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苏庄堡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中国旅游 |
2020年12曰5日,随户外平台组织的游古堡团到蔚县来玩,坐大巴从北京到这还挺远,3个多小时。我们计划的最后一站是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宋家庄镇的上苏庄堡。上午去的是石家庄堡、张南堡和张中堡,这时已经是下午3点多钟,冬季的3点多已经是太阳偏西,暮霭初现。(本文作者李辛海)
风神即指风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人面鸟身的神怪,又称风师、飞廉、箕伯等等。中国古代的风神崇拜起源较早。《周礼》的《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风伯掌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和雨师(雨神)是搭档。
风伯的主要职能是配合雷神、雨神帮助万物生长。对风伯的奉祀,秦汉时就已经列入国家祀典,《唐会要》称,奉祀风伯,升入中祀。

这是队友无人机拍的上苏庄俯瞰图,红圈1是尚礼学堂。红圈2是三清殿。红圈3是三元宫。红圈4是戏楼。红圈5是堡门楼。红圈6是观音庙。红圈7是关帝庙。红圈8是三义庙。红圈9是灯山楼。红圈10是新开的堡墙东口。这里不包括风神庙,龙王庙和释迦寺,还有不确定和不知道的小庙。

远处的大山叫蔚县大南山,共由13座山头组成,2019年1月10日更名为翠屏山。
上苏庄何时建村没有明确记载,据说在北魏时期就已经是一个人丁兴旺的村子了。当时是建在村西的西洼处,村名叫“底村”。但随着战乱和自然的破坏,时时威胁居民的安全。于是,请来风水先生在村东高处选了一条东西斜线走向的“龙脉”,作为新的村址,并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建起庄堡,取名“上苏庄”,“上”与原来的“底”相对,取“上走”之意,“苏”取万物复苏之意,希望新的庄堡能使全村复苏繁荣。(参考百度)
蔚县地区的村堡基本都是明代所建,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明朝时,北方游牧民族不时南侵。蔚县地处连接华北平原和张北高原的壶流河盆地,在外长城和内长城之间,地势开阔,无险可守,只能建堡自守。
明代蔚县地区最初修建的是驻军官堡,大量士兵在堡内驻扎,家属的到来,逐渐发展为军屯,士兵逐渐演变成以耕地为主,守备为辅的农民。当地人出于自保,也学着官堡的形式,自发建起城堡。游牧民族或土匪再来抢掠,百姓躲入堡内抵御,求得家财平安。由于数量众多,学者们将蔚州古堡称为“长城脚下的一个奇迹”。
据说,上苏庄堡有个别名叫“镛锣堡”,这里有个讹传必须纠正。镛锣无此乐器,应该是云锣,由于当地人口音“云”、“镛”难辨,不知哪位大仙开了个头,于是“天下文章一大抄”,不明就里的看客到处转载,网上满篇都是“镛锣”,可叹。
看看百度对镛锣堡的描述,“俯视上苏庄古堡,其形状恰似打击乐器的镛锣模样(用木框做架,界成若干方格,方格内挂有小铜锣)。东西南北交错的街道是镛锣的框架,一幢幢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好象一只只镛锣挂于框架之上。”从描述上看这是云锣的形象。
百度载:云锣是一种中国的打击乐器,云锣最早出现于唐代,元代开始大为流行,也叫云璈,或九音锣。用十个小锣编排而成,第一排一个,以下三排各三个,装置在小木架上。各个锣的大小相同而厚薄不同,所以发出的声音不同。最上方的一面小锣(名“高工锣”)不常用,故民间又称“九音锣”。现在已经发展到十几面之多。
这是上苏庄堡的平面图,可以和云锣的图片对比一下,左面细长的是云锣的把子,右面方形古堡是云锣的框架,确实有些像。
上苏庄还有一个说法:上苏庄堡内的地形东高西低,落差很大,街巷多用山石铺就,只要雨水落地,很快就顺势流出堡外。雨水通过山石铺就的路面,会发出哗哗啦啦的响声。因此,人们将上苏庄堡内的街道叫作“响堂街”。(参考百度)
石碑背后的内容:上苏庄古堡是蔚县八百庄堡中保护较好的一座。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至今已有四百七十多年历史。堡内有风神庙、观音庙、五谷庙等多座庙宇,这些建筑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有典型的北方农耕文化特色。2011年12月8日,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上苏庄的文保地位挺高。

堡门正面。门匾正中大字“上苏庄堡”,为双钩阴刻楷书。上面阴刻两个小字“永安”,下面从右往左阴刻小字:管(官?)工堡长张景端。甲:张景堂、张景、张景、田文达、仲逢、张昌。石匠袁中,泥匠任大、任大全。木匠曹伯。落款:二十二年仲秋吉日建立。从文献记载看落款不清的两字应为“嘉靖”。

堡门正面。门匾正中大字“上苏庄堡”,为双钩阴刻楷书。上面阴刻两个小字“永安”,下面从右往左阴刻小字:管(官?)工堡长张景端。甲:张景堂、张景、张景、田文达、仲逢、张昌。石匠袁中,泥匠任大、任大全。木匠曹伯。落款:二十二年仲秋吉日建立。从文献记载看落款不清的两字应为“嘉靖”。
这是大门门柱上的雀替,雕工十分精致。

上苏庄最早是移民村,几个大姓人家住到这里,相互之间亲如一家。为了提倡这种团结精神,所以在最高处建三义庙以示明志。三义庙的对联:“三人三姓三结义,一君一臣一圣人”,就是以刘关张为榜样,崇尚兄弟之间的忠心义气,互相帮助、共同繁荣。
关于在这里建三义庙还有说头:传说明代初建村堡时建在了龙脉上,首尾都在“土”位上,为了旺“土”,根据五行相生的关系,取火生土之意,在南堡墙建灯山楼一座,供奉火神,以求发达。为了平衡水火,又在灯山楼正对面的北堡墙上建起三义庙,传说刘备是压火水星,这样,即求兴旺又保太平。(据说:火生土,能助土。五行讲究阴阳平衡,土和火势力相当的时候两者相安无事,还能彼此助力,所以土与火和气可成财。)
关于刘备是压火水星,查无实据。但是“汉”字属水,原意为汉水,所以刘备建立的蜀汉属水。史载:汉丞相张苍曾经认为秦朝存在时间短,不当算作一朝,汉应该继周火德之后,为水德。这个说法还有些根据。
我自己认为还有一个说法:刘备,字玄德。道教的北方之神是玄武大帝(也称真武大帝),都有一个“玄”字。阴阳五行认为,北方属水,故北方之神即为水神。在北面高处建三义庙,是用“玄德”代替“玄武”,也是有水神之意。一方面崇尚义气团结,一方面也是以水抗火,求得平安。
魂魄是道教的概念。早在《左传·昭公七年》里就讲了魂魄为何物:"……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人死后,魄会消散,魂独存在。为了防止孤魂野鬼闹事,所以祭祀他们,以示安抚。

这是壁画细部,绘画水平颇高,这都是整墙高的人物,细节繁缛,一丝不苟。这三人会是刘、关、张吗?右面黑脸的头戴冕旒,这是皇帝的打扮。中间的未穿甲胄,会是关羽吗?左面的是黑脸,络腮胡子,大眼狰狞,会是张飞?瞎猜。
从壁画内容看来,三义庙主祀的不是刘关张,而是道教神仙,所以不要人云亦云,还是要看事实。
据中国新闻网载:据当地石匾记载,上苏庄堡于(明)嘉靖二十二年初建,建堡时发生火灾,故建灯山楼以祭拜火神,后发展为逢年过节的拜灯山仪式。这是建灯山楼的正解。
春节期间,蔚县各地都有在门前挂灯的习俗。而上苏庄每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都要在院当中竖起十米左右高的木杆,将各式各样的灯笼挂于木杆顶端,这叫灯杆。上苏庄的天空就变成了灯的世界,一直挂到正月十六,这一民俗是配合元宵节期间的拜灯山、敬火神而形成的。(参考百度)
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为拜灯山的日子。拜灯山首先要选“灯官”,即父母双全的男孩,能选上的可是莫大的福气。拜灯山时由四名村民扮成衙役,抬着的独杆轿上的灯官,村里戏班的演员粉墨浓妆伴其左右,率村民及观光者一路敲锣打鼓,从堡门外到灯山楼前祭拜。
点灯山时,首先要准备好祭祀供品和点灯山用的灯捻儿、灯盏、麻油等。点灯山的人由三到五名有文化的村民组成,在灯山楼内的层层木架上,由上向下,将数百个灯盏摆出花边儿和文字图案,把浸过麻油的灯捻儿插入灯盏,一一注满油。夜幕降临后,将摆成图案的灯盏一一点燃,呈现出灯火字画。由于灯山是朝北的,为了防风,灯山前遮有风帘(一种类似纱布的东西),使了风帘后的灯光,影影绰绰,美不可言。
这是网上的拜灯山点亮后的景象,真是灯火辉煌,喜气洋洋,果然一排节日气象,怪不得老乡们乐此不疲。
拜灯山后,祭拜队伍返回途中,在堡中心伴随锣鼓点开始耍社火,或舞蹈,或嬉戏,表演者和观众共同沉浸在欢乐喜庆之中。当祭拜队伍和群众由堡内涌出堡外时,戏楼前已经张灯结彩。这时,鞭炮鸣,鼓乐起,最后的节目大戏开始了。
多次亲临蔚县考察的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曾这样评价说:对于拜灯山,所看重的不只是这种具有神秘感的风俗形式,更是其中那种对命运和大自然的虔敬、和谐的精神,还有亘古不变的执着与沉静。(中国新闻网)同时冯骥才写过《蔚县拜灯山》一文,可以参阅。
在堡墙外北面,村里有一个大水池,叫“涝池”,夏天存雨水,是牲口饮水之处。冬天已经冻住,释迦寺就在它的东面。

据说,上苏庄还有个除夕午夜祭冰灾的习俗。相传,这一民俗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流传至今从未间断。目的是祈求天公赐村民以甘霖,免百姓于雹灾。每年的除夕午夜十二点,由村长、村副(由村委书记、主任)携村里办事人员等,洗手后,带上祭品、祭文,排队从三元宫出发到村西北角处,一路上不能说话。到达目的地后,先摆供品烧香磕头,然后点旺火(用柴禾、柏枝点起的篝火)、鸣炮,再将供品、祭文扔到旺火里烧掉,祭祀结束。据说,该村自祭冰灾以来,没有遭受过毁灭性雹灾。(参考百度)
有人说上苏庄是“戏窝子”,随便找个人就会喊几嗓子唱几句。上苏庄的戏曲演唱活动历史悠久。初建堡时就在堡内十字街口设有“乐善亭”,专供艺人们吹拉弹唱,一来为敬神,二来为自娱。明朝末年,弦子腔、道情戏等最初的戏曲表现形式在上苏庄就十分流行。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蔚县秧歌已经发展成戏曲雏形,咸丰、同治时期,上苏庄村已经有了自己的秧歌戏班。光绪以后,他们培养出大批闻名四乡的秧歌戏艺人。(参考百度)
电影《甲方乙方》,电视剧《敌后武工队》、《亮剑》、《狼毒花》等剧组就是看上了上苏庄古堡的古文化氛围,在这里拍摄了大量镜头。
看完这里已经快5点了,马不停蹄往村口赶,怕耽误大家行程,最后剩我一个人上了车。领队说还有点时间,加餐宋家庄,大家兴致勃勃地赶往下一个景点。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