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光和他的乡下小院儿
(2023-11-07 10:13:48)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崔志光和他的乡下小院儿
看上去,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了,个子不高,身形瘦弱,不事边幅。
眼前的他,怎么也难与一个学者,武者,医者与行者联系到一起。
这座院子一如这人一样的普通,乡下常见的砖瓦房,没有石刻木雕,不见斗拱飞檐,就连院儿里的地面也还是黄土漫地。在这个叫后阳寺的村里,这样的民宅一点也看不出什么稀奇之处。
这人,与这院子一样,看上去都是那么质朴与自然,随和与寻常。
初识崔志光,30年前,他在市纪委宣教室与我的好朋友张长山对桌办公,看上去还略带点土气的机关小青年,那会儿知道他在学太极拳。
再见到他,已是京城一家文化机构的负责人了,其身影经常出现在各类公益讲座,媒体论坛,文化讲堂,成了讲授国学经典、传统文化和太极养生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了。
后来知道,崔志光考去了北大历史系,成了攻读秦汉史的硕士研究生。
毕业后的崔志光,京城工作之余,抽空就愿意回到成安县的乡下,这里有他的老宅。
在这里,他栽花种草,习字练拳,品茶论道。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竟弄的风生水起,在当地渐渐有了一些名气。
一进他的小院儿,一股清幽之气迎面而来。
正值深秋,院内枝头,果实累累,拳头大的石榴咧开笑靥,扁圆的柿子脸鼓胀得通红,一团一团的万寿菊金光闪闪。红枫法桐,绿竹翠柏,相映成趣。宽宅大院,硬土铺漫,青石小径,纯朴自然。
院正中,高大的堂屋,坐北朝南。
左右廊柱各挂木刻楹联: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门头高挂:颐萱山房木匾。
颐为养,萱为草,代指母亲。其母是一名资深教育工作者,一生教书育人,喜恬淡,性安逸。这里暗含着崔志光对母亲的孝养之意。
院子里有近百种花卉草药,虽然旺季已过,但暗香依旧沁人心脾。
熟悉的人知道,崔志光习武已有30多年,是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说到习武,还是在沈阳航空学院读大学时,他偶然翻看到一本《武林》杂志,封面上介绍13位中国武汉国际太极拳名家,其中一位叫姚继祖,是杨、武二式太极拳发祥地邯郸永年广府人,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被誉为太极拳界一代宗师。
透过杂志,姚继祖身上的一股仙风道骨之气,深深吸引了崔志光。或许是心灵契合:这不就是我的老师么?
一个武侠梦在他心中点燃。
大学毕业,崔志光分配到省城。后来,他执意要调回邯郸,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想离姚老师近些。
1991年开始,崔志光正式踏上了学武之路。为了方便,他买了一辆赛车,每个礼拜天,天不亮,他就要骑行30余里,从邯郸到永年广府找姚继祖学习太极拳。
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从没有间断过一天。
一年多下来,姚继祖终于被这个真诚与刻苦的小伙儿所打动,七十多岁高龄,正式收其为徒。
从此,崔志光成了姚老先生的入室弟子。
武式太极拳,小巧紧凑,低调内敛,不张扬,形似铁枝老梅,刚中带柔,柔中藏刚,以外导内,以内御外,含而不露。
崔志光深得其要,不仅外练拳脚,而且更重强内,以静养气,以气增力。
姚继祖老师常言:“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教导崔志光,习武之人要谦虚低调内敛,不能高傲自大目中无人。而且要内修格局,以文养拳。心胸有多宽,拳路就有多宽。
正所谓:胸怀日月,气贯古今。
崔志光恪守师训,30余年习文修武不缀,在太极拳界影响越来越大,许多人慕名而来想拜师学艺,所有找到他的,都热情相待,一起切磋,指点一二可以,但从不收徒。
每言及此,他总是以姚老师为楷模。说所有找姚老师学武的人,不论男女老少,他老人家都热情相待,走时一家要送到门外,从不以名师大家自居。
对照姚老师,自言其德艺还远不足以为人师。
对真正诚心拜师学习的,他就引荐给了其他师兄,其谦逊低调,质朴如此。
要领会东方传统文化之奥妙,更多的还是要“走”。以身入带深入,以一名行走在文化求学之路的初学者身份,遍游名山大川,广结高人雅士。仅西岳华山,他就去了11次,东岳泰山去了9次。国内36洞天,72福地,走了大半,他计划近几年要全部走完。
崔志光认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往往隐藏在民间,隐藏在名山大川,探寻这些地方,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可养心怡性,明德修智,提升内力。
崔志光酷爱太极拳,其妻王文宏则热爱中医,是邯郸知名的针灸大夫。所谓武医一家,医道同源。夫妻俩一同钻研国学经典,共同评注了《摄生消息论、养生延命录》一书,就我国古代道学大家,医养大家陶弘景、丘处机的经典论著作了生动、详实的解析,此书由中华书局出版,一售而空,十分抢手。对有些跌打损伤病人,崔志光经常利用武术内功和推拿术为他们诊疗,效果颇佳,广受欢迎,从不取分文。
每逢崔志光回到他的小院,就会聚集一些喜欢国学经典和太极拳的人士。
听他讲太极拳往事,讲《论语》,讲其他经典国学……
并学习太极拳、太极剑。
为了方便朋友们学习传统文化,崔志光还在手机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取名“十分经典”,每周三晚8点准时开讲,仅《论语》他就讲了一年,大家受益匪浅。
今年10月21日,由他发起并组织的永年广府武式太极拳研究会阳寺分会成立4周年活动,就在他的乡下院子里举办。一时间院子里人群涌动,高朋满座,不仅吸引了本地太极拳界和文化圈的朋友,还有专程从上海、湖北等地赶来的业内人士。他们在这里以武会友,相互观摩,切磋交流。
他的小院,被当地乡亲称之为咱们的文化大院,而他本人则被誉为当地的“乡贤”。
美丽乡村得有美丽庭院,而美丽庭院重在文化内涵。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只是高居庙堂,更应扎根乡土,反哺乡民,亦是一种回归。
崔志光以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由近及远,化导乡村风尚,赓续着自古而今的人文传统。
他和他的小院儿,成为乡村一道路别致的文化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