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楼——江苏泰州

分类: 人文 |
望海楼是江苏泰州的著名景点,是泰州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泰州凤城河风景区(4A级)内,初建于南宋绍定二年,被誉为“江淮第一楼”。此楼屡毁屡起,大多毁于兵火而起于盛世。2013年元旦前夕,胡锦涛主席回到家乡泰州登上望海楼俯瞰泰州城、察看城河水。泰州望海楼初建于南宋绍定二年,距今恰为七七七年。七起同音,连出三声,必含天意。此楼屡毁屡起,大多毁于兵火而起于盛世。相传康熙年间重起之时,始则大雨雷鸣,继则晴空鹤翔,民众惊视此象,以为大吉之兆,便愈加敬重此楼。最近之毁在抗战初期,亦为战火之祸也。可见此楼命运,实乃中华民族兴衰之表征。值此故国盛世重开,泰州百业兴隆,望海楼岂有不重起之理?泰州之有望海楼,全因本地仕人身居村邑而志存高远,徘徊泥途而心在沧海,筑斯楼也,可时时登高,俯视遐迩,以极目畅怀。历代登高者,既有本地人士如施耐庵、王艮、郑板桥、柳敬亭、梅兰芳,亦有外地人士如陆游、范仲淹、欧阳修、岳飞、孔尚任。更有袈裟如云,佛号盈耳,高僧大德,不绝於道。双双布履,层层石阶,天也愈高,地也愈广,此地何地?曰中华文化一处重要高台之所在也。丙戌初春,泰州市政府决定重建望海楼。建筑采宋代形制,且又壮其规模,优其材料,精其工艺,以吞吐古郡风范,盛世气韵。清人咏望海楼诗云:“忍见荆榛老夕阳”,“建楼一夕万户忙。”今荆榛已除,夕阳未老,新楼既成,万户更忙。忙於登临,忙於接待,忙於怀古,忙於畅想。正可谓:本为望海筑此楼,岂料远近皆望楼;风晨雨夕独登临,方知何处是泰州。
大型镏金漆器《重修望海楼记》
,是由范仲淹的第
28
代子孙范
敬宜所写。范敬宜原是《人民日报》总编辑,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因为他的祖先范仲淹与泰州有着太多的因缘,所以在
07
年应邀写下了这篇楼记。在不到
600
字的文章里,范老描述了泰州的历史、泰州的现在以及重修望海楼的意义。文章的前半段主要介绍
泰州和这座楼的情况,提到这座楼是屡建屡毁,大多毁于战火而起于盛世。于是在
07
年盛
世重建,作者也说“岂楼之兴废,或亦有关国运之盛衰乎?”文章的后半段,也是全文的
华所在。作者带着对海的敬畏、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大自然客观发展规律的敬畏,用文
文形式表达了当今思想:环保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运用
6
个感叹排比,
“望其澎湃
奔腾之势,则感世界潮流之变,而思何以应之;望其浩瀚广袤之状,则感孕育万物之德,而
思何以敬之;望其吸纳百川之广,则感有容乃大之量,而思何以效之;望其神秘莫测之深,
则感宇宙无尽之藏,
而思何以宝之;
望其波澜不惊之静,
则感一碧万顷之美,
而思何以致之;
望其咆哮震怒之威,则感裂岸决堤之险,而思何以安之。
”道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对
大自然认知的精华。最后作者也同时提到,
“古之海天,已非今之目力所及;而望海之情,
古今一也。
”虽然现在已经看不到海,但是州人对大海的情结、对大海的感悟还是一样的,
而且在楼上还能够看到多年后泰州一派繁华的景色。所以作者也希望“世之登临凭眺者,于浮想之余,有思重建斯楼之义。
”07
年
9
月,这篇文章曾经在《人民日报》上转载过,以后
将会录入中学的课本里。值得一提的是,这漆器上的字并不是电脑字,而全是由工作室手写
的古仿宋体。
海天旭日图大幅壁画,高
4
米
35,宽
10
米
02,它是由著名画家吴骏圣历时一个月所画。这副壁画气势磅礴,绘出了望海楼前
波涛汹涌的景象。那时泰州的海滨附近是一片丛生的芦苇,极目远眺,远处的海洋和天空连
成了一线。清晨东方欲晓,海天相连处露出微微曦光,渐白,呈红,然后旭日冉冉升起,这
一自然景观也是清代泰州海陵古景,叫做“城楼眺海”
。而旭日东升也象征着泰州这座新兴
的地级城市蒸蒸日上。
这幅壁画从制作工艺上来说属于漆器艺术。
漆器的制作主要以生漆为
料,在木制的形体上涂漆,擦上数十层甚至数百层,然后再在上面手工雕刻装饰精美的花纹
图案,最后经过打磨、推光,使表面光滑、平整、润洁,有种小孩肌肤的美感。漆画的特点就是年代越久越光滑。这副海天旭日图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幅漆器作品
回涧溪
范仲淹雕像
文会堂位于望海楼的西侧,北宋天圣元年(1023),范仲淹来泰州监西溪盐场,滕子京任泰州军事通判。当时两个人在泰州结识了本地人胡瑷、周孟阳和在泰州景德禅院读书的富弼。他们五人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吟诗唱和。滕子京为人洒脱好友,就取“以文会友”之义,在州署内修筑了“文会堂”作为吟唱游乐的场所。范仲淹还特地为文会堂作了一首“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赋”,以纪胜会。文会堂是一座宋式歇山五开间建筑, 恢弘大气。匾额上“文会堂”三个字刚劲有力,潇洒脱俗,它是由范仲淹后裔范曾所书,他是国内一流的书画家。 (在 08 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范曾以个人名义捐款 1000 万) 沿着台阶 , 而上就是御道,御道中间的图案是双龙戏珠。古时候,只有皇帝门前的御道用五个爪的龙, 而其他建筑之前的御道最多也就是四个爪的蟒, 这里的雕刻确是五个爪的龙, 也寓意着泰州隐藏着天子。文会堂内东西两处墙壁各有两块大型青石浮雕,左侧“五贤唱和” ,是滕子京和范仲淹唱和的场景。上面五个人物,分别是滕子京、范仲淹、周孟阳、胡瑗、富弼。
五相树又称百年连理树。一颗黄连木、一颗朴树,造型非常特别,它们势同连理,相依相 承,因此被叫做,也是滕子京和范仲淹在泰州相识的精神连理。这是一棵 5m 高的红果冬青树,一个母干上生长出五个枝干,四季常绿,形状像我人左手面朝上的巴掌,也正好象征着从泰州走出去的五位名相, 晏殊、 吕夷简、 范仲淹、 富弼、 韩琦。 旁边石刻上的 “五相流芳”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所书,而右侧的五相树记由泰州乡贤肖仁所撰, 文中说到这颗树奇在它恰好五枝共于一个母干, 然而更奇的是当时在宋朝泰州一地居然出了五位宰相,所以乡人为了纪念这五位宰相,就把它称为“五相树” ,寓意五相流芳。
四泰石上面的四个“泰”字分别选自我国四任领导人所书“泰”字,正对着我们的“泰”字为胡锦涛所书,上面正中的“泰”字为毛泽东所书,东面的“泰”字为邓小平所书,西面的“泰”字为江泽民所书。
世纪宝鼎:望海楼广场前矗立着一尊紫铜世纪宝鼎。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宝鼎总高
3
米,重约
2.8
吨,上面刻的是一种抽象的神兽,
在神兽的上面还有一圈波曲纹,
象征着泰州这座新兴的地级城市在曲折中各项事业都能鼎盛发展。
宋城古涵:公元2006年8月22日,重建望海楼发现此宋代遗存,并出土完整陶器3件、破碎残器4件和13枚五铢钱。经江苏省文物专家组鉴定,此遗存为宋代城墙的排水设施(水涵洞),可列为考古重大发现。
州城遗址是泰州仅存的一段老城墙。它位于东城河的南岸,因为这里已经到了老城东南拐角处,所以呈“靴形”走向。
泰州州城经历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通令,沿海各县拆城,
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器的先进,城墙已经失去了它的防御作用,反而会成为敌人占据的一个有利地形。民国二十七年(公元
1938
年)至次年
8
月州城全部被拆除。现在仅存的这段遗址在
1986
年
6
月被列为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池地雕长10
米、宽10
米,占地整整
100
。
这是《道光·泰州志》里面的一幅泰州城池图,反映了当时泰州城的一些主要分布。古城泰州从高空俯瞰就像是一只展翅
腾飞的凤凰,所以泰州也称“中华凤城”
。头在南边的济川桥,而尾巴远在北边赵公桥,中间一大片就是凤凰的身体,而西山寺的木塔则是凤胆。城东西两侧各有一处凤凰墩,正好像凤凰腾飞的一双翅膀,
这里也是古泰州城地势的最高点,
东侧的凤凰墩在桃园景区里。这幅地雕图上最外面一圈波浪形的图案表示的是条凤城河,
它是古城泰州的护城河,距今已有
780
多年的历史,护城河是中国冷兵器时代城市的传统防御设施,也是第一道防御措施,它又叫做“城壕”
,既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还可以利用
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歼灭。第二道防御体系是城墙,将整个城区包围其中。在整幅地雕图上可以发现泰州有“两多”——桥多、
庙多。
泰州四面都没有山,到处都是水,水多必然桥多,新中国成立之初,经统计,泰州有大大小小的桥梁
185
座,最老的始建于唐宋。
这些历尽沧桑的老桥,有的现在虽已消逝,但桥名和传说故事却流传至今。像隐龙桥,齑汤桥现都被恢复在对岸的桃园景区内。在泰州的这些桥中以税务桥最为有名,
它是我国唯一以税务命名的桥,见证了当时泰州的盐税文化。泰州因为盐业发达,所以在城内也可以找到许多盐商修建的园林,其中包括日涉园。但城内分布最多、最广的还是泰州的寺庙。都说“穷吵架,富烧香”
,因此宋朝也是泰州佛教文化的兴盛时期。除东山、南山、
西山、北山、光孝、雨声、永宁、觉正、净因九大丛林之外,其他众多僧寺、尼庵不下于百十座。这里面又以光孝寺为最,距今已有近
1700
年的历史了。
碑苑从外围上看是一片竹林,其实在竹林的深处隐
藏着
20
块形状大小材质各异的石碑,
展示了
20
首古往今来文人歌咏我们泰州的诗词。
从内容上来说,
涵盖了从晋朝到当代的一些名作,
历代描绘泰州的诗词,
其中不乏有左思、
王维、
陆游、郑板桥等一些大诗人。从书法上来说,有
2
件是采用的原件,分别是当代赵朴初老先生的一首《踏莎行》和明代储罐的一首《自柴墟归海陵》
,而另外
18
首分别是由分布在全国
各地的
18
位知名的泰州籍书法家所写,这其中有许多国内顶尖的书法家,包括中国书协理事王东龄等。书法形式也有篆、隶、草、楷、行几种字体。
赵朴初
《踏莎行》
: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名城名宦交相重。月华如练旧亭台,清词范晏人争诵。朗润明珠,翩仙彩凤,梅郎合受千秋供。重光殿宇古招提,放翁大笔今堪用。
宋·刘攽
《海陵》:楚江霞苇带青枫,小市鱼盐一水通。度日冥茫吹冻雨,欲晴撩乱起凉风。秋花舞蝶苍烟里,古木啼鸡返照中。扶仗阶除搔白首,可怜卑湿负衰翁。
清·孔尚任《宗定九自广陵来访,同黄裳,交三、秦孟岷即席分赋》
:一棹冲烟两日忙,来寻荒署古梅香。飘零雨雪逢春夜,疏散寇裳聚古狂。携手已无新涕泪,写心曾有旧时章。吴陵结社思君久,对此灯华惜夜长。
清·邓汉仪《五月泰山岳祠闻杜鹃》:高原古庙夕阳西,碧树阴阴谢豹啼。呼彻孤忠江月照,哭来望帝楚天低。金缯误国原南宋,骨肉无家更五溪。欲拜遗魂愁血尽,年年芳草自萋迷。
清·王士禛《冬日登海陵德香阁》:槛外红梅初吐萼,千枝万朵压檐低。淮南斜阳登高阁,目极寒芜雪涨溪。
宋·吕夷简《西溪牡丹》:异香浓艳压群葩,何时栽培近海涯。开向东风应有恨,凭谁移入五侯家。
宋·文天祥《泰州》: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心在坤维外,身游坎窞中。长淮行不断,苦海望无穷。晚鹊传佳好,通州路已通。
清·蒋春霖《满庭芳》:秋水时至,海陵诸村落,辄成湖荡,小舟来去,竞日在芦花中。余居此既久,亦忘岑寂。乡人偶至,话及兵革,咏“我亦有家归未得”之句,不觉悟然。荣叶人家,芦花天气,到门秋水成湖。携尊船过,帆小入菰蒲。谁识天涯倦客,野桥外,寒雀惊呼。远惆帐,霜前瘦影,人似柳萧疏。愁予空白把,乡心寄雁,泛宅依凫。任相逢一笑,不是吾庐。漫托鱼波万顷,便西风难问莼鲈。空江上,沉沉戌鼓,落日大旗孤。
唐·张祜《题海陵监李瑞公后庭十韵》:古城连废地,规画自初心。眺出红亭址,载成绿树林。竹欹从岸势,池满到檐阴。暗草通溪远,闲花落院深。上帘新燕入,抛叶小鱼沉。晚景移樽惜,残芳秉烛寻。风兰曳衣绣,露柳拂头簪。属咏聊题极,垂竿旋屈针。短桥多凭看,高堞几登临。漫厕宾阶末,无因和至音。
唐·王维《送从弟惟祥宰海陵》旧有令闻,克奉成宪。往践乃职,无恫于人。狱货非宝,农食滋硕。浮于淮泗,浩然天波。海潮喷于乾坤,江城入于泱漭。彼有美锦,尔尝操刀,学古入官,倚法为使。上官奏课,国将大选,尔劳勉哉,行乎!唱予和汝。
清·郑燮《渔家》
卖得鲜鱼百二钱,籴粮炊饭放归船,拾得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道边。
宋·
曾致尧《池上二小桥》:最爱碧池好,平桥西与东。烟中两飞鹄,波上二长虹。偃蹇形相照,侵淫路尽通。晚来吟咏处,遍历思无穷。
清·陈维崧《相见欢·初夏行舟》
:睡馀独自推篷,海陵东,一带人家都住柳丝中。黄茅屋清江曲,绿蓑翁,正是雨馀斜阁水车红。
宋·范仲淹《西溪书事》:卑栖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蒙叟自当齐黑白,子牟何必怨江湖。秋天响亮频闻鹤,夜海曈曨每见珠。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
代·凌儒《凤池笔颖》:胶庠云拥凤麟游,形胜多从璧水收。峻塔倒成横笔影,清淮分作曲池流。文明此日昌期会,元气终天万古浮。安得回梯还百尺,题名盛继许查周。
清·周亮工《海陵舟中》:
老树斜撑聚散鸟,虚舟入夜籁全无。岸花照水枝枝静,渔火含烟点点孤。羁客悲吟传绝塞,故人薄禄怯长途。十年白浪河边梦,话到乘城泪欲苏。
清·胡海平《泰州光孝寺》:喜过光孝寺,为访五贤堂。远忆虞翻宅,还思教授乡。径松攒古色,庭竹耐秋霜。僧舍西城畔,陂塘送晚凉。
宋·陆游《对食戏作》:
香粳炊熟泰州红,苣甲莼丝放箸空。不为休官须惜费,从来俭朴是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