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五塔寺——北京海淀

分类: 寺院 |
八角形铜塔须弥座:清(1644-1911)。径223,高103、每面均宽90厘米。须弥座式,上下枭,带束腰,底部圭角云纹,口沿饰浮雕团莲花,束腰浮雕宝瓶及平雕绶带,下沿浮雕缠枝纹围绕的佛八宝。铜塔原在西城区北海公园北岸天王殿院内,1958年毁坏,“文革”中又将塔座移至五塔寺。
滚墩石(一对):清代初期。长150、宽36、高80厘米。大型。前后抱鼓相同,方向相反。鼓上雕伏兽,鼓面饰圆涡纹,大鼓下承二小鼓。大鼓外包鼓面,饰鼓钉。滚墩石居中挖槽,以竖柱:双大鼓后部、槽两侧亦挖沟槽,以受云板。下座为须弥式,垂方巾,上下枭,束腰饰海棠线。原址宣武区里仁街,2007年征集。
雕花石洗:清(1644-1911)。长径93,短径74,高32厘米。平面呈椭圆形。外体四角高浮雕山子,四立面分二大二小,浮雕仙鹤图案。
走狮:清(1644-1911)。长104、宽30、高58厘米。走狮一对。双狮左右呼应,背饰锦铺,昂首张口,四足作行进状。右狮之右狮、坐狮之绣球,皆置于其缩凹之爪前,而非置于常见之爪下。
浮雕云龙纹圆台座:清(1644-1911)。径80、高55厘米。整体造型为收分式圆台,周身浮雕云龙纹饰。云龙缠绕,正面龙一、侧面龙三。西城区旧廉子胡同危改工地出土,2003年征集到馆。
方须弥座:清(1644-1911)。边长62、高65厘米。单只失配。正方台形,带束腰,联珠纹。上下仰覆莲,肩部亦饰莲瓣纹,底部圭角云纹。1998年,海淀区征集
火焰宝珠石雕:明清之际。高90、宽120、厚43厘米。石坊顶部所置火焰宝珠。周身满饰祥云,底部四周饰海棠线,造型为火焰宝珠形,上尖、中宽、下收。其上部穿孔系后改作。
浮雕云龙纹圆台座:清(1644-1911)。径80、高55厘米。整体造型为收分式圆台,周身浮雕云龙纹饰。云龙缠绕,正面龙一、侧面龙三。西城区旧廉子胡同危改工地出土,2003年征集到馆。
息水兽:明(1368-1644)。长152、宽70、高63厘米。兽面型高浮雕于建筑构件之上,造型奇特,鹿角拧盾翻鼻孔,鼓嘴呲牙大卷发,颌下仅露双爪,青石质地。此物征集于西城区北海后门附近,原在石桥中孔上嵌置。
坐狮:清(1644-1911)。高156、长60、宽48厘米。坐狮一对,臀部着地,前腿直立,身材硕长,周身缨铃、绶带俱全。须弥方座饰锦铺。左狮戏绣球,右狮抚幼师。
三面雕石供应:清(1644-1911)。高83、宽126、厚62厘米。须弥座式、口沿浮雕团莲花,上下枭、束腰,正面二龙戏珠,侧面公狮戏球、母狮抚幼师。下沿饰团梅花,圭角云纹。右侧立框沿刻“福德庵住持僧祭睿虔造”。德胜门外福德庵遗址出土征集。
石吼:明(1368-1644)。又名“恬”。通高261、宽119、长165厘米。兽取坐姿,臀部着地。前腿直立,身势上扬,昂首吐舌,身饰双翼,通脊两侧亦是双翼,头首局部断残,前腿局部残缺。下承须弥座,束腰,上下枭、圭角云纹。座素面,弦文。原址在海淀区玉泉上功德寺。
望天吼:清初。一对,高116、宽65、长约80厘米。蹲踞姿势,身体肥硕,四肢粗大,前后四兽足,均四趾,满身鳞片,肩饰火焰纹,背脊明显,尾上附,座面饰海浪纹。此物原系华表构件。
石座:明代(1388-1644)。高102、宽175、厚100厘米。汉白玉质地,须弥座式。四面满饰,高浮雕。上出平台,肩饰莲瓣,上下枭、束腰,圭角云纹。座垂方巾,饰云纹、花草、阴阳鱼等。1998年,海淀区广仁宫征集。
六角须弥座:清代。高80、面宽58厘米。单只失配。偏白色大理石质地。上下枭、仰覆莲,如束腰,底部圭角云纹。上口沿框内饰卷莲纹,束腰转角处雕宝瓶。瓶与瓶之间所夹的六面,镌刻着“保定府冀州安乐社黄村居住。”下口饰杂宝。此物原应为墓地华表柱座,束腰处的文字为我们讲明了墓地的位置。
浮雕二龙戏珠方趺座:清代(1644-1911)。座高88、宽132、厚65厘米。正背面框内浮雕二龙戏珠及福山、寿海;两侧面框内雕单龙戏珠及福山、祥云。顶部被凿空,正面有纵、横断裂纹。
明司礼监太监高忠墓石刻: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墓门联楹为单间石仿木结构,双扇门,素门钹,如意门簪四个,檐下内嵌式额,额双钩刻“皇明司礼监太监近斋高公之墓”,筒瓦硬山顶,青石拼砌。墓门高328、宽330、厚115厘米;棺床高79、宽171、长308厘米;墓志边长86、厚14厘米,边框浅线刻云鹤图案。高忠(1496-1564),字廷显,别号进斋(玄宫额书“近斋高公之墓”),顺天府霸州临津里人。2003年,甘家口五矿集团西侧施工,发现明代太监高忠墓葬,因将时刻征集到馆。
石供一组:清代。高59、直径49厘米。两件拼合而成,大理石质地。上部原为石五供之中供——香炉,两曲耳,三兽足,圆炉式,上出馒头贡。下部本为圆形石供座,剔地雕如意腿,颈饰弦纹、海棠线,其他无纹饰。
联体石五供:清(1644-1911)。高49、残宽128、厚25.5厘米。由香炉、灰筒、蜡扦组成的石五供,联体并列雕琢而成。每件方形,中供为长方形鼎炉,正面饰草龙戏珠,上面馒头供;两侧为方形灰筒。宝瓶造型,面饰花草回纹;最外侧雕方形蜡扦,一只残缺,面饰海水、江崖、祥云、回纹。五供背面无纹饰。
显亲王富绶石享堂:清康熙十四年(1675)。汉白玉质地,石仿木结构,高230、宽340、厚340厘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间间以龙柱相隔,计有12根盘龙柱、18扇仿木石门。盝顶式屋面,檐下飞、椽错落,椽头饰花卉,封护檐饰如意卷边。须弥座式台基,仰覆莲、束腰处云龙纹,最下部饰圭角云纹。该石享堂系清初八大铁帽子王和硕素武亲王爱新觉罗·豪格第三子显悫亲王富寿墓葬石刻。1970年左右,朝阳区架松村肃王坟出土,1987年征集。
雕松鹿纹石香炉:清(1644-1911)。高142、宽82、厚74厘米。此系五供中供。仿真铜香炉雕琢。侈耳、圆腹、虎足,耳饰宝相花,口沿级腹饰缠枝花,颈饰回纹及圆涡纹。石“供”呈圆柱形倒角,周身浮雕松、竹、梅、兽、鹿、羊、猴与场景等。下饰福山寿海,皆寓意吉祥美好。采用虚实结合、变形抽象、露隐相间的表现手法。
仿木雕花翘头石供案:清(1644-1911)。通宽182、高112、厚79厘米。石仿木整石雕琢,供案造型。桌面素无纹饰,四面雕出木结构框架。前面饰莲花,前后裙部做卷边花卉。曲足曲线优美,左右雕出挡板,兼带稳固作用。腿足以下再加石托板,稳固全身。
玄宫宝座:明(1368-1644)。高111、宽175、厚78厘米。这是一座王爷级的玄宫宝座,虽然体量不大,但其特征明显,结构比例一依木作罗汉床制作。三围式,须弥座。靠背、扶手等柱头饰以宝珠,祥云圆雕。护板内测浮雕祥云、如意纹等。座饰简单炫纹,外部素面无纹饰。
石华表柱:清代(1644-1911)。单件失配,仅余柱身,缺吼佚座,盘落板脱。裕子石质地。柱身底部雕海水江崖及地仙、怪兽、荷叶、池塘。柱周身满雕出没于荷塘的一大三小四条龙,周围还伴随又荷花、菡萏、莲蓬、宝珠。小龙做升腾状,大龙则自上而下垂首正面雕,龙头顶部饰兽面。征集原崇文区玉蜓桥花鸟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