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民堂·县丞署·慈城古县城——浙江宁波

分类: 人文 |
慈城,在1954年前为慈谿县城,作为县城的慈城四周有城墙。据雍正《慈谿县志》记载:慈谿县城墙为高二丈有奇,址广二丈四尺,延袤十里,辟为四门,东曰镇海,南曰景明,西曰望京,北曰环山。还另辟小东门、小西门、小北门。并建水门于东门西门之左右,以通潮汐。城门之顶,皆以条石环成圆拱状。城上雉堞二千六百十六,敌楼二十八,警铺二十七。东西南面沿绕城墙挖有濠河,唯北门外因地处山势高坡而未有濠。
慈城古县衙,原称“慈溪县衙”,始建于唐开元26年(公元738年),为第一任知县房琯所建。走近县衙,一块巨大的照壁挡住了人们的视线,这不足为奇,乃中国传统建筑之特色。照壁后面便是县衙的门楼,门楼上高悬一块大匾,上书“慈谿县”三个大字。走进县衙大门,东轴是“县丞署”,又称“县丞廨”,是县丞主管文书档案、仓库粮马、征税以及商议处理重大事件的地方。慈城县丞署始建于北宋崇宁年间,后屡毁屡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慈溪知县邓恩锡修葺后,正厅悬挂着“不负斋”匾额,含“不背恩忘德”之意。正厅两侧为东西耳房,东耳房为县丞处理公务和读书之处,西耳房是属员办公的地方。县衙中轴有“仪门”。仪门平时是关着的,只有在知县上任、恭迎嘉宾或举行重大庆典时才打开。仪门两侧各有一个角门,东为“人门”,也叫“喜门”,供知县平时出入;西为“鬼门”,也叫“绝门”,只有在提审犯人、解押死囚赴刑时才打开。仪门西边的“土地祠”敬奉着土地神,主要用于关押尚未免去功名或待革职的有身份地位的犯人。东边的“财神祠”供奉着文财神比干、范蠡和武财神赵公明元帅,三位财神共同护佑着这方水土的富贵与财运。穿过仪门便是“亲民堂”(大堂),即古时升堂审案的地方。通往大堂的甬道上有一“圣谕戒石坊”,上面刻有“官箴”,前为“公生明”,后为“廉生威”,意思是只有公正无私才能明察秋毫,只有清明廉洁才能让人敬服。大堂的东面是户房、钱科、粮科,西边是吏、礼、兵、刑、工五房,均为县衙职能部门。县衙大堂巍峨森严,上方有“明镜高悬”“执法如山”“克己奉公”匾额,正中屏风上绘有“山水朝阳图”,山正、水清、日明,象征“清正廉明”。这里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迎送上级官吏和接受圣旨的地方。大堂后面是“宅门”,是通入内宅的咽喉。东边是军器局,西边是架阁库。宅门两旁设有“门子房”,专供看门人值班、住宿,闲人免入。过宅门是“川堂”。侧有“酂侯祠”,供奉着汉相萧何的神像。萧何因助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有功,官至丞相,封为“酂侯”,衙门里为其设祠纪念,被尊为“衙神”。川堂后为“二堂”,是县令审理民事案件之处。里面保留了唐代慈城古县衙一段砖砌的甬道,周围设了护栏,刻有“通十四年”的铭文砖,是慈城县衙始于唐代历经千余年的历史见证。最后面是“清清堂”,原名“清清阁”,为纪念北宋端拱初年知县张颖而建。张颖号清清,公元988年任慈溪县令,为官廉正,勤勉奉公,爱民如子。县衙设此堂意在劝戒官员清正廉洁,为民办实事。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慈城县衙的西轴原来还有典史署建筑群,由正厅、后堂、监狱等组成,典史掌管缉捕、巡逻、监狱和训练甲兵之事宜。慈城县衙,除清清堂前的石阶、平台及唐代古县衙甬道为历史遗存外,皆因外敌入侵和自然灾害而损毁,现建筑系按清光绪《慈溪县志》中“县署图”重建;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廊道相接,浑然一体,体现了我国衙署建筑的艺术特色与建筑风貌。慈城县衙的东轴与中轴间增设了“清风园”和“景观廊”。清风园是一座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文化公园。用文字、图片、雕塑、实物模型、多媒体等形式,揭露了伯嚭、朱勔、梁冀、严嵩等历代贪官污吏的贪婪及其最终下场,颂扬了黄霸、包拯、海瑞等清官廉吏的形象,以此鞭挞腐恶,激浊扬清,弘扬正气。景观廊是参观者小憩、赏景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