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古镇 |
杨福田将军府。杨福田,诞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逝于民国五年(1916),享年八十。将军少时家极贫。天平天国初,投黄翼升麾下。因其忠烈横绝,称中兴老将,并二次受慈溪接见,会客厅中所挂“福”字即为慈溪所赐。民国初,政府有意邀将军出山,掌海军,将军以年迈而辞,归石渚故里,建“将军第”于明月塘。将军第今存二进。
分类: 人文 |
千年古道、百年老街,京西古道模式口,悠悠驼铃数百年。模式口原名“磨石口”,始于西周,闻名于明清,以盛产青石磨刀石而得名,自古以来就是京都通往塞外的驼铃古道。模式口大街东侧是驼铃古道的主入口,路旁高耸的景观塔颇为醒目,另一侧搭配模式口石墙,第一时间就能让行人感受到古街焕发的活力与气质。从东入口进入大街,主通道上空架起了灰色、咖色相间的木质廊架,两旁是由国槐组成的行道树,穿行其中颇有一种进入历史古街的仪式感。廊架上布满了铜制的驼铃灯,中间有铜板垂吊下来,像是一盏盏铃铛开门迎客。沿着大街继续西行,位于大街中心位置的龙王庙广场也已经修葺完成,这里拥有京西古道的老水井,至今也是供周边居民用水的水泵房所在地。模式口第一过街楼、第二过街楼遗址处也分别进行了改造,模式口大街2号建成京西书院,30号侧墙“月色驼铃”可重现驼队满载货物穿越过街楼的场景,另外213号院还利用现状民居墙面绘制出了一幅“京西秋韵”彩绘长卷
分类: 自然风光 |
丫髻山是华北道教圣地,海拔368米,总面积5平方公里,古建筑面积8404.18平方米,位于平谷区刘家店境内。因两座山巅高耸状若古代女童头上的发髻而得名。玉皇阁、碧霞元君祠为京东著名道观。鼎盛于元、明、清三朝,清朝皇帝多次驾幸丫髻山,御封为“金顶”、“畿东泰岱”、“近畿福地”、“灵应宫”。丫髻山海拔高361米,背靠燕山,面向平原,平地拔起,其山之顶鬼斧神工般地凸起两座峰岩,酷似女孩头上梳的两个发髻,故名“丫髻山”。 丫髻山座西北朝东南,满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山下错河如玉带环绕,山前有四十八盘台阶直通山顶。山后为悬崖绝壁,挺拔险峻。
丫髻山座西北朝东南,满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山下错河如玉带环绕,山前有四十八盘台阶直通山顶。山后为悬崖绝壁,挺拔险峻。自唐贞观年起,直至民国初年,历代王朝都曾在这里大兴土木,山上山下共建有古建筑群十八余处。清康熙五十二年,适逢皇帝六十大寿,为了祝寿,臣民捐资,重建东顶玉皇阁,内奉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塑像。康熙赐题匾额“敷锡广生”。在西顶上建有碧霞元君祠,当地人称娘娘庙。丫髻山东西两顶上的建筑极为宏伟,而且富丽堂皇,雕梁画栋,极为精致。在西顶有一座别具风格的铁瓦殿,内奉王三奶奶肖像。在东西两顶之间,建有三座大殿,称为三皇殿。三皇殿的右前方有钟楼一座,高约三丈,上悬巨钟,左侧有一鼓楼与钟楼遥相对应。此外,山腰还有亭堂殿阁多处,如万寿亭、巡山庙、三官殿、菩萨殿、回香亭等。山下有皇帝的行宫和大戏楼。登山沿途,凡庙皆有石碑,特别那几座御碑,石质细腻,字迹清秀刚劲,是当时石刻匠人高超的艺术杰作。丫髻山的碧霞元君祠,始建于唐代,后经历代不断翻修、扩建,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古建筑群,建筑辉煌,香火旺盛,是京东最有名的古刹。集资重修了碧霞元君祠和金身塑像,恢复了第年农历四月初旬的庙会。磕头沟原有云岩寺,分上下两寺,始建于辽代,后经多次重修。上寺建筑悬崖峭壁上,其规模之大,工程之险,古来罕见。自元代以来,丫髻山一直是京城一带人们瞻拜祈祷的圣地。上至皇帝后妃,宗室王爷,达官贵人,下至文人墨客,市民村夫,皆有逛东大山的习俗。清康熙和乾隆皇帝,都曾两次游幸丫髻山。当时大驾出游,旌旗如云,车马如龙。至于清室王爷,达官贵人及平民百姓,车马飞驰,晓行夜宿,去丫髻山敬香者终年络驿不绝。而庙会期间更是人如潮涌。山上有康熙五十四年碑文,记载了当时的盛况:“每岁孟夏,四方人士会于此者,或辇纸帛,或升香烛,拜叩登山,名为胜会,骈肩叠迹,不可胜计……”
分类: 园林 |
涧趣·南池子美术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南池子大街66号,毗邻故宫东华门,是一座极具苏式庭院特色的建筑,场馆使用面积约1000平米。是一个藏在四合院里的微缩版苏氏园林。穿过石径,进去之后,就仿佛从诺大的紫禁城穿越到了江南,小小院落,别有洞天,真可谓一步一景。眼前的袖珍苏式园林让人眼前一亮,古树、灰瓦、窗棂、池塘、荷叶、奇石……听着禅意绵绵的古乐,对比胡同外的车水马龙,这里真是让人感觉安静而美好。窗里窗外,一步一景。四座江南特色的古典建筑围绕着一汪池水,太湖石穿插其中,春花在池边摇曳,亭台水榭,一步一景,别有洞天,能够静赏神仙庭院属于意外的惊喜。由四个室内的展厅和室外的水系空间构成,经常会有艺术展览和多文化交流活动,内容包括绘画,建筑,雕塑,音乐等等艺术元素。
分类: 人文 |
东交民巷全长为1552米,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在近代,这里曾是著名的使馆区,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先后有英国、法国、美国、俄国、日本、德国、比利时等国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并将东交民巷更名为使馆街。1949年以后东交民巷仍被作为使馆区,直到1959年所有的使馆都迁往朝阳门外三里屯一带的馆区。东交民巷是北京市文物保护街区,道路两旁的西洋建筑还在向过往的人诉说着曾经的历史。胡同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全长近1.6公里(算上西交民巷,共3公里),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东交民巷,在旧中国时为使馆区,是北京市东城区的一条胡同,旧时因这里是漕运地,所以原称东江米巷。元朝时,东交民巷和广场西侧西交民巷是连在一起的一条胡同,名叫江米巷。由于当时这条胡同有元代控制漕运米粮进京税务所和海关,因而成为南粮北运咽喉要地,所以而得名江米巷。元大都时,皇城的东墙外,有一条水路,1292年开凿通惠河连接南北大运河,当时的运粮船直接停泊在城外的船板胡同一带,人们就地卸粮售卖,于是形成了粮食买卖一条街。南人叫糯米,北人叫江米。时间一长人们就干脆叫它江米巷了。北京胡同的名字多很实用,见了名字就知道它的含义。永乐十八年,朱棣迁都北京。从此江米巷就成了城里的一条长街。明代时修建棋盘界,将原来江米巷截断成为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东江米巷设有六部中礼部以及鸿胪寺和会同馆但主要只接待来自安南、蒙古、朝鲜、缅甸等四个藩属国使节,因此会同馆又被称作四夷馆。到了清代,会同馆改名四译馆,并修改政策只允许外国使节这里居住四十天。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根据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的《天津条约》中相关条款规定1861年3月英国公使正式入住东江米巷的淳亲王府(当时名为梁公府,系道光皇帝第七子铁帽子醇亲王奕譞的府邸);法国公使正式入住安郡王府(当时名为纯公府,系努尔哈赤之孙安郡王岳乐的府邸);美国公使进驻美国公民Dr
S.SWilliam位于东江米巷的私宅;而俄国公使则入住清初在这里修建的东正教教堂俄罗斯馆。随后各国公使馆均选择东交民巷一带作为馆址,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之前这里有法国、日本、美国、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多国使馆,义和团运动爆发后,这里因为洋人糜集而被作为攻击的重点,曾有童谣念道“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前者指的是位于北京西皇城根的西什库教堂,后者即指东交民巷。1900年义和团运动之后,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东江米巷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街),其在中方绘制的地图中则正式更名为东交民巷,成为由各个使馆自行管理的使馆区,清政府在这条街上的衙署,仅保留了吏、户、礼三部和宗人府,其余尽数迁出。随后在这里出现了英国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俄国俄华道胜银行,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等外资银行,还开办了法国邮局、医院等设施,并出现了大量西式建筑。这块使馆区在辛亥革命后一直保留。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除德国、意大利等轴心国外,其他使馆移交给国民政府。东交民巷,从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侧向东延伸的一条宁静而普通的小街,西洋小楼比肩而立,大槐树枝头摇曳,“1992年此地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木牌在小街的灰墙上高挂。世纪之交,北京市制订规划,对东交民巷的历史风貌进行整体保护,警示世人勿忘国耻。
分类: 人文 |
说起天津的历史,最先浮现于脑海的是“近代百年看天津”、是“天子渡口,北方码头”、还是“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然而这些通通都不是,多年来,民间素有一句谚语:“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比天津卫还要早400余年的杨柳青古镇,在历史的长卷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明清起,杨柳青即为北方地区民间艺术的集散地,有着千年文化底蕴。2005年,中央电视台首届“中国魅力名镇”评选中,杨柳青古镇更是荣获“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的称号。为了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杨柳青民俗文化馆应运而生。走进杨柳青民俗文化馆,听古镇道尽千年民俗文化。展馆藏有大量民间生活生产中的老照片和物件,以年画文化、大院文化、民俗和运河文化等为代表,充分展示中国北方民间的传统文化,满足来往者的精神享受。展览馆整体给人一种传统大气、古朴厚重的感觉,展览馆充分利用多媒体数字影像手段,营造愉悦的观展氛围,达到现代展馆互动体验的功能。从序厅到展厅,非遗文化的力量、艺术多元化的缩影、影响中外的“赶大营”壮举,篇篇诗章、幅幅年画汇聚而成这千年古镇的魅力。
分类: 人文 |
古刹慈悲庵,坐落于陶然亭湖心岛西南的高台上,建自元代,又称观音庵。历史上这里是文人墨客荟集赋咏之地,曾留下许多传诵一时的诗篇。庵内的陶然亭又是近代革命志士的秘密集合场所。 慈悲庵不仅是一个幽雅的游览胜地、革命纪念地,也是一处珍贵的文物博物馆,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悲庵是创建于元代的古刹,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它山门向东,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瑰丽庄重。庙内西侧的三间敞轩就是人们常说的陶然亭。这座建筑最初是清康熙34年(公元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修建的,庙的总面积为27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800余平方米,庵内主要建筑有山门,观音殿、准提殿、文昌阁、陶然亭、南厅(5间),西厅(3间)、北厅(6间)等。用内现存古代文物有辽代石幢、金代石幢,“陶然亭吟”石刻、“陶然亭记”石刻、“陶然”匾额、“陶然亭小集”诗刻等。庵内的革命纪念性建筑有陶然亭、山门南厅(李大钊同志纪念室),北厅(“五团体会议”纪念室)等。慈悲庵自明朝中叶起为土人名流游息之地,入清建陶然亭后尤盛。至近代,则因许多著名的爱国者和革命家多曾与此有所联系而闻名于世。如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龚自珍、魏源、黄爵;戊戌变法时期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辛亥革命前的秋瑾;民国初年的孙中山;陶然亭慈悲庵有“国民革命的摇篮”之称,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北京的一处革命圣地。由于陶然亭慈悲庵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1978年8月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并设立陶然亭革命纪念馆,以保留古建原貌及近现代历史上进步人士和革命家在此活动的旧迹。
分类: 寺院 |
历代帝王庙俗称帝王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1号。明嘉靖十年(1531年)始建,其原址为保安寺,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几经调整,最后将祭祀的帝王确定为188位。乾隆更是提出了“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它是中国古建筑宝库中的精品,更是吸引海内外华人祭祖炎黄、颂扬先贤、增强历史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场所。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其政治地位与太庙和孔庙相齐,合称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祖先的习惯,三皇一直被视为中国人的祖先,为历代帝王所景仰;而先代帝王,则是后代借鉴和效法的榜样,所以也要祭祀。最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确定祭祀的帝王是16位,清朝顺治皇帝定都北京后定为25位。康、雍、乾三代皇帝对历代帝王庙都非常重视。康熙曾经留下谕旨:除了因无道被杀和亡国之君外,所有曾经在位的历代皇帝,庙中均应为其立牌位。乾隆皇帝更是提出了“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把庙中没有涉及的朝代,也选出皇帝入祀。几经调整,最后才将祭祀的帝王确定为188位。从明嘉靖十一年至清末的380年间,在历代帝王庙共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
北京历代帝王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历史上它是皇家级的建筑物。帝王庙是个群体建筑,从布局设计上它有中轴线。中轴线上的几座建筑都是高等级的,从南往北数,先是巨大的影壁,然后是庙门,再往里是景德门,然后是主体建筑景德崇圣殿,殿后是祭器库,正殿两侧有四座御碑亭和东西配殿。中轴线上的庙门、景德门、景德崇圣殿、祭器库都是坐北朝南。中国几千年的建筑实践,认为坐北朝南是最理想的朝向。古代天文学把星象分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因为古人习惯于面南观察,所以天象图呈上南下北,历代统治者便取面南治天下。《易经》里说过: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在中国古建筑的布局中,正殿往往处在中心位置。历代帝王庙的布局中心是景德崇圣殿。它的屋顶是最高级别的重檐庑殿顶,使用黄琉璃瓦。大殿面宽九间约51米,进深五间约27米,标志“九五之尊”的帝王礼制。殿高21米,立有60根楠木柱子。高大的柱子和巨大的梁架共同支撑着巍峨的殿顶。大殿内天花是旋子彩画,外檐用金龙和玺彩画,格外显出富丽堂皇。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的神位供奉在景德崇圣殿内。这座正殿的等级规格与故宫乾清宫相同。大殿座落在高大的台基上,殿前有宽敞的月台,石栏板,有雕刻云山纹的御路。历代功臣名将的神位按“文东武西”的布置,供奉在东西配殿中从祀。东西配殿为宽七间的黑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建筑。大殿两侧的4座御碑亭,都是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建筑。碑亭内刻有海水江崖图案。雍正和乾隆帝的御碑高大雄浑,雕刻精湛。碑首硕大的圆雕龙头凸现,居高临下,异常威严,为全国同类御碑中的极品。碑下龟趺也异常巨大,古朴雄浑。庙的东南部建有神厨、神库、宰牲亭、井亭等一批建筑,另有钟楼一座。庙门庄严气派,门前两座下马碑和巨大的红影壁。下马碑上有汉、蒙、满等文字刻有“官员人等在此下马”,显示着历代帝王庙的威严和尊贵。历代帝王庙的现状为清乾隆最辉煌时期的面貌和格局,布局严谨,气势恢宏。因为它大多保留明代创建时的原构,所以建筑价值和文物价值极高,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座历代帝王庙。
景德崇圣殿处于布局的中心位置。该殿是重檐庑殿式建筑,和故宫的太和殿是一个级别。大殿高21米,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标志“九五之尊”的帝王礼制。这里铺设的是专门为皇家烧制的地砖,也就是俗称的“金砖”。金砖给人光润如玉、踩上去不滑不涩的感觉,其颗粒细腻、质地密实。这次修缮用的“金砖”是在当年苏州的“御窑”定制的,其选料、烧制、加工均有严格的工序,铺设前还要经过桐油浸泡、表面打磨等处理。大殿中共分七龛供奉了188位中国历代帝王的牌位,位居正中一龛的是伏羲、黄帝、炎帝的牌位,左右分列的六龛中,供奉了五帝和夏商两周、强汉盛唐、五代十国、金宋元明等历朝历代的185位帝王牌位。
进景德门向北,是历代帝王庙里最大的一个院落。院落正中,是历代帝王庙的主体建筑景德崇圣殿。据《大清会典图》附图,景德崇圣殿,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栋梁五彩,崇基石栏。南三出陛,中十有三级,左右各十有一级;东西一出陛,均十有二级。景德殿与御碑亭覆瓦原为绿琉璃,乾隆二十九年改为黄琉璃。景德崇圣殿之名,寓意为“景仰德政,崇尚圣贤”。它的建筑,无论在形制上,还是在柱、梁、瓦、彩画等各对象上,都显示皇家建筑的尊贵与气派,属最高规制。只有宫殿、陵寝和皇家御准的建筑才能使用这种形制。景德崇圣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天子的“九五之尊”。每个由宽深两个方向的4根柱子包围的空间叫做一间。间,不是尺度概念,它是建筑平面上的最低单位,建筑物大小就依间的大小和多寡而定。从商代遗址和汉代明器来看,中国早期建筑的开间大多为偶数,正中间必定是柱子,人只能从一侧进出。于是,后来逐渐改为单数。九间是等级最高的。它的屋顶是重檐庑殿式,它的瓦是黄色琉璃简瓦。它的柱子由60根楠木组成,它的彩画是金龙和玺。殿内悬有乾隆帝的御联和匾。匾上有“报功观德”4个字。殿内分七个神龛位,总共供奉188名历代帝王的牌位,牌位赤底金书。正殿建在高大的台基上,殿前有月台。东、西、南三个方向有石护栏。台基南面三出陛,中有御路。景德崇圣殿整体建筑显得凝重肃穆,巍峨庄严,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分类: 寺院 |
广济寺,北京著名古寺之一,座落于西城区,现为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悠久,文物巨丰,在国内外佛教界享有崇高声望和广泛影响。广济寺创建于金代,初名西刘村寺。元代时改称报恩洪济寺,住持为万松行秀禅师,寺旁现有万松老人塔存世。禅师在该寺从容庵中,撰写了著名的《从容录》等二十余部巨著,行化于世。元朝末年,广济寺毁于战火。明景泰年间(1450—1456), 有人掘地得陶制佛像、供瓷、石龟及石柱顶等物,才知道这是古刹遗址。天顺(1457—1464)初年,山西普慧上人偕弟子圆洪等云游到此,发愿复兴古刹。以工程艰巨,深感成功不易。当时掌管皇帝冠服的尚衣监廖屏有建寺奉佛之愿,知道后非常高兴,在他的大力支持下,仅用了两年时间一座庄严佛刹从地涌现。廖屏又将此事上奏宪宗皇帝请赐寺名,明宪宗于成化二年(1466)下诏命名为“弘慈广济寺”。清代广济寺名声愈振,顺治、康熙、乾隆等御驾到广济寺,留下诸多诗文轶事,末代皇帝溥仪亦曾到广济寺。广济寺中轴线建筑现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殿、圆通殿、多宝殿、舍利阁。殿宇之顶,或覆黄琉璃瓦、或覆绿琉璃瓦、或黄绿相间,熠熠生辉,庄严肃穆。两侧建筑有钟鼓楼、东西配殿、僧寮、东西方丈室等。此外还有东西跨院,尤其在寺院西北隅,有一座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用汉白玉砌成的戒坛,真可谓雕栏玉砌,十分精美。戒坛今称三学堂,这是北京市内唯一一座清初戒坛,至今保存完好。整个寺院布局严谨,整齐对称,寺中有院,错落有序,庭院深深,曲径通幽,古朴素雅,庄严寂静,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官式佛寺建筑。政府拨专款进行过多次修缮,使殿堂更加清净庄严,环境优雅。
分类: 花卉 |
月季花(学名:Rosachinensis Jacq.):被称为花中皇后,又称“月月红”,是常绿、半常绿低矮灌木,四季开花﹐一般为红色﹐或粉色、偶有白色和黄色﹐可作为观赏植物,也可作为药用植物,亦称月季。有三个自然变种,现代月季花型多样,有单瓣和重瓣,还有高心卷边等优美花型;其色彩艳丽、丰富,不仅有红、粉、黄、白等单色,还有混色、银边等品种;多数品种有芳香。月季的品种繁多,世界上已有近万种,中国也有千种以上。自然花期4月-9月 ,花成大型,由内向外,呈发散型,有浓郁香气,可广泛用于园艺栽培和切花。月季的适应性强,耐寒、抗旱,不论地栽、盆栽均可,适用于美化庭院、装点园林、布置花坛、配植花篱、花架,月季栽培容易,可作切花,用于做花束和各种花篮,月季花朵可提取香精,并可入药。也有较好的抗真菌及协同抗耐药真菌活性。红色切花更成为情人间必送的礼物之一,并成为爱情诗歌的主题。中国是月季的原产地之一。月季花荣秀美,姿色多样,四时常开,深受人们的喜爱,中国有52个城市将它选为市花,1985年5月月季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第五名。
白盆窑,北靠南四环、西邻新发地,历史上曾以生产朝贡大白芍药而闻名,因曾有一个烧窑的大户人家姓白,“白盆窑”由此而得名。然而,20年前起,这个原本绚丽多彩的田园村庄,却逐渐变了味儿。在这里土生土长的村民赵红喜亲眼见证了这一变化:因为交通环境便利,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一些小作坊往这儿扎,村里村外全是物流、五金、建材等小厂子。发展到2014年,各类小散乱污企业达到30多家,面积近100万平方米。疏解腾退,2014年,白盆窑村开始酝酿“转身”。经过三年的努力,去年底,村里基本关停了所有物流、建材、五金、汽配市场等低端业态,拆出了148万平方米空地。别了低端产业,重拾花卉文化。村子中间一块100多亩的腾退地块上,最先建起了牡丹园。“未来,白盆窑将绿化161万平方米,”村党总支书记于连成说,村里将利用传统花卉产业优势,传承八百年的花乡文化精髓,建设北京花乡花卉历史文化博览园。依靠花卉,白盆窑还将发展绿色展业,打造集度假、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高端花卉衍生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