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殿·隆兴寺——河北石家庄

分类: 寺院 |
隆兴寺,别名大佛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城东门里街,原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慕容熙的龙腾苑,公元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在苑内改建寺院,时称龙藏寺,唐朝改为龙兴寺,清朝改为隆兴寺;是中国国内保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寺院占地面积82500平方米,大小殿宇十余座,分布在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重要实例。隆兴寺核定为中国AAAA级旅游景区
、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王殿始建于北宋,是寺院现存四座宋代建筑中最早的一座。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做过大修,但主要梁架仍为原来形制没有改变。现在大门上端的“敕建隆兴寺和“天王殿”匾额均为康熙皇帝手书。殿内供奉的 “大肚弥勒佛”为金代木雕,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这是一位被完全汉化了的弥勒佛,其形象源于我国五代浙江奉化岳林寺的契此和尚。有些寺院配有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殿内两侧供护世四大天王。四大天王传入我国以后被完全汉化,其形象类似中国古代武士,因他们手中所执法器不同,被赋予了吉祥的中国寓意。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因舞剑生风,故寓为“风”;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因琵琶能调拨发音,故寓为“调”;北方多闻天王手持宝伞,因伞能遮雨,故寓为“雨”;西方广目天王手缠一蛇,意为降服归顺,寓为“顺”。合称“风、调、雨、顺”,暗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前一篇:赵云庙——河北石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