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条奇怪的虾子

(2010-02-24 21:45:38)
标签:

杂谈

分类: 生物

http://songshuhui.net/wp-content/uploads/2010/02/12-300x204.jpg

 

“那本书看到哪儿了?”

Anomalocaris出现的时期…”

“寒武纪!”

这是新锐CG艺术家新海诚近作《秒速5厘米》中,男女主角儿时的对白。当我看到此处,心里咯噔一下,是寒武纪的奇虾大人啊……我冷僻的学科居然能闪现在这么一部唯美而伤感的动画中,着实意外。

寒武纪的奇虾堪比侏罗纪之大奥——异特龙,白垩纪之苏——暴龙。同是霸王,于是寂寞。奇虾的寂寞并非端坐食物链金字塔端的高处不胜寒,而是漫漫深闺中无人识。

奇虾的发现过程,是古生物史上最离谱的重建,那真是一段充满了幽默、谬误、奋战不休、困惑不已以及接踵而来更大的错误、汇集其大成,于一个不寻常的解决之道;使得从三个独立门类的残简断片中,归结到单一复原的动物体———我们可怜的奇虾。

奇虾的第一件标本约于121年前发现于加拿大。1892年,加拿大著名的古生物学家惠特魏将其描述为一只没有脑袋,形似虾的节肢动物体躯,它腹部的刺则成为“虾”的附肢,并美其名曰“奇虾”,好一条奇怪的虾子!接下来,美国地质调查所主管、史密森协会主任瓦寇特命名了西德妮虫(Sidneyia),认为它是一种节肢动物,头部具有硕大的觅食附肢。1911年,瓦寇特又命名了属于海参类的拉甘虫(Laggania),这个标本有着一个大口的构造。最后,他又命名了一种名为沛托虫(Peytoia)的水母类,这个生物体具有一个环状构造,带有32个骨片围绕在中心的开口位置,活像一件“圣衣”。

直到多年以后,剑桥大学地球科学部的教授、杰出的三叶虫专家惠汀顿检视加拿大寒武纪化石标本时,其中一块保存得并不完好的大型标本让他无比震撼,以上四个物种竟然在一个动物的身上次第出现了,谁又能想象到这样的一个组合模式──奇虾的后端、西德妮虫的觅食附肢、压扁的拉甘虫、再加上有一个中间开孔的沛托虫?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家伙竟然能够拼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巨大的生物体!

这种动物为流线形,背腹扁平,虽不善于行走却能快速游泳。具体分析其身体,可见其头部呈长椭圆形,上方插着一对带短柄的大眼睛;一对觅食用的,分节的巨形附肢焊接在身体前方;附肢后方有着直径达25厘米的圆形口器,它可以利用附肢将猎物送到张开的口器中,这张巨口可掠食当时任何大型的生物,这是因为口腔中装备有大量的几丁质外齿和内齿,具极强的肢解能力,对那些有矿化外甲保护的动物比如三叶虫构成了重大威胁;体躯在头部之后分成为11个叶片状,叶片在体躯中央达到最宽,而向前与向后方逐渐变窄;体躯最后端短而粗,没有任何延伸的刺或叶片。

这果然是一种看上奇酷无比的虾子吧!且看看这个:一对带柄的复眼,头胸甲覆盖头部和胸部前段;第二对附肢巨大无比,呈镰刀状,看上去就像螳螂的前足;腹部游泳肢可激烈摆动划水,加上尾扇强有力的拍打,使其得到不俗的游泳能力。怎么样?也不差吧!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虾姑(Squilla)又称螳螂虾、皮皮虾、虾爬子,或是周星星“爆浆攋尿牛丸”中的攋尿虾!

它们同样为虾,样子也相距不远。但前者生活在5.3亿年前寒武纪大爆发的序幕,带壳动物迅速超频、升级的阶段。比起当时其它大多数动物平均几毫米到几厘米的体长,个体最大可达2米以上的奇虾堪称巨无霸。于是它成为当时攻击能力最强的食肉动物,铸就了一段神奇。后者呢?生活在智人当道的第四纪,任你有大刀铠甲,却永远是广东人面前的一道菜!这就是时势,无关装备。

在这场有趣的古生物剧中,中国人又来创造神奇。迄今最完整的奇虾化石就出现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地点是云南澄江帽天山的页岩中。帽天山因形如一顶草帽而得名。这座方圆不到1公里,海拔仅2026米的小山虽然其貌不扬,但却因澄江动物群的发现而闻名全球,这就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1984年候先光在帽天山发现了纳罗虫化石以后,帽天山在古生物家眼中就成了一座最能创造奇迹性发现的神奇的宝山。

当时间来到1992年,帽天山北坡正修筑公路,推土机推出了一个巨大的断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周桂琴等人正在此地采集化石。当一个前附肢的末端露出来后,周姑娘倍感兴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野外当场就修理起来。当完整的一对前附肢和头部显露之际,她不禁兴奋得大喊起来。我国第一块奇虾标本就此现形。而第三块完整奇虾的问世也很有意思,其实,这第三块奇虾化石早在1990年就已被南古所的朱茂炎采集回来,但当初它怪异的形体让人迷惑,因而被冷落在办公室的托盘中将近2年。随着标本的修复,一个完整的凶猛的猎食者形象这才出现在人们眼前。

完整的奇虾化石为什么偏偏选择在帽天山出现?此地确实神奇。在5.3亿年前这里不是山脉,而是一片浅海斜坡,是水下“泥浆流事故”多发地带。这种泥流,往往始发于海盆边缘,聚积着相当大的势能。一旦爆发,则顺着海底斜坡倾泻而下,挟沙带水,势不可当。泥流浪涌般地扑向地势较低的海底,激起周围泥浆,掀起腐藻败叶,迅速向四面八方蔓延,泥流所到之处生灵涂炭。刹那间将一只郁闷发呆的奇虾拽进了黑暗,送到另一个世界。在身后的世界里,细腻如脂的粉尘生成的致密的淤泥层裹覆住奇虾的躯体,极大地减弱了水体和气体对生物软体的侵蚀,并在日后的沧海桑田形成化石,并把它送到周姑娘面前。

然后的然后,就是它,这只被中国古生物学者借尸还魂的奇虾,给这段百多年来的纷争,完美地画下了一个句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