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粱梦·吕仙祠——河北邯郸

分类: 人文 |

黄粱梦吕仙祠山门为硬山建筑,门楣挂匾上原来的“邯郸古观”四字,相传是明代太仆寺卿蒋于甫所书,现山门的挂匾“邯郸古观”为启功先生所写。


照壁上嵌“蓬莱仙境”四个石刻大字,传说当年修祠时,备了四块溜平大青石,谁知请了多位高手书写,竟无一人入选。有天来了个叫化子,见南墙根下的青石板,顺手抄起一把条帚,蘸着讨饭桶里的剩汤便划拉开来。道士见状把他赶跑了。等用清水冲刷完青石板都傻眼了,在三块石板上出现了“蓬莱仙”三个字,大家这才明白,是吕洞宾显圣送字来了。过了几百年,乾隆帝路过此观小憩,看见“蓬莱仙”三字甚感不解,听了道士的介绍,乾隆也觉遗憾,后想出“境”字,补到了“蓬莱仙”后成了“蓬莱仙境”四字。传说毕竟是传说,据文物专家鉴定,四字确为明代遗物,而究竟是何人所书已无从考证了。
八仙阁:东面的双檐歇山式两层建筑即是八仙阁。八仙阁肇建于明末清初,阁上层原有吕祖三个弟子柳仙、济晓堂、一枝梅的塑像,所以八仙阁也曾名三仙楼。北洋时期,吴佩孚曾在此驻军,将此阁更名为群仙楼。现阁为1984年后重建。道家认为,陕西终南山是八仙修炼的地方,山东蓬莱岛是八仙成名的地方,而黄粱梦当然成了八仙相聚小憩的地方了。
八仙的说法大约始于元代,最初人名并不统一,而且均为男性,直到明代吴元泰着《八仙出处东游记》小说传世,八仙人物才定型。即汉钟离、铁拐李、曹国舅、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蓝采荷、何仙姑。此阁建于明末,是道士为迎接八仙临莅憩息而筑。阁内所供奉的塑像为天津泥人张再传弟子所塑。
从丹房向北进入古观的主体建筑。上有中石先生题写的“泽沛苍生”。
八角亭: 穿过丹房,便是莲池了。池中有一个小亭把水面分为东西两半,中有汉白玉栈桥连接南北,桥两端间有孔洞连接东西莲池。据说东池莲花开粉花,西边的开白花,如果两边的藕根互换的话,就都不开花了(说的怪神奇的,真的假的)
小亭为八角形,琉璃瓦,攒尖顶。因原来顶端内侧有阴阳八卦图,所以小亭旧名八卦亭。重新修复后,更名为八角亭。形制比原来稍大。
神仙洞府:池北有三门,中门便是午门,上书“神仙洞府”,东西两侧为月亮门。
钟离殿 :过莲亭北行,过五朝门,即是吕仙祠供奉的第一大殿——钟离殿。它是硬山建筑,进深为两间,面阔为三间。门外两侧对联“汉代武将军辞红尘修大罗八仙居其首,唐朝文进士炊黄粱度卢生五祖位乎中”,系刘炳森所书。横额“正阳帝君”,此称是河南书院牛光甫根据全真道给钟离权的敬称“正阳祖师”演化而来。
钟离权,复姓钟离,名权,号云房先生,京兆咸阳人,相传为八仙之首,吕洞宾的仙师,曾从师于上仙王玄甫和东华先生。自称生于汉代,为大将军,曾得封号“天下都散汉钟离权”。率兵出征吐蕃,谁知全军覆没,只有他与一匹受伤的马逃入深山老林。幸遇一胡僧指引,拜见了东华先生,学到了长生秘诀,后经东华先生引见拜见了上仙王玄甫,得“赤符玉篆,金科灵文,青龙剑法,大丹秘诀,周天火侯”绝技。
鼓楼
吕祖殿:位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吕祖殿,属典型的明代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歇山脊顶,上罩灰色筒瓦和绿色琉璃瓦,前有月台、抱厦、拜殿。殿内供奉吕洞宾像,为1984年由天津泥人张第五代弟子所彩塑。中国传统的庙宇道观,大都是依师徒次序供奉,因而吕洞宾的殿宇在其师父钟离权殿之后而在其弟子卢生殿之前。吕洞宾,历史上确有其人。据道家经典所记载,他为唐末五代时期的著名道士。姓吕名岩,字洞宾,因他出生的年、月、日、时辰都为阳,故取号为纯阳子,今山西山西芮城县人。年少时虽熟读经史,但屡试不中,至64岁时始考中进士。在长安一家酒楼上与钟离权不期而遇。钟一见他就觉有种不解的仙缘。经过十试考验,授他延命之术,金液大丹之功,因得道法。吕洞宾对北宋教理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因此被道教全真教奉为北五祖之一,世称“吕祖”、“纯阳祖师”。
吕洞宾在八仙之中辈份虽然不算最高,但其知名度却是其他七位神仙望尘莫及的。光是吕祖祠、吕祖阁在各地就成千上万。其中尤以山西芮城县的永乐宫最为著名。在民间传说中,吕洞宾是一个集文武酒色于一身的神仙,他弃儒学道,仗剑云游,扶弱济贫,锄暴安良。他好酒贪杯,三醉岳阳楼,使“醉”名远扬。现今岳阳楼旁还有个“三醉亭”。吕洞宾还是诗人,有几百首诗词传世。同时,他又是个有名的“花神仙”。传说中最有趣的便是《杨八姐游春》这出戏。余太君为杨八姐要彩礼时说:“要一两星星二两月,还要七仙去抬轿。”
卢生祠:卢生本为唐传奇《枕中记》中的人物。因久试不第,于邯郸舍遇道者吕翁(度卢生的仙人吕翁其实并非吕洞宾,因吕洞宾名气太响,被后人附会到吕洞宾身上)。
坐落在吕仙祠最北端的卢生殿,为国内孤庙。殿中所供奉的神明——卢生青石卧像,也就成为独神位了。以一介穷儒的身份成仙,被奉入祠宇,安享香火达千年,这际遇也是很奇特的。按道理讲,《枕中记》的主人公应是卢生而非吕翁,应该奉卢生为邯郸古观主神才对。实际上建庙之始也是如此,直至金、元代,来往的游客题诗填词,也大多是咏卢生的。只是到明代,由于卢生的师父吕翁被人硬指为吕洞宾,而吕洞宾的名气又挺大,卢生遂被贬了级,卢生殿也就成了吕仙祠的附庸了。殿内有卢生睡像和墙壁上的壁画,展现了卢生一枕而觉,一觉而梦的意境。
石雕卢生像,大小与真人相仿,头西脚东,侧身而卧。他双腿微曲,双目紧闭,嘴角上翘,睡意朦胧。
黄粱梦:黄粱梦吕仙祠是依托唐人沈既济的小说《枕中记》的故事而建的(用殿内壁画来配图,原汤化原食啊)。开元十九年,道家吕翁在邯郸道上的一个客店住下休息。县邑里有个卢生也来住宿。两人聊天,卢生叹道:“大丈夫在世不利,困顿潦倒到这步!”吕翁说:“看你肤色滋润,言谈诙谐,你却慨叹困顿,为什么”卢生说:“我不过是苟活而已,有什么舒适可言!”吕翁说:“像你这样都不感到舒适,怎样才叫舒适呢”卢生道:“应当建功立业名声四扬,出为将帅入为宰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家族兴旺发达而家用更为丰盛富裕,然后才可以谈舒适。我本有志于经学而遍习六艺,自应在年富力强时可得高官厚禄,无奈今已过壮年却仍然奔波于田亩之间。这不是困顿又是什么”说完,两眼朦胧,昏昏欲睡,这时店主已蒸上黄粱米饭,吕翁便从包裹里拿出一个枕头递给他,说:“你枕上它,便可让你如愿得到荣华舒适。”枕头是瓷的,两端有孔洞,卢生倒头便睡,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睡梦中,他见枕头两端的孔洞可以进人,便走了进去,于是到了自己的家。后来他娶了清河崔氏的女儿为妻,其妻姿容十分美丽,又给他生了五个孩子。他第二年便举进士登甲科,授为校书郎,应制举又授渭南县尉,迁任监察御史起居舍人兼制诰衔。三年后即为实职。出典同州,又转陕州。卢生自陕西开通黄河,引水八十里用来接济水利,居民由此获益不浅,便为他立碑颂德歌功。之后迁任汴州岭南道采记使,又入京都为京兆尹。
这时神武皇帝正对付夷狄,皇帝便封卢生为御史中丞河西陇右节度使。他统兵大破戎虏七千,开拓疆土九百里,使北部边境得以休养生息,边民为他刻石记功,回到朝廷后记功行赏,皇帝以恩礼相待,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吏部侍郎。他在朝廷中位显权重名望高,大为宰相忌恨,便以流言蜚语中伤他,结果被贬为端州刺史,三年后又被召回朝廷,任为户部尚书,与萧令嵩,裴光庭共同执掌国家大政,十年间,他参与大政及机密的策划制定,一日三接旨,号称贤相。同辈中人加害,诬告他与边镇守将图谋不轨,他被关进监狱,后卢生得以免除死罪,被逐出朝廷。数年后,皇帝知道他冤枉,又起任他为中书令,封为赵国公,皇恩极重。他的五个儿子都有出息,儿子的老丈人家也都是有名的望族。卢生有孙子十余人,三十多年来,卢生两次远放岭南又重登宰相职位,高官厚禄,恩崇显赫,一时无比。生活也十分奢侈放荡,家里的歌伎女色都是第一流的。前后两次由皇帝赐给他的良田甲第、美人名马等,不计其数。他年岁渐渐老了,屡次请求告老还乡,均未应允,到有病的时候,前来看望问候的人络绎不绝,站满了门前的道路,名医纷纷登门诊治,名贵药品应有尽有。临终前卢生给皇帝上书:“臣本山东一介书生,偶逢圣朝时运,得列官宦之序。过蒙圣上荣宠奖掖偏爱,出为将帅得拥重兵,入登相位荣升首辅。终日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如此日甚一日,不觉老之将至。今已年过八十,官位历任过三公,钟漏都到了停歇之时了,弥留沉困,殆将溘尽。此谨奉表称谢以。”皇帝下诏书:“卿以俊才贤德为重要辅佐,出师称雄于藩国,旦入朝相赞于缉熙,我朝二世升平。实赖爱卿之力。在你疾病绕身之后,我深感同情怜悯,今特派遣大将军高力士前往府上慰问。”那天夜里卢生就去世了。正当卢生梦到自己功德圆满、寿终正寝之时,猛地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仍躺在客店里,此时黄粱米饭尚未做熟呢,这才顿然醒悟:“这不是做了一场梦么!”吕翁笑着说:“人世间的事,也跟你梦里是一个样的呀!”
碑廊:卢生祠东侧有碑碣五十余通,年代上至明下至当代。其中不乏内容深刻,词句清丽,书法秀逸之作。
“葫芦碑”,1999年由香港商人蔡惠隆捐赠。葫芦碑正面下方图案,讲的是人生态度。郑板桥说过“难得糊涂”,人什么事应该糊涂,什么事情不该糊涂,遇到事情应该糊涂多少,尺寸只能每人自己把握。所以葫芦碑上两个“糊涂”的“涂”字都少了一点。
假山 : 院内东南侧有一假山。相传是清代某次大修吕仙祠后,用剩下的废石料堆聚而成。山上建有稼穑亭,因亭为六角形,又叫六角亭。当初筑山建亭本意,是为了登高远眺。但黄粱梦村人却另有说法:因为西南紧靠山脚步有八仙阁,阁为八仙相聚之地,所以在山顶建亭,以迎仙人的祥云鹤驭。假山虽只有十几米的高度,却是吕仙祠中最佳赏景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