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墙·越秀山——广东广州

分类: 人文 |
越秀山古城墙始建于明代,它和镇海楼以及五仙观中的岭南第一楼被誉为“广州明初三大古迹”,是广州仅存的一段古城墙。这段古城墙分西、中、东三部分:从大北门到镇海楼为西段,环镇海楼所在的小盘龙岗山头为中段,从广州美术馆到小北门为东段,共1000余米。城墙上的雉堞敌楼等早已荡然无存,保存较完好的是镇海楼附近一段,长达200米。古城墙是广州北门的制高点,历来为兵家必争。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把宋代广州东、西、中三城合为一,并向北扩展,跨越到越秀山,史称旧城。据明黄佐《广东通志》载,当时广州城“周长三千七百九十六丈、高二丈八尺”。有城门、城楼、敌楼、警铺等。“崇祯十三年(1640年)增筑北城,将城墙培高七尺,增厚墙基,并且每隔二十丈置有台阶,以便在城墙上落”。越秀山明代城墙现存总长度为1137米,除镇海楼外,只剩下高度不等的残垣,其他有关建筑已荡然无存。1987年,镇海楼后面连同东、西两侧的城墙已修缮复原,共长180米,雉堞严整,恢复旧观。
在古城墙碑文附近,有三棵大榕树长在墙头,上百根有细有粗的树根,弯弯曲曲,错综复杂,如一张大网将城墙面紧紧包裹住,有些已经伸到墙内,有些又长出很多小根,成为城墙上一道奇景。
前一篇:镇海楼·越秀山——广东广州
后一篇:广州博物馆——广东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