇的那个程度跟在爸爸那儿要差好多呢。

孩子:嗯。我爸都嫌弃我傻了。


老师:没有嫌弃你傻。

所谓傻呢,它是一种诚实的表现。比较诚实,比较诚恳。这个“诚”,就是我们做学问当中的、我们自身的修养当中的一项最宝贵的东西。鲁迅不是说过吗,诚实是傻子的别名。是吧,有这句话吧?


孩子:嗯。


老师:他这么讲嘛,他是从社会上来讲的。不过鲁迅有些个地方呢,(孩子插话:我不太喜欢他)他在讲到传统文化的时候,有好多地方讲错了。


孩子:他把传统文化当垃圾,那要真的是垃圾,它还能在中国存活这么长时间?


老师:他这么讲,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认识事物的水平,当时文化发展的水平限制了他。因为在那个时代,中国的发展前途,还在未定、未卜的时候,所以当时的一些人,他们也都是想来救国,包括孙中山。他们一开始不都是学医的吗?


孩子:嗯,都是学医的。为什么那时候他们都要学医呢?


老师:他们为什么学医呢?因为他们要救人于苦难。一开始的时候,尽管孙中山给李鸿章写的信当中也有内圣外王的思想,但是李鸿章根本就没理他(所以他才去学医)。


孩子:什么叫内圣外王啊?


老师:内圣就是内心里边要有圣人的修持,有了这种修持,要到外边去做事情。如果没有这种修持,里边的道德的水平以至于智慧的开发没有达到那个高度,去做外王事业的时候呢,有时候他心是好的,但他做不成功。因为他的智慧不够,他就不能够按照咱们现在说的——实事求是,还要会去变通,要会因势利导,——他就做不到“发而皆中节之谓和”。他做不到做一件事情做得正好,就是因为他里边的智慧不够。要做大事情,就是要养成内圣的修持。

内圣的修持既有道德的,又有智慧的。还包括身体。在过去,强调这个体魄的“魄”不够。从毛泽东那个时候开始,就注意把这个魄给它强健起来。因为这个体,它可以载智啊!


孩子:嗯。


老师:它就相当于一个舟车一样,你这个智慧,没有健康的身体,拿什么载着呀?所以毛泽东早年就很注意锻炼身体。处处锻炼,包括锻炼牙齿,吃蚕豆锻炼牙。


孩子:为什么要这样?


老师:因为通过形体的锻炼,有一个健康的躯体,……


孩子:形能长智。


老师:哎,这句话说对了。如果像霍金那个样子,他只能去做点儿理论思维。


孩子:身体不行。


老师:哎,身体不行。正因为身体不行,他就不能有大的突破。尽管现在的科学界很推崇他,尤其是早年相对论学界对霍金推崇的比较多,当然霍金以后他又接触了量子力学了。但他没有更多的突破啊。 


心里躁,是脑子里有知识取不出来 


这时候孩子身子歪在沙发上,我对孩子说:坐端正,坐端正。

孩子:我就是躁动。

我:最近她老是躁动。特别容易发火。


老师:为什么躁呢?因为你脑子里有好多的知识你拿不出来。你不知道怎么往外拿。这些知识从哪儿来的呢?这些知识就是从我们还在胎儿的时候——那时候我们的脑子已经发育成熟了,那时候就有了个意元体了,意元体刚一形成的一刹那,它有映像的功能,一下把各种知识都映进来了。


孩子:是不是我们生来就知道所有的?


老师:哎,在这一点上,康德讲的先验论,他在一定程度上是讲对了。但他那个先验论,他不知道先验的知识从哪儿来的。这一点上他又错了。人生下来之后都有此岸世界的认识,还有彼岸世界,所谓彼岸世界就是我们现在的科学还没有认识的东西,那就是自由的领域。所以那个自在的世界里边,自在的东西,一般人不认识。我们管它叫彼岸世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功能。他(她)都有了。就是因为我们慢慢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把那些知识,把它掩蔽起来了。把那个意元体形成时(映)进入的知识,把那些信息掩蔽住了。

我们那个意元体它刚一生成,它先映什么呢?它先映它自己。意元体中最细微的部分,我们给它起个名,叫它灵元。然后再映我们的身体,然后再映母亲的身体,然后再映外界客观事物。这些个信息都有了,一层一层的信息,都包起来了。

我们出生以后呢,形成的经验又把这个灵元封上了。学的那些知识把意元体封上了。


孩子:爷爷,我知道为什么海伦·凯勒学的那么好了。因为她虽然看不见听不见,可她的意元体还在啊。她意元体没有被封太严实。

我说:她说的是美国那个盲人(见文末注)。


老师:所以,一般人就是呢,慢慢慢慢地,被生命里边的气,把意元体掩盖住了。


孩子:嗯。


老师:它比较浑浊了,不好出来了。再加上后天学的各种局部的知识,这些知识学了以后,它(局部知识)把它(意元体)固定下来了。太任性了。太任性了以后它就有点儿凝固了,不灵活了。

任性就是不灵活。它就有了这种粘滞性。


孩子:小顽固。


老师:哎。有了粘滞性以后,里边就不灵活,把里边压死了。但是你呢,它里边没有压死。没有压死呢,它里边的知识,灵元那儿,它还有灵性状态,它要活泼,知识在里边有,可怎么往外拿呢?怎么把它取出来呢?取不出来。里边那个真我那儿,那个真正的我。——我们生下来之后(形成的)那个我,那个是任性的我,是个假我。那个真我在那儿,她(他)就想把那些知识弄出来。她(他)要把它弄出来,她(他)这个条理性又没有,那个线索又没有,不知道怎么往外拿。这样她(他)在里边就闹腾了。她(他)就要急啊、躁啊,出来这些问题。 


你一觉察到自己任性的时候,任性就减少了,这就是当下 


老师:你看爷爷就给你讲了这么一点,你不就不躁了吗?

她就挺缓和了嘛!一方面,爷爷给你讲的这个道理呢,要把那个粘滞的东西,我们要去掉它;爷爷一开始就给你说呢,任性,这个任性,它就是压着里边的东西啊。我这一说的时候,你就,哎,觉着脑子一动弹,一觉的时候,那个任性就开始少了。


孩子:那怎么才能没有呢?


老师:慢慢地你经常这么觉,经常能觉到它,就是一觉到任性时候,那个觉的一刹那,那就是个觉悟,就不是任性了。那就叫当下。抓住当下。

那个当下不是你抓住那个任性,而是你感觉到任性的那个知觉,觉悟,那个叫当下。说注重当下注重当下,是注重这个当下。佛家也讲,现在西方也讲,要注意当下,这个当下是什么?很多人没搞清楚。你这儿发着脾气呢,这个当下就是发脾气?你这儿痛苦着呢,情绪不好着呢,当下就是情绪不好?这就解决问题了?不是的。当你提醒自己注意当下,这个觉一起的时候,它已经不是那个不正确的东西了。你一觉得我要注意这个当下的时候,里边那个真正的觉悟,它已经开始兴发起来了,它已经开始立起来了。所以我们注意的是这个当下。如果我们经常能处在这个当下,那就能经常处在自觉当中。


我插话:这个是您前一段说过的“一念回机”吗?


老师:一念回机的话呢,当时你要查到里边去,回机的时候,谁让他(她)回机呢?那就比这个回机要早一点。你回机,是个行为。他(她)要指示它回机的时候,他(她)觉得要回机的时候,那才是那个真正的当下。


孩子:那,具体的方法是什么啊?


老师:这就没具体了,往回一想,就是觉悟了。


我插话:你发觉到了,就是。


老师:哎,当你一知道的时候,它已经有了。还要什么方法呢?


孩子:我以前有几次这样,有几次觉悟过,但是后来,想觉,忽然就觉得有什么东西挡着似的。


老师:你想觉,你想着那一刹那,你一想着觉,那本身就是,不能再找了。你要想觉的时候,它已经是觉了。

你要想觉的时候,已经离开那个事,这个想觉就已经是那个觉了。这个觉已经有了,你再想找个觉,那不就是“头上安头”了嘛。再一找那个觉,又错了。它就又不是那个觉了。那时候就叫当下即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