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2022年2月20日我报名参加了户外平台组织的、响水湖长城风景区赏梅走长城的活动。我曾于2021年3月7日来过这里一次,当时主要是走了景区内的景点和从磨石口到驴鞍岭口一线的长城,这次是补课,走磨石口到蝴蝶结一线的长城。景区售票是65岁以上免票,我72了,顺利通过。
这里所谓的“蝴蝶结”长城,是指旺泉峪长城段,位于怀柔区渤海镇响水湖景区的东南,长城在两山之间,从西侧的山峰一下子跌入谷底,又昂首直飞东侧的山巅,形成一个巨大的V字型,长城随地形上下盘绕,就像扎头绳的蝴蝶结,所以墙友起了这个好听的名字。

旺泉峪段长城是当地人的俗称,官方称为长城大榛峪段,在山口附近的长城文保碑是这样写的。旺泉峪长城得名于山下的旺泉峪村,也就是响水湖景区大门所在的村子,这里有旺泉(即水量比较大的泉水),即使是现在冬季,旁边的河道里都能听见哗哗的流水声,所以就叫旺泉峪村。“峪”指山谷,也就是蝴蝶结长城下面的那条山谷。
磨石口堡是明代镇守磨石口关的守备营堡,明代古籍《四镇三关志》<昌镇形胜·乘障>载:“黄花路,隘口一十有七。渤海所下,……磨石口,永乐二年建,二道关并东山墩空,水口、通众骑,极冲。”书中记载这里长城关口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建关的时间较早。这里的城墙记载是“边城八十一里半,嘉靖三十年(1551)建。”修墙晚于建关一百多年。

前面崖壁上的敌楼在长城遗产网上的标注是:响水湖景区西段193号敌台。往前走不远,在道路左手有景区登山步道,可能是下过雪不久,怕有危险,锁了门。我们想从旁边越过去,领队怕景区纠缠,最后还是从后面的养生峡谷上的驴鞍岭。
关于磨石口堡,当地老人介绍:这是当年守城将士驻守之处。营堡东西长80米,南北宽13.5米,砖石结构,有南门一座。现在营堡里种了果树,除了少量堡墙遗存以外,别无他物。

这是网友做的这一带长城地图,图中的黄线是长城,从贾家关(即大榛峪口)、驴鞍岭口、磨石口到旺泉峪,图中下面的红点就是旺泉峪村。其中大榛峪口、驴鞍岭口、磨石口都是明代古籍《四镇三关志》提到的重要关口,而旺泉峪处的长城没有关口。

这里是景区后面的养生大峡谷,初春,景区跌水上结的冰瀑还没化完,冰层下面的山泉已经耐不住性子,哗啦哗啦地奔涌流淌下来。由于我曾经来过一次,所以登山路线驾轻就熟,在梅花展处转了一圈后,就和几个爱爬山的队友往前走。

驴鞍岭上面的长城有三个高点,我给起了个名字:驴头、驴鞍、驴屁股,驴头是景区一端的最高点,上面有一个残楼,长城网标注的是响水湖景区西段194号敌台。驴鞍部下面有一个进兵道,古称随墙发券里门,从那里有旅游步道,可以从山的南面通到山下。驴屁股就在山后登城口附近(参见上图)。

我们三个人继续往驴鞍的高处爬,由于驴头部分有塌陷,比较危险,所以景区在这里用水泥和城砖砌了一道墙,但是挡不住驴友的好奇心,把这个墙又扒开了,由于比较高,在一侧的角落用碎砖垒了一个晃晃悠悠的砖堆,我们就踩着这里爬了上去。

这是这段高台阶的特写,有一处台阶太高,有人用城砖摞了5、6层的高台,晃晃悠悠的,真可怕。

这是这个高台阶的底部,景区怕这里继续塌,用两根铁管子垫在台阶下面,支撑着。即使这样,我还真见过有小年轻爬上去了,又爬回来。为什么要爬回来呢,因为翻过驴头就是一路下行的城墙,在景区里面十分明显,景区是禁止爬这段城墙的,所以为了不让景区发现,只能返回来。

旁边有个介绍牌:传说,南海观音云游四海,路过云岭,观此山有邪气,睁开慧眼见有九只精灵祸害村民,栖身图腾阁。菩萨点化了这九只精灵,修为龙身,从此为善一方。
介绍牌继续说:传说,秦始皇修这段长城,天气酷热,将士饥渴难忍,伤病无数,忽然从图腾阁走出一清秀女子,手持水瓶给将士们解渴,瓶中水饮而不尽,女子天天来送水。后来此地有了山泉,但是再也不见该女子出现,大家猜测这女子定是观音菩萨所变,于是在二层塑了观音像为百姓供奉。

快到山底下又有一个山洞,这里叫连云洞,旁边有一块摩崖石刻,刻着“连云洞传说:很早以前在连云洞中住着一条得道的金蛇在此修炼,此蛇未成正果之前,亦正亦邪,做事全凭自己喜怒,后经观音菩萨指点迷津,终成正果,化作金龙,替天行道,造福一方。人们在此洞塑金龙金身,以表纪念。”

我们三个人没有停留,继续往大坝东面的长城爬去。在上面回看驴鞍岭,可以看到上面的长城下面有一道残墙遗存,我用红圈标出。我怀疑这里是《四镇三关志》中所说的“二道关”其中的一道关墙的遗存。可以明显看到,因为修那条宽宽的景区大路,把下面的墙体全部毁了。
据古籍所载“磨石口,永乐二年((1404))建,二道关并东山墩空,水口,通众骑,极冲。”其中的“东山墩”估计就是现在的将军楼,也就是说二道关到将军楼一带“空”(地势开阔平缓),这里是水口,能通众骑,是防守的“极冲(极紧要)”之地。这里所说的“二道关”也称“双关子”,长城在极其紧要的地段多建有两道关卡,但是由于建大坝的破坏,现在只剩下水关一处遗址了。图中的这道残墙可能就是另一道关墙的遗存,但是在沟底没有发现任何关口的痕迹,可能是建大坝时为了清理水道,拆得一干二净。
关于磨石口关的情况还有说法,据《长城踞北.怀柔卷》之《响水磨石口》载:“从明代边关图上还可以清晰地看出,在磨石口正关右侧,还依山建有一座与关墙相接的‘袖珍小城’,很久以来当地人都把这座小城称为‘磨石口瓮城’。”百度又说:“又因此楼建有瓮城,设有两道关口,所以也称"双关子"。”现在这个“小城(或瓮城)”杳无踪迹,各种说法,莫衷一是。
磨石口水关于2020年10月10日抢险加固完成,是当年全市10个长城抢险加固项目中第一个完工的。据怀柔区文物所所长张彤说:“1972年修水库时,磨石口关堡、(磨石口关)关门已经遭到破坏,目前仅剩水关关门。由于年久失修,加上雨水侵蚀、冻涨、人为攀登损坏等原因,水关关门破损严重。”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这里除了水关,还有个关门,是旱关的关门还是二道关的关门,不清楚。

这是边坑大坝东边长城上的第一座敌楼,景区介绍是“将军楼”,是一个3×4眼的敌楼,整修的很好,复建了楼橹铺房,算是“完美楼”了。敌楼规格比较高,体量较大,一层有个较大的中室,上面加梁铺木板,上建楼橹,中室有蹬道通往楼顶,中室四面围绕箭窗回廊。详细情况不多讲了,参见我博文《响水湖磨石口、驴鞍岭口长城》一文。这个敌楼很可能就是《四镇三关志》中所说的“东山墩”。

过了将军楼,长城是一个陡降,在下面鞍部的两端各有一座敌楼残基,长城网标注的是响水湖东段191号敌台和190号敌台。这里符合古籍中所说的“东山墩空”的地形,在这个低位地势平缓,容易受到敌人冲击,所以在几十米的距离之中建了两座敌楼,守卫这个“空”位。
磨石口是个极冲之地,战略位置重要,设有两道关卡,也是蒙古部落经常袭扰之地。史书记载:“嘉靖十一年(1532)十一月,虏十四五骑闯入擦石、磨石等口抄掠。千户谷寿、百户郭祥率众百余人袭之,虏逃窜出口,官军追杀出塞十余里时,谷寿、郭祥军陷入狤虏所设埋伏之中,全军而殁。”嘉靖二十一年(1542)六月,数万西蒙兵马东侵宣镇,蓟州巡抚都御史侯纶指出,黄花镇、渤海守御千户所等处隘口,不可无备。到了嘉靖二十二年(1543)秋,朵颜首领花当部人马攻取慕田峪关,渤海所提调刘道、蓟镇东路驻密云副总兵王继祖,与之奋战。嘉靖二十三年(1544)二月,因黄花镇擦石、磨石等口,“屡遭虏犯”,从密云镇武等营,选精兵三百人派驻渤海所,以遏阻虏冲。可以看出这一带战事频仍。

我在高点回拍了一下对面驴鞍岭和磨石口一线的长城,我用红线大致画了一下原来长城的位置,下面的红点是大致水关遗址的位置,现在淹没在水中。因为修水坝,把长城拆了一大截。在上面还有一段短红线,那是一道残墙,也许就是二道关其中的一道。

从侧面看这道城墙,下面是巨大的条石垒砌,白灰填缝,上砌青砖,巨大的吐水嘴十分壮观,工程质量没的说,远处是蝴蝶结另一侧的长城。

下面是蝴蝶结长城下面的豁口,那里原来应该有一个水门,发大水时可能冲垮了。有人称这里是“旺泉峪关”,但是史书并无记载,所以当年这里只是个水门。
现在,一般把水道上的长城门洞统称水关,我认为水关和水门还是有区别的,水关一般都有关门,即过水栅栏门或闸门。比如像五虎水门、洪桐峪水关,磨石口水关等等,有人把守,按时开合。而水门只是过水而已,没有装门,如大营盘长城有一处、八达岭古长城有一处、横岭城、古北口营城等等,这些地方只有守墙士兵,而无守门士兵。
这里为什么不设关呢,我认为,一是这条山谷里都是山石,不通行,很难过人,更不用说是骑马了。二是山脊上的长城沿着山谷延伸,很容易看到谷底的情况,可以提前攻击入侵敌人,所以这个谷口就没必要建水关把守了,设个水门过水就行了。
路边(左手)这个文保碑上书:长城<大榛峪段>。真是奇怪,从大榛峪贾家关那里就是“大榛峪段”,到了响水湖景区就是“响水湖段”,过了景区又是“大榛峪段”,中间还夹着驴鞍岭口和磨石口,有意思。
全文完。
前一篇:云蒙山四座楼长城补课
后一篇:古北口关和蟠龙山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