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阁&文昌庙·天桂山——河北石家庄

分类: 自然风光 |
魁星阁、文昌庙是青龙观建筑群的组成部分,供奉魁星和文昌。西侧魁星像,全像由八个字组成,“克己复礼,正心修身”,魁星左脚踢“斗”,右脚踩“鳌”,意为才高八斗,独占鳌头。 魁星阁供奉的是一位青面獠牙、赤发怒目的神。这位神一般都是站在鳌头之上,一手捧斗,一手执笔,一只脚向后高高翘起,好像一只大弯钩,他就是天下闻名的魁星神。魁星亦源于古代的星宿崇拜。古人将二十八星宿分为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四组。西方白虎的第一宿是奎星,共有十六颗。古人认为奎星是执掌文运之神,因此将其神格化为奎星神。由于“魁”与“奎”同音,且在古文中带有“首”的吉祥含义,道教就将其称为“魁星神”纳入俗神行列。民间又称其为大魁夫子、魁星爷。
唐宋以后,实行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成为封建时代的金科玉律。因此,众多读书人将魁星视为守护神而顶礼膜拜。应试者大多认为,向魁星祈祷就能保佑自己考试顺利,功成名就。有些人应考时在座右侧贴上魁星像,有的还在怀里揣着泥塑小魁星。虽然魁星的形象张牙舞爪,毫无读书人儒雅斯文的气质,但是众多寒窗苦读的知识分子却一直将魁星奉若神明。传说,他手中的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考生的名字,一旦被点中,就会文运、官运亨通,从此飞黄腾达,跃入龙门。如果举子考中了进士,就要进入皇宫立于正殿下面恭迎御榜。正殿下的台阶上一般刻有龙和大鳌的图形。此时只有进士第一名状元才有资格站在大鳌的头上,所以过去又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说法。


文昌原是星官名(民间俗称文曲星)。宋元间道士称,天上文曲星曾于西晋末降生四川梓潼七曲山为张亚子,以后历代转世,玉皇大帝命他掌管人世功名利禄,遂成为道教大神文昌帝君,备受读书人的崇拜。自元代起全国各地均兴建文昌庙、文昌祠、文昌阁等供奉文昌帝君。数百年来,文昌庙香火旺盛,时至今日求签许愿者众多,据说十分灵验。 千年来我们的先人在文昌庙撰写有无数极具哲理性的楹联,例如:“司人间善恶,先录过,后录功,功多过寡者嗣福并赏。掌天下文衡,首取德,次取才,才高德厚者科甲连中。”“布福于人间,但凭有德。握权衡于天上,总出无私。”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对“德”与“才”之间关系的论述,和现代职场的用人原则——“德才兼备是一级品,有德无才是残次品,有才无德者是危险品,无德无才是废品”多么相似啊!发人深省,教人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