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观·天桂山——河北石家庄

分类: 自然风光 |
青龙观为天桂山景区的中心景区内有真武殿、玉皇殿、苍岩宫、魁星阁等古建筑30余处,均建于绝崖断壁之上,布局精美;青龙观道院属全真道邱祖龙门派,是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北京白云观的分支;为政府批准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专职道教人士主持宗教活动,并常邀各门派大法师传道讲法;当地政府为开发天桂山的道教文化。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朱由检面对风雨飘摇、日渐沉沦的大明江山,深感朱家气数将尽,无力回天,便命其心腹太监林重华德携旨出京,选择“灵秘之地,绝尘以栖”,为自己修建归隐行宫。
林重华遍历北方名山大川,慧眼独具,见天桂山“地僻而幽,山高而秀,时有灵气缭绕,鸾翔凤舞之状”,实是“神人托足之地”,于是叙其形势,画下图样,上呈皇帝。崇祯一见,龙颜大悦,命林为“总监工”,并调拨大批银两,招募能工巧匠,在“前山对峙若屏,后涧田绕如带”的层峦之上,依照皇宫制式大兴土木,修建行宫。崇祯吊死煤山后,林重华出家白云观,法号清德皈依道教,将行宫改为青龙观道院,并依道教古制,创建天桂圣境,上立玉帝樵阁,左右九天三宫殿,中修玄帝行宫,前列廊庑,后倚重崖,直侵云霄,下环钟鼓二楼,并改此山为“北武当山”。继林清德之后,其徒穆一铉又于康熙二十八年建成魁星阁、文昌殿、关圣殿、一二三道灵官阁等建筑,使青龙观日臻宏大。至清一百年间,青龙观殿宇屡有增葺,亭台楼榭掩影山中,基本形成了三院并列的对称布局,拥有大小建筑十二处之多,遂成煌煌大观,真所谓“庙貌巍然,钟磬备然,焚修肃然,色相庄然”,日日东楼鼓罢,西楼钟响,“可与三楚之天乙真庆宫等类而齐观矣”。鼎盛时期,青龙观道院道徒多达近百人。每逢晨昏,众道士上殿功课,诵经之声不绝,大有洞天福地、道家乐土之气派。
青龙观道院座落在山峰南面条带状阶栈的三栈上,后依危崖,前临深壑,陡崖嵌珠,一派仙境。因其最初是为崇祯皇帝修建的归隐行宫,故道院又称“崇祯行宫”。其建筑带有明显的皇宫风格,全部红墙红柱,朱门赤户,金黄瓦顶,檐下铜铃,微风吹拂,空谷梵音,处处显示着皇家威严。
真武殿(又称钦安殿),是观内的中心建筑。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宽11米,进深10.5米,长16米,高17.36米,建筑面积176平方米,极其高大雄伟辉煌壮观。殿内供奉着掌管北方的最高神--真武大帝神像,全为纯铜铸造,高1丈1尺6寸,束冠披发,手持宝剑,着袍衬铠,足踏龟蛇,神光湛湛,威风凛凛。两侧廊柱上镌刻对联一副:“出三宫别六院修成玉体,入武当归正道炼就金身”。殿前台基称“云集台”,台内中空,是道人经堂,曾供有崇祯遗像。
真武殿东侧为灵宫殿,供奉五百灵官(护法神)之首的王善王灵官。该殿又称王承恩庙。王承恩系统领内外军营提督九门司理监,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三月十九日平明,李自成攻陷京城,崇祯亲自撞钟集合百官,除王承恩外无一人至。后来,王承恩护驾外逃未成,遂与崇祯在煤山相对自缢而死。
真武殿西侧为祖师堂,供奉道教创始人王道陵神像。祖师堂又称李祥成庙。李祥成为崇祯手下大将,奉命守城,士兵饥饿难耐,“ 一人起而另一复卧”。李自成攻陷北京,李祥成被俘,宁死不降,在帝后寝前缢身亡,年仅27岁。
真武殿东有鼓楼原鼓高1.5米,直径60厘米,西有钟楼,原有铜钟一口,高2米,口径90厘米,钟身铸有龙凤呈祥的花纹图案,重100公斤,钟声宏亮,声传数十里之外。二楼遥遥相对,彼此呼应。一般道观钟楼在东,鼓楼在西,林清德建观时则一反常规,东西倒置,有反清复明、扭转乾坤之意。
此外,青龙观道院建筑还有文昌宫、魁星阁、东屋、西屋等。
青龙观中心建筑群周围开设东、西、南、北四座山门。东门即东便门,又称朝圣门,位于鼓楼南侧,是道人前往后山和穿越魁星阁下山的要道。门上有一副对联:“进山林修身养性,入洞府学道为仙”。西门即大门,是古时善男信女上山烧香的通道,门口也有副对联:“ [gu] [du]云中神仙府; [ ya] [cha]山上道人家”。此联与朱雀门两侧的对联共同组成了天桂山特有的叠字妙联。两副对联生动活画出天桂山秀峰叠翠、白云舒卷、晴空日丽、神秘庄严的绚丽景观。西便门上还有副耐人寻味的对联:“宝地他无地,元天别有天”。青龙观的南天门(又称朱雀门)设在云集台前的大石柱上,距云集台30米,前与翠屏山遥遥相对,后与真武殿近相依靠。门前大堾长200米,高50米,与山下峭壁连成一体,陡峭无比,若百丈悬崖。因此,有“南天门外走半步,不死即成活神仙”之说。青龙观的北门即玉宫门,是真武殿后通往大光明殿的唯一门阙。
青龙观属邱祖(邱处机)全真龙门派,与北京白云观--道教全真龙门派的祖庭有着深厚的渊源。当年林重华出家就在白云观。白云观为玄帝行宫皇坛香火上院,青龙观为玄帝行宫皇坛香火下院,时有“有了难事找白云观”之说。青龙观道徒名字中间的字也都采用白云观标明辈份的宗谱,北京白云观流传宗谱为:“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园明。至理宗诚信,崇高嗣(si)法兴,世景荣惟(wei)懋(mao),希微(wei)衍自宁。住修正仁义,超生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金木姓相逢。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实新。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先生,万古续仙号,三界都是亲。”
青龙观宗谱按白云观为第十代,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园、明、致(至)、理、宗到1937年“七·七事变”,青龙观先后经历了十四代传人。(按白云观宗谱为第二十四代)数百年中,其中不乏精政论、通医道、善武术、具文彩、懂经营高道。例如,第三代道人冯阳兴、第五代道人王复尧均分别在平山八大景之一温塘赋诗。其中冯阳兴于亁隆二十六年(1761)在温塘题诗刻铭曰:和温塘前韵(和崔青峙):“洪荒开辟毓(yu)灵根,造化洪炉伏地坤,济世金波弥宇宙,蒸民德泽遍乡村。洗心尽涤宸寰(huan)垢,没齿难忘浩荡恩,赖(lai)及万方沾雨露,怡然还羡此汤温。”崔青峙,即崔岱齐,平山王子人,康熙甲子年(1684)拔贡,历任刑部江南司部、湖南长沙知府,多有著述。从中可看出道观和政界密切的联系。另一首王复尧写道:黎民何幸沐恩光,滚滚源泉出道傍。最喜坎(kan)宫留异述,尤疑荧域降仙方。露泉一浸身偏健,疮癣频淋法更良。若问神池何评价,千金难换此温汤。显示较高文采艺术修养。
鼎盛时期的青龙观拥有土地数千亩,天桂山方园几十里及滹沱河沿岸的许多村庄皆为青龙观佃户。在天桂山通往京城的沿途,分布着青龙观的众多钱庄和商号,青龙观道士往来天桂山和北京,基本上都是宿住于自己的店铺。
明末,李自成率众起义。崇祯帝深感江山不稳,委林重华遍访名山胜迹,选择灵秘之地,修建归隐行宫。林来到平山县西天桂山,见其地僻而幽,山高而秀,立即画下图样,上奏皇帝。崇祯命他为总监工,仿照皇城金銮殿在此地大兴土木,修建行宫。崇祯崩亡后,林一如既往,与工匠同吃同住同劳作,施工不息。因资金短缺,他四方募捐,维持施工,历时20余载,建成行宫一处及李祥成、王承恩庙各一座。为掩清人耳目,他将之改为“青龙观道院”,法号清德,守护殿堂,焚香诵经,清苦度日,人称开山住持道人。约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后数年以八十多高龄羽化于天桂山,其墓在天桂山南冶村东北1公里处。
灵官殿内供奉王善王灵官神像。灵官是道教传说中的护法神,专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本殿又称王承恩庙,源于王承恩原为崇祯皇帝大臣,忠心护主战死。林清德将此殿明奉王灵官,暗奉王承恩,弘扬忠义,体现出青龙观政教合一的特点。
祖师堂又称李襄城庙,纪念明崇祯皇帝心腹大将李国帧。李国帧官至京营提督、爵位“襄城伯”、守卫京城。李自成攻打北京时,李国帧拼死护驾,终因寡不敌众,被擒。李自成感其忠勇,劝他投降,李国帧提出厚葬崇祯,诛杀叛臣等条件后自杀。林清德感其忠烈,建庙祀之。
真武殿是青龙观的主殿,是崇祯行宫的钦安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殿内供奉的主神是真武大帝,又称“玄天大帝君”,道经中称他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