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包月阳

(2022-07-12 10:46:32)
分类: 功友的文章

按:本文原发于2018年1月1日。本次重发时作了补充修改。



     大唐龙朔(唐高宗李治年号)元年,公元661年,樵夫卢慧能(又名惠能)于岭南南海(今广东佛山一带)的街市卖柴。一位开客店的人看了慧能的柴担,说,我要了,送到我店里吧。慧能挑起柴火,跟着客人送到店里。钱货两讫,慧能拿着得来的铜钱,打算买些米面回去。出门就见一个人在诵经,正好诵到这样一句: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慧能闻听此语,豁然开朗,一个从所未见的世界在眼前展开。


    慧能就问那人:您诵的是什么经?

    那人回答:《金刚经》。


    这就是禅宗六祖慧能闻《金刚经》而悟的故事,这则禅宗史上的经典,见于《六祖坛经》。慧能闻《金刚经》有悟之后不久,辞别母亲,前往湖北黄梅拜见禅宗五祖弘忍,学习“做佛”。八个多月后,弘忍传衣钵于慧能,是为禅宗六祖。

    六祖慧能是佛教中国化的最重要人物,是禅宗真正的开创者。传统文化和哲学修养极其深厚的毛泽东曾经说: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也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毛泽东还说过,六祖《坛经》是劳动人民的佛经。


    老师于2000年前后曾两次专门讲解《坛经》。这是因为禅宗十分注重修炼意识,而《坛经》是修炼意识的极佳经典。老师说,《坛经》看似简单平易如大白话,实则是直指根本的经典。

    近几年,老师也曾经多次跟我谈六祖《坛经》。有一次说到六祖听人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经文时开悟的故事,老做了别开生面的解读。


    老师说:六祖不是念《金刚经》开悟,那只是他开悟的悟缘。此前他做樵夫,有长期的修行积累,听到有人诵《金刚经》,诵经的声音触发他的灵感,他进入悟境。后人把这个搞错了,以为诵《金刚经》就能悟。如果没有(修行)基础,没有机缘,怎么诵也开悟不了。


    老师说的修行基础,应该是指慧能做樵夫多年,每天在山中做砍柴的简单重复动作,心已经很静。


    我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说的心的“动用”吗?

    老师说:这句话是说,当你的心“发用”的时候不要有任何想法,就是自然的反应,依自然的反应去做。这样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呢,我们的每一个念头都是生出了就灭了。所谓“无住”,其实是本然状态,我们的心体本身都是一个念头一生就灭。就是因为人执着去了,违背了无住的宗旨,才有“住”了。


     我问:怎么理解念头一出就停了呢?

    老师:我过去讲课也讲过这个道理。譬如你看这个东西从桌子上掉了(老师指茶几上的茶杯等物),你赶紧去拿它,去接。你看到(东西掉),你要去接,你发出“令”,令转成了动作,它里边那个“念”它就没了啊!人的心都是一发就会停,本来都会做到无住,就是由于人的这个“情”的缘故,他执着于它了,他才去住。不是说无住就多么难。

    我:哦,本来不难,想多了就难了。

    老师:掉个东西你去接去,出来个念头吧?说是念头,其实还没有形成“念”,它只是那个“机”,有了这个机,它直接变成行动去了,没有经过形成念头这个过程,所以是无住的。

   

  以前一直觉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很高深莫测,听了老师的讲解,一下子明白了。无所住而生心,是意识的本来状态,只因为我们的情执,喜欢关注过去的事情,才扭曲了这种本然状态,总是有住而生心,或留恋、或后悔于过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