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2022-03-24 10:10:46)
标签:

杂谈

佛学

分类: 长城游记
2022年3月6日,我报名参加户外平台组织的北京密云八大楼子长城穿越活动,但是发生了变故,改成了走蟠龙山长城和逛古北口古镇。2018年10月20日我曾经走过蟠龙山长城,但是因为天黑了没走到头,这次正好补课,把蟠龙山长城的西段走完,并且再到古北口古营城看看。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我们的大巴车,穿过古北口镇,到了景区停车场,办好门票后大家陆续进到景区里,在景区里面不远有长城文保碑:长城<蟠龙山段>。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文保碑旁边的介绍说:长城蟠龙山段位于古北口镇古北口河东村,因建造在蟠龙山上而得名,东起二十四眼楼,西至古北口瓮城,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此段长城建于明代,砖石结构,夯土填芯,其上有36座敌台,其中的将军楼和二十四眼楼为敌台的精华。将军楼地处蟠龙山的制高点,是设置指挥机关的地方,楼平面呈正方形,南北各设4个箭窗,东西各设3个箭窗(实为两窗一门)。二十四眼楼是双层楼,四面共设有二十四个箭窗。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这是密云长城的分布图,蟠龙山长城在地图中的绿圈处。我今天走的是蟠龙山长城西线,将军楼到古北口瓮城一段。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这是蟠龙山长城景区近期为古城墙建造的防护措施。
我们一车人基本分成两路,一路先到二十四眼楼,走折返回到古北口瓮城,一队直接从将军楼到古北口瓮城,然后到古北口古镇看看,在那里集中上车回北京城里。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这是2018年我第一次来时这堵墙的情况,很危险了,当时还没有木架支撑。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我们上墙的地方是一个空场,是一个搞团建活动(即团队建设,工作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的地方,做了一个国歌的展示牌。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在小广场的城墙上,有一个进兵道和一个藏兵洞,这个藏兵洞我还是刚发现,2018年来时就是在墙上走,没有看到墙下的奥秘。看来要想研究长城,就得墙上墙下都要看看才行。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这是藏兵洞的内景,保持着原来的风貌,也许是个兵器库。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这是我从高处俯瞰这段墩台,这里的地形是一个垭口,是极冲之地,所以对它的防守十分重视。这个墩台像一个巨大的马面,宽出城墙很多,上面建有铺房(可能有两间相连),进兵蹬道口开在铺房外面,再加上下面的藏兵洞,这个马面就像城门一样厚实。《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古北口营城戍守的“边城五十五里,嘉靖三十年建,隆庆元年修。附城台一座,空心敌台四十八座,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节次建。”文中所说的“附城台一座”很可能指的就是这里。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这是这座墩台往东(通往二十四眼楼)的方向,我们没往那边走。对面的敌台长城小站标注的是密云307号敌台。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这是这座墩台往西(通往古北口瓮城)的方向,上面有一座敌台。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这是这个敌台的近景,整齐的条石台基,厚实的白灰填缝,十分坚固。这是我路上遇到的第一个敌台,长城小站标注的是密云308号敌台。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这个敌台的顶上有一个不大的砖圈遗迹,不知以前是什么建筑。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前面城墙是一个小高坡,上面布满荆棘,城墙旁边有景区修的步道,我就从那走。不少队员有走墙强迫症,非要钻树丛,走险墙。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在高处,能看到远处城墙上礌石孔的溜道,做这种溜道是很费工的。这种带礌石孔溜道的城墙,从司马台长城、到金山岭长城、到蟠龙山长城、到卧虎山长城有大量存在,这是我见过最长的、有礌石孔溜道的长城。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在高处远眺东面金山岭一带的长城,真是漂亮,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前面就是将军楼,是我途中的第2个敌台,长城小站标注的是密云309号敌台。不少驴友站在顶上拍照。这里在1933年著名的古北口长城抗战中,是敌我双方争夺最激烈的地方。
1933年长城抗战是指: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3月至5月,中国国民政府指挥下的国民革命军(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等),在长城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的作战。古北口、南天门战斗是长城抗战中历时最长(自1933年3月7日至5月23日)、双方兵力投入最多的战斗。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将军楼的内部已经经过了加固,失去了一些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沧桑感。这是将军楼的中室,应该是个八角攒尖顶,这种顶子很少见,在金山岭长城见过一个。
百度载古北口长城抗战的大致经过是:1933年3月4日,日军第8师团占领承德后向滦平方向前进。国民党北平军分会为掩护后防主力布防,调驻古北口一带的第107师北上阻击。在抗击4天后,107师于3月9日下午向古北口撤退。此时,第112师张廷枢部已在古北口附近的将军楼、米窝铺、二道沟之线部署防御。自9日起,敌步兵在炮兵和空中飞机的掩护下向守军阵地发起进攻。战到10日,该师因伤亡过重不支,敌军冲入阵地,不得已向南天门撤退。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这是2018年我第一次来时拍的这个屋顶,当时没有进行加固。景区介绍说:“将军楼地处蟠龙山的制高点,是设置指挥机关的地方,楼平面呈正方形,南北各设4个箭窗,东西各设3个箭窗(实为两窗一门)。”有一个八角攒尖顶的中室,四周是箭窗回廊,东西两个楼门正对。
古北口抗战到了3月10日,北平军分会急令第25师北上,防守古北口。在阵地出现缺口时,第25师第73旅即占领古北口镇南的东西两侧高地,另以第112师1个团在第73旅右翼的将军楼担任防守。3月10日下午3时,日军以一部兵力在炮火掩护下进行正面宽大的侦察性进攻。11日拂晓,日军第8师团主力向右翼阵地发起进攻。战至上午10时,第112师一个团不支而退。日军占据了将军楼和古北口关,并向第25师右翼包围攻击。连夜将炮兵阵地移到山梁上的制高点,中国军队的指挥所就设在下面长城尽头的关帝庙,完全暴露在日军炮火射程之内。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这是南面的4个箭窗,古北口抗战时,由于双方激战,敌楼的箭窗破坏几乎不见了,仅余墙柱,依然不屈的挺立着。
古北口抗战中,将军楼被占领,就意味着古北口战役失败了。时任25师师长关麟征立即命令73旅旅长杜聿明代替他指挥战斗,由他亲自率149团去夺将军楼。这样,以将军楼为核心,双方投入了5个团(联队)展开激战,战斗极度惨烈,149团团长王润波在激战中為日軍武士刀砍杀,25师师长关麟征也被手榴弹炸伤五处后送往后方。副师长兼73旅旅长杜聿明代理师长指挥,146团团长梁恺则代理73旅旅长。
《关麟征传略》记载了古北口作战的情形:“关麟征亲率149团反击日军,双方短兵相接,战斗惨烈,关麟征被炸,五处受伤,浑身是血,身边官兵全部战死”。3月12日下午,古北口防线失守,后面的主战场转向八道楼子(也称八大楼子)和南天门一线。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这是敌楼的蹬道口,蹬道保存较好,可以上下。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这是楼顶的状况,右面是蹬道出口,左面是一个弹洞形成的圆窟窿。根据敌楼的坚固强度,我推测应该是小型航弹所为。据百度载:“3月9日,第112师张廷枢部已在古北口附近的将军楼、米窝铺、二道沟之线部署防御。自9日起,敌步兵在炮兵和空中飞机的掩护下向守军阵地发起进攻。”从记述中可知,当时日军有飞机参加作战。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这是将军楼里的文字砖,内容为:“萬暦柒年墻子路造”。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站在将军楼顶上,发现远处墙上有还有一个藏兵洞,我用长焦拍了一下,图中红1是一个随墙发券里门,红2是一个敌楼墩台,红3是藏兵洞。回来查了长城小站的地图后,那个我以为的藏兵洞是个暗门,但是我到跟前时却忘了位置,没有考察到这个暗门,悔死了。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站在将军楼顶上眺望前面的长城。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这是我途中遇到的第3座敌台,长城小站标注的是密云310号敌台。这种敌台在关内一侧有一个下沉的楼门,被一些人认为是三层敌楼,其实还是两层。这个下沉楼门可能是为了快速补充兵力,在关内一侧加了一个楼门。就是说,除了与城墙相连两个楼门以外,在关内一侧又加了一个门。为了防守,这个楼门建的挺高,需要梯子进出。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前面是途中的第4个敌台,长城小站标注的是密云311号敌台。这个敌台应该是3×3眼的规格。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这是这个敌楼的中室,这个中室的墙是直上直下的,所以应该是一个木芯楼,墙上架木梁,铺木板,上建楼橹铺房。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这个敌台的中室四周是一圈箭窗回廊,这是北面纵向的箭窗回廊,券顶比较高,而横向的箭窗回廊券顶比较低。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这个敌台的外面还有一个随墙发券里门,即进兵道。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前面的敌台标注的是密云312号敌台。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敌台旁边墙上有一个小洞,没有下墙的路,只能远看,不可近观,遗憾。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回看密云311号敌台,可以看到这里的城墙结构,下面是毛石垒砌的墙基,上面是青砖甃砌,很结实。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前面的高点标注的是密云313号敌台,仅余台基。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下面的敌台是密云314号敌台,旁边有一段城墙只剩下外墙,并把墙心刨低了,墙上开了一些枪眼,那是古北口抗战时利用城墙做的工事。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这是墙上开的枪眼。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在314号敌台旁边有一个随墙发券里门。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在这个里门外面拍了一张。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往回走的时候,看到里门下面也开了一个工事枪眼。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前面的敌台是密云315号敌台,在敌台前面的墙上,还立了一个小碑,上书:进入景区,请配合工作人员验票,没票请购票。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这是密云315号敌台的墙体,上面留了一些小方孔,我认为这是排水孔。而且这是个拐角台,可以看到墩台的墙体是斜的。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回看密云315号敌台,这是一个结构比较特殊的拐角敌台,由于毁的太厉害了,所以看不出它的具体结构。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这是前面的城墙,顶头有一个敌台的残墩。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前面的碎石堆标注的是密云316号敌台,墙砖都拆没了。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在这里可以远眺到潮河西岸的卧虎山长城(红圈位置),在旁边,我用短红线大致标注了一下,那是蟠龙山长城与卧虎山长城在潮河上水关的位置,现在已经毫无踪迹了。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前面长城又拐了一个弯,下面是一个陡降。这里墙体上的砖也扒的千疮百孔,墙顶只剩下窄窄的一溜碎砖乱石,在陡降处要十分小心。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由于当时风大,我在陡降处不得不臀行了一段。下来后回拍了一下这里,红圈处是316号残墩。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后面的长城墙体上的砖基本都被扒没了,只剩下夯土心。长城小站网上标注有很多敌台,由于残墩考察起来太麻烦,就不再记录了。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在这里我回拍了一下远处走过的长城,城墙上礌石孔的溜道像拉锁一样整齐的排列着,挺壮观的。古人的工程一丝不苟。
看到这些溜道,引起我的好奇,这些溜道是怎么做成的?我没有仔细看过,但是我有一个初步的猜想:这些溜道应该是建好城墙后加工成的。如果是加工好的带半圆口的砖在这砌起来,不太可能,因为城墙砖的砌法都是每一层砖相错叠压而成,把加工好的带半圆口的砖那么正好的拼接上去,没有可能性。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这是礌石孔的溜道口,圆弧形做的很规矩,而且溜道上下非常光滑,如果是用加工好的砖拼上去,不会这样光滑。做成这样非常有规律的溜道,只能是建好城墙后,量好距离,用一个类似子弹头状的粗糙岩石或铁制的工具,从上往下进行旋转打磨。具体怎么操作的似乎没有记载,真是匪夷所思。以后有机会一定再好好观察一下,琢磨一下其中的奥秘。有心的看客可以交流一下。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这样的残墙我们没敢在上面走,在这里已经快到古北口关了。
古北口一带在历史上一直就是重要的战略要地,据百度载:从西周开始,延至春秋战国便在古北口一带筑墩设防。北齐天保七年(556)年,为了防御突厥、奚族和契丹族的入侵,开始修筑长城。据《资治通鉴》<梁纪二十二>载:“齐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三千馀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这是古北口乃至北京地区第一次出现长城。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前面又有一个大土堆,估计也是一个墩台。
古北口何时得名,清代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载:“古北口自唐始名,唐书(《新唐志》),檀州燕乐县有东军、北口二守捉。北口,长城口也。”这里说唐代的古北口一带叫北口,当时幽州长城之外为奚族聚居区,所以北口又称“奚关”。五代时称古时北口为古北口,也称虎北口。顾炎武又说:“金史,古北口国言曰留斡岭。”在金代这里曾叫过留斡岭。明代以后就一直叫古北口了。(百度载:守捉是唐代在边疆设兵戍守之军事区域,其上有军,其下有城、镇、戍。)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我们顺着土城墙转来转去往前走,发现了下面有村子,地图上标注的是关门外,不知道是属于河北巴克什营镇,还是属于北京古北口镇。我在2018年第一次来到这里时天色已经昏暗,放弃了走墙,下到村里这里后,问了老乡才走上了公路,这个村子好像属于河北省的巴克什营镇。
古北口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史上多有战事发生,所以在明朝初期就开始在这里建关修墙。据明代《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古北口关,洪武年建,通大川,平漫通众骑,冲。”又说“边城五十五里,嘉靖三十年建,隆庆元年修。附城台一座,空心敌台四十八座,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节次建。古北口营城堡一座,洪武年建。”从《四镇三关志》记载来看,洪武年间(1368~1398)先建的古北口关和古北口营城,后建的城墙,再后建空心敌台。从长城文保碑的介绍来看:隆庆年间(1567~1572)戚继光督建了古北口关的瓮城。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前面又有一个保存较好的敌楼墩座,上面的敌楼已经没了,墙上的砖没拆完真是万幸,这里离村子很近了。
百度载:“明洪武十一年(1378),太祖令徐达建古北口关城,并在北齐长城基础上砌石块以增强防御能力。加修关城、大小关口和烽火台等关塞设施,并增修关门2道,一门设于长城关口处,称“铁门关”,仅容一骑一车通过;一门设于潮河上,称“水门关”,存遗址。”
我对百度“洪武十一年,增修关门2道”的说法存疑,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载:“故中居庸山海而制其阨塞者,古北、喜峰二口焉。永乐八年(1410)正月丙子,塞古北口小关口及大关外门,仅通一人一马。”百度说的在洪武年间就设“铁门关”,仅容一骑一车通过,其实是永乐八年做的。顾炎武说的“古北口小关口及大关”具体所指尚不清楚。明朝初期在边境设关,既为防守,也为贸易税收,当时关口简陋,多无城墙,仅有不多的戍堡。现在古北口关的遗存规模,也是以后多年的经营所致,而非初期就有,所以把铁门关和水门关都安在洪武十一年,我认为不妥。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图中可以看到左面有一条古北口镇修的旅游步道,我们看完古北口瓮城后,就沿着步道走到古北口镇了。
古北口的城墙是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出现了举世震惊的“庚戌之变”之后才开建的。《四镇三关志》载:古北口“边城五十五里,嘉靖三十年建。”(“庚戌之变”是指,蒙古土默特部落汗俺答率数万骑自古北口攻入,杀至北京和皇陵外围,后自古北口出,朝野震动。)至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基本结束。把东至山海关,西至镇边城上千里墙体、路口连为一线。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土城墙在这里到了尽头,这里原来应该有一座五眼楼,标注的是密云328号敌台,现在只剩下一道土墙了。这道土墙下面就是古北口关(即铁门关)。
关于古北口关的情况,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川之两旁筑垣立台。东台(即五眼楼)下有铁门关,为出入道,常扃(意为关)不开。而台上有楼,总督大臣以抚赏涖焉。关外为夹墙(应为瓮城),抚夷鱼贯而前,受赏于关下,军士列两山上,伐鼓吹角以震詟之。下有小城曰北关营,二门,而川口东南有小城曰潮河川堡,亦二门,守备一人守之。台之东西因山为城,参差曲折,千里不绝。其冲处则建空心敌台,高或三四丈,广或十四五丈。凡冲处或四五十步一台,缓处或二百步一台,每台百总一人主杀敌,台头副二人主辎重,五台一把总,十台一千总,皆以南兵充之。每一二里,铃柝相闻为一墩,每墩军五人主瞭望,每路传烽官一人,有警举烽,左右分传,数百里皆见,应速备豫,故鲜失亡,大抵皆戚少保继光之遗画也。”总结说,古北口现在的规模,大抵是戚继光谋划所留下来的。文中说铁门关“常扃不开”,肯定还有另外的通道,文中的“北关营”在哪我还不清楚,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这是站在土墙尽头俯瞰古北口关和瓮城,近处是一个陡降,原来这里有一道障墙,通到关门上面。注意城墙在这里没有跨过潮河,而是沿潮河河堤向南延伸到姊妹楼附近,有水关与姊妹楼相接。由此看来,图中山下的关口就应该是所谓的“铁门关”了。
关于古北口水关的问题,先介绍一下潮河的情况,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志》曰:潮河川直冲境外,横阔百七十余丈,夏秋水涨,则成巨浸,水退则为坦途,可通万骑。地皆流沙,不能筑城凿渠。“又说“《边防考》:潮河宽处,可一二里,狭处仅二三丈。昔人每以木石纵横布列,以限戎马。”由此可见潮河当年变化叵测,古人“每以木石纵横布列,以限戎马。”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这是我2018年来到这里,从下面关口处拍的这道障墙的遗址,上面的红圈处就是刚才的那堵夯土墙。这里是河北地界,所以今天我们不敢下山细看,怕健康码变为异常。
到了明朝,古北口水关的问题提上日程,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弘治(1470~1505)中,抚臣洪钟议:以古北口东三里许,二寨、三寨间,其山外高内低,约余二丈,凿为两渠,以杀水势。复于口外砌石堰,使水由川中行,仍于堰内筑外关一座,以防寇冲。诏从之。……功久不成。议者又言:潮河川古道门外,有蜂窝岭,增墩浚川,设桥其间,可防冲突。许论谓:潮河川,系残元避暑故道,尤为寇冲,设桥则浮沙难立,为堑则涨水易淤。若多建石墩列川中,错综宛转,令不碍水路,亦备御一法也。”由此可见,古北口水关在1490年左右还未建成,所以百度所说洪武十一年(1378)徐达建水门关是瞎说,当时就是“以木石纵横布列,以限戎马”。
洪钟(?—1524),钱塘人。成化十一年进士。弘治十一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整饬蓟州边备,建议增筑塞垣。自山海关西北至密云古北口、黄花镇直抵居庸,延亘千余里,缮复城堡二百七十所。后来因为修古北口水关,凿山山石崩压死者数百人,加上御史弋福等劾钟,帝以钟“为国缮边不当罪”停俸三月,本朝没再启用。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这是古北口关从关内方向拍的老照片,可以看到上面有个五眼楼,下面是一道障墙,有城墙连到左面的方形南关门(即铁门关)。所谓“铁门关”,就是木制的关门上面包铁皮。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这是长城小站的古北口长城地图,图中黄红色线是长城的主线,白1的红点是古北口瓮城和古北口关,白2的红点是潮河西面的姊妹楼,姊妹楼旁边的白线应该是原来水关(我认为是过水墙)的位置。上面两个红圈里的长城分别是东岸的支墙和西岸的支墙。姊妹楼和古北口关不在一条线上,所以铁门关口城墙先向南沿着河堤延伸了一段后,在姊妹楼对面建水关相接。据说这独具特色的潮河水关,已于清末被洪水冲毁。我认为,这里说的水关是一种“过水墙”,估计类似九门口和黄崖关的过水墙,下面是石桥桥基,上面是有垛口的城墙。我认为这道过水墙(水关),应该是在《四镇三关志》成书(万历二至四年,1574~1576)以后建成的,这么大的一座建筑,文中未提,不可思议。如果漏提的话,水关也应该是嘉靖三十年修城墙时同时建的。
水关为什么要做成过水墙(我创的词汇)的形式呢?我认为,由于潮河比较宽,汛期水量大,如果做两三个拱门跨不到两岸,不够长,而且拱门不如拱桥的过水效率高,也不如拱桥桥墩结实,所以很可能建造的是类似黄崖关水关的过水墙。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这是我2018年来这里拍的古北口关门,这里有块全国文保碑和介绍碑,文保碑上书:长城<古北口瓮城>,长城小站地图标注的是密云29号城堡。文保介绍碑上书:“瓮城位于古北口村与河北省的交界处,是古北口关的重要防御设施,可加强关隘的防守。该瓮城建于明代,隶属蓟镇总督管辖,属于蓟镇西协古北口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此督建,瓮城平面呈三角形,周长238.2米,设在通往东北的重要关口“铁门关”上,也称“铁门关瓮城”,墙体用城砖和毛石混合建造,设有两门。”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这是从关内另一方向拍的古北口关门、瓮城和城墙的位置。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这是从古北口关外拍古北口关的老照片,我用红字标出了五眼楼、障墙、关门(即瓮城南门)和瓮城北门的位置,可以看到瓮城北门与南关门是错位的,北门也是一个不大的方形门洞,正如古书所载“塞古北口小关口及大关外门,仅通一人一马。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这是2018年我在古北口河北界拍的河北长城文保碑。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旁边还有一块1956年立的河北长城文保碑。
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
这是2018年我在古北口瓮城前面拍的全国长城文保碑,北京市2016年立的。
我们看完古北口瓮城,折回去一段后,离开长城去看古北口营城,蟠龙山西线这一段的补课基本完成了,以后有机会还要细看墙下。
通过这次对古北口关的考察和资料整理,我认为古北口关的防御着重纵深防御,而不是单点防御(例如黄崖关)。古北口关在潮河东西两岸,均向关外伸出不短的支墙,支墙后面是主城墙,关口加了瓮城,关口附近有一个叫北关营的小城(历史记载,地址不详),后面还有一个很大的古北口营城,在卧虎山和八大楼子后面还有潮河川新营和旧营城堡,可谓防御纵深比较厚实。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