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2020-12-16 13:12:12)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长城游记

      西城峪这个地方,我曾于2020年1月4日随户外平台到这来爬过一次长城,是从东城峪(史称东常谷关)到西城峪(史称西常谷关)那一段,今天(同年12月12日)又随户外平台来这继续接着走,从西城峪到龙井关这一段长城,墙友们称之为“接龙”。(本文作者李辛海)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我们这次是直接把车开到了西城峪大坝,熟悉的景象再现眼前。大坝下面(左面)是西城峪村,大坝右面是潘家口水库。对面山尖上是西城峪1号敌楼(长城网标注)。
我们今天所经过的西城峪村、三台山村、苏郎峪村和龙井关村都是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汉儿庄乡下辖的行政村。明代的西常谷关(西城峪)、三台山关、苏郎峪关又都属龙井关所辖。总之都是一个辖区。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在大坝的南端,有两块文保碑,一块是河北省文保单位:明长城—西城峪段,2018年10月立。一块是河北省文保单位:明长城—西常谷关,在西常谷关碑的背面载有文字:“西常谷关现名西城峪,西接三台关山。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当时归龙井关守将管辖。”《迁安县志》载:关内有石城,高丈六尺,周长百九十二丈九尺,设东门。《卢龙寨略》记载:万历年间城内有109家,该关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毁坏。”但是也有村民说,关口城门在七、八十年代(估计是修水坝时)毁坏。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我们上次来这,已是收队下山的时候,天色已晚,没有看到村里的西城峪2号台和3号台,所以这次来就先到村里补课,去查找这两个墩台。
古时,“谷”通“峪”,西常谷何时改为西城峪,尚无考证。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这是长城网西常谷关口的示意图,红圆点是西常谷关的关口位置,它的南北各有一座墩台,即2号和3号台,右面蓝色的是潘家口水库。
西城峪村的中心街曾经是古道,东西走向,西常谷关位于两山之间的谷口。古道向东穿过水坝的位置,通往关外——潘家口和喜峰口一带。潘家口和喜峰口一带是一个巨大的山谷盆地,里面有很复杂的防卫工程,可惜都淹在水库下面了。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我们在村里转了一下,找到了2号台的遗址,是个方形的台子,现存东面(关外一侧)一层方形巨大的石块墩基,原来是什么样子,已经无从知晓。
据说西城峪村是因为位于山上长城以西而得名,东城峪在这段长城以东而得名,而古名西常谷倒是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这是2号台的南面,这面是碎石垒的,一个挺宽大的方台,不高,我觉得像是炮台。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从2号台看3号台(红圈处),绿色竖线的位置,应该是原来关城所在地。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这是3号台,村里老人说这是个烽火台,已经拆没了,就剩这一圈碎石台基。从遗址的形状看像是圆形的。在关口处设烽燧的用意,我认为是两侧山上的城墙没有延伸到关口处,关口有情况不好通知山上的守军,所以设个烽火台,方便传达信息。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这是从3号台眺望对面的2号台,下面的马路以前应该是古道,关城就设在两墩之间。
《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松棚路,关寨二十四,龙井儿下……西常谷关,洪武年建,正关口、东稍城、横岭墩各空,通单骑,冲,余通步,缓。”这里的东稍城和横岭墩具体是哪个,尚不清楚。
我个人认为:此关城墙走向是南北的,所以东稍城应该在水库方向(关外),修水库现已无从考证了。而横岭墩我认为是北山上的西城峪1号敌楼,因为南山上只有墙,没有敌台,所以北山上唯一的1号台就应该是“横岭墩”。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回望3号台遗址,上面立了一根电线杆,绑着几个高音喇叭,对面山尖上就是西城峪1号敌楼。
西常谷关建关很早,为明代初创的洪武年间(1368~1398),当时的关口还没有两侧山上的敌楼和城墙,关口一则收税,一则防敌。当时的守关将士多为军屯,后来携家带口常住于此,形成了今天的西城峪村。
《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松棚路,关寨二十四,龙井儿下……边城五十里,嘉靖三十年(1551)建,三十六年,三十八年,隆庆三年增修。附墙台四座,空心敌台四十四座,隆庆三年(1569)至万历元年节次建。”可以看到先建关,再建墙,后建敌楼。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这是我在1月份来时拍的南山上的城墙(红圈中),我看完3号台以后周围都没人了,大队人马从3号台的山脊上直接攀上(图中斜上的红箭头方向)。我是听老乡说有路,于是从山的右侧(西侧)的小路绕着走(图中向右的红箭头方向)。事后听队友说,直接向上生切,又陡又险又扎,没有路,硬钻树棵子。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我顺着小路从山脊的西面缓慢上升,估计能上到城墙,但是要走较长的路线,由于怕落掉敌楼,所以从一道水冲的石沟里也是向上硬钻树丛,终于看到了墙体。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顺着墙根往前走了一阵上到墙上,前后无人,也没有敌楼。天气还好,无风,就是雾霾较大。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城墙上也是树丛密集,钻来钻去,手让树枝和枣刺扎的血呼拉拉的。不敢多停,往前赶,我已经是最后一个了。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这里的城墙不太高,有个2~3米,宽大约1.5米,毛石垒砌,白灰填缝,没有雉堞的痕迹,也没看到吐水嘴,整体挺结实,没有太多垮塌。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在山上俯瞰西城峪村。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这是前去的路,雾霭茫茫,山峰层叠,荒草萋萋,孤独的最后一个,这我还是第一次。虽然70了,但是体力还行,顺着墙体走,还是安全的。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回望走过的长城,在山脊上跌宕逶迤。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前面墙体没了,是一段狗牙山脊。所谓狗牙山,顾名思义,就是山脊尖上怪石嶙峋,参差如狗牙交错,两侧悬崖陡峭,是非常危险和难走的地方。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就是在这样的岩石缝里腾挪前行。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下面一个陡降后,又是一个更高的爬升。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回望走过的狗牙山。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这是前面的道路,一直顺着山脊尖走,城墙依山险断断续续。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又是一小段狗牙。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过了刚才那个狗牙山尖,就看到了前队留下的下山提示路条,并且远远看到,下面山腰有4个后队队员,真是欣喜过望,终于看到了前队队员。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经过喊话,按照他们的提示,开始从果树梯田下山。远处的山口就是三台山关,这是看到三台山关文保碑才了解到的。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我们终于汇合了,在山腰一个老乡看山的窝棚里休息吃饭,饭后继续下撤。
我们今天的全程计划是三上三下,刚才走过的是一上一下,也就是从西常谷关(西城峪村)到三台山关这一段,后面还有二上二下等着呢。一是三台山关到苏郎峪关,一是苏郎峪关到龙井关。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这是队友给我拍的,我在看山的窝棚前休息进餐,终于还有一张我行程中的照片。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山下有一条小河,有小桥可以通过。
这条小河叫潵河(古称潵水,当地写成洒河),是滦河支流。河北政务网载:“洒河桥镇原名潵河桥镇,位于古卢龙塞道的潵河(古称强水)与滦河(古称濡水)汇流处。”这里说明潵河变为洒河的原由,很可能是普及简化字时改的。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洒河对面就是我们要上的第二座山峰,也就是二上二下、三台山关到苏郎峪关的一段。拔地而起的险峻高山,确实把我们这些弱驴、老驴(70了)吓着了,其中还包括一对亲子。我们决定放弃后面的两上两下,直接到栗树湾子村找大巴车,我是想趁着天亮直接到龙井关村看古迹,冬季天黑的早。
关于潵河的历史,《辽史·地理志》载: “泽州……。隶中京留守司。开泰中置泽州。有松亭关,神山,九宫岭,石子岭,滦河,撒河(即潵河)。”《清一统志·永平府一》载: “滦河自开平界流七百里,为九流河至喜峰口外,有栁河、寛河、鐡门关水,俱流入之东南,过潘家口,入亭下与潵水合。”《旧志》载:潵河“ 在迁安县西北一百六十里。源出口外,东流入龙井关,亦名龙井关河。至县西七十里汉儿庄南二里,东注滦河”。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这里就是三台山关口,从关口处可以看到三座山形成了古关口。
三台山文保碑载:“三台山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迁西县地名志》载:三台山村北有三山,皆有平台,故名三台山,又名山对山。三台山关与外长城关隘柞子庵关相对,为内长城关隘,当时归龙井关守将管辖,关内有石城,高丈六尺,周长一百四十八丈八尺,设有南门。《卢龙塞略》载:万历年间城内有99家,今城堡已毁。”文中提到三座山,估计就是图中展示的三座山。关口和城堡遗址没发现。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我们在公路上回看刚才下山的路线,绿线是大致的下山路线,红圈处是看山人的窝棚,我们在那里休息午餐。
三台山有个传说,说是大宋年间,曾有新科状元谢井伍死后葬于此地,并建有庙宇,称老爷庙,土改时被毁,庙前有两株不知何年的古树。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我们一边走一边看到山脊上队友们的身影(红圈处),在艰难孤独的爬行,庆幸自己没有上去。据下来的队友说还好你们没上,全是狗牙断壁,走的惊心动魄,基本没墙,也没有敌楼,没啥看头。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这是队友发的第二段山脊的惊险一幕。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看着队友们的艰难历程,自己真是额手称庆,英明的决定——没上去。
我们在栗树湾子找到了大巴车,其他人都不愿和我去看龙井关,于是又是我一个人匆匆上路,从这里到龙井关将近4公里,这时已经快下午三点了,天气阴霾较重,天黑的早。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路过三台山村文化广场时,发现有两块文保碑,一块是: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三台山段。一块是: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三台山关。其实这里离着关口较远,不知为何把文保碑放在这里。
关于三台山关,《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松棚路,关寨二十四,龙井儿下……三台山关,洪武年建,正关口、水口,东西稍城通单骑,次冲,余通步,缓。”从记述看,这个关口建筑比较复杂,不光有旱关,还有水关(潵河),符合刚才看到的情况,可惜现在踪迹已无。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路上又到了苏郎峪的路口,估计往里走还有文保碑。由于关口在山里头,离公路挺远,没时间造访,匆匆而过。
关于苏郎峪关,《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松棚路,关寨二十四,龙井儿下……苏郎谷关,嘉靖十六年建,通步,缓。”这里记载的很简略,估计是个小关口。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走全程的队友寻找可汗拍到北水峪段的文保碑,可惜没拍到背后的文字。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这是队友寻找可汗拍的北水峪段长城的关口。北水峪史书上未记载,估计这里比较偏僻,关口窄小,也就忽略不计了。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前面两山之间的谷口就是龙井关了,这是已经4点左右了,赶快去看龙井关村。
据说苏郎峪有碑文记载,该村原名苏郎谷关。明末年间曾有两名御史(御史官挺大,不会驻守此地)镇守此关,该村人皆由山东迁来定居,以关名定村名。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快到关口时左面有岔道通往龙井关村,墙上写着“龙井关村欢迎您。”
龙井关村就是明长城龙井关城所在地。村东是洒河,河东岸是陡峭的悬崖,河与山崖之间有京建线(也是S355省道)公路南北贯通,估计这里就是龙井关的关口。由于东山顶山势高险,所以看不到上面的长城。据说关口西面的旗山上有三个深不见底的天然水井,称为龙潭,龙井关即由这三个龙潭而得名。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夕阳西下,暮色霭霭,村里搞旅游,辟了一大片水面,美名:木兰浴场,有个公路桥连通两岸,通往村里。
龙井关据碑文记载(何碑不明),关口始建于宋朝,原名龙井雄关。关址位于汉儿庄乡西南八公里的承唐(承德唐山)交界处,古时就是辽国和宋朝的交界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村庄一面环水,两侧连山,交通方便。因远近闻名的三个龙潭而得名龙井关,三道龙井坐落于两山之间。
这三个龙井还没人见到,一个说实在旗山上,一个说实在两山之间,到底如何,以后再请教当地老人。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这是村口的石刻:龙井关,后面是村里的文化广场。
《清一统志·永平府二》:龙井关“在迁安县西北一百九十里,西接遵化州之洪山口。陡峙边外,有城,旧设把总。本朝嘉庆十六年(1811)裁。”清嘉庆十六年裁撤龙井关。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进村遇人就问龙井关堡的位置,这里找到了关堡的北墙遗存。
《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龙井儿关,洪武年建,通大川。正关口、河口、东西稍城、真武庙墩、水墩俱通骑,冲,余缓。”注意,这里的真武庙墩,即是真武庙,也是墩台,一墩两用,后面可见其遗址。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这是龙井关村的中心街,据本村老人讲,红圈中的电线杆处,以前曾是关堡城门,唐山大地震时震塌,以后就不复存在了。城门洞后面有一个影壁(图中黑色的,据说是老物)。
龙井关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也是外虏入犯的必经之地。《四镇三关志》<蓟镇夷部·入犯>载:“由兀鲁班迯军儿南行恼恕,再右折行牌谢儿岭,车河川乔家,南犯龙井儿、潘家口、三台山。……由烟子谷亦西犯潘家口,东、西常谷,三台山、龙井儿,张家安,扒谷,小苏郎谷。俱龙井儿一带地方。”古人早有预料。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这是原来城门内的影壁,老人讲这也是老物,建城时就有。现在嫌它难看贴了瓷砖,从瓷砖的破损处可以看到,是老城砖所砌。顶部也是高脊铺瓦,像是老工艺。
龙井关历史上发生过两次较大战争,一是明末清初,一是33年喜峰口抗战。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顺着老人指示,找到了真武庙墩,当地人称为“楼子”,这是真武庙墩的台基,估计是夯土的,有毛石包砌,白灰勾缝。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这是真武庙墩的墩体,墩台西南角有古碑一块。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从侧面看墩台主体,个头不小,上面有山墙遗存,没有上去观察。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这是幸存的一块石碑,石质是花的,字迹保存尚好,但是辨认颇费工夫。
碑额:“真武庙记”,两侧有云纹。上款:“重修龙井关真武庙碑记”,下款:“大明崇祯叁年捌月……日立”。内文:“蓟镇松棚路边墙绵亘数百里,中有龙井关台……。成祖文皇帝起靖难师宝,……”。内容断续辨认,难以成文,仅此而已。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石碑的侧面,下面的碑座是长方形的,和敌楼里常见的碑座相似,不是民间的有赑屃。
碑文正文后面的人名有十三个带“钦差”头名,实属罕见。1.钦差……州等处边备兼巡抚顺天等府地方督察院右佥都御史。2.钦差总理蓟镇等处粮储兼管屯种户部主事包凤起。3.钦差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张周。4.钦差忠勇营正提督标下中军高起潜。5.钦差统领蓟镇西逰兵营分守龙井关参将署都指挥。6.钦差协守蓟镇中路等处地方分理练兵事务副总兵官都指挥佥事蔡(?)秉春。 7.都司佥管潘家口关守备事署指挥佥事张。这里只辨认了一部分,顺序不准,就是了解一下。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在真武庙墩外面(西南面)还有两个墩台,离得较远,又要绕行,所以没有细看,墩台上好像没有城砖的迹象。
碑文中的人物:高起潜,明末宦官。崇祯初为内侍,以知兵称。崇祯五年(1632),督诸将征孔有德叛乱。九年,任总监,分遣诸将御清军不敌,怯丑不敢战,惟割死人首冒功(恶心的事还有很多,各位自查),后降清。宦官管军事也是醉了,大明的一半气数葬在太监的手里。
包凤起,天启七年(1627)的举人,崇祯元年(1628)登进士,获授户部主事,供职清廉。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这是城堡外墙与墩台的位置距离,可以看到近处堡墙的直角边缘。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这是我在公路上用长焦拍的这两个墩台,好像是建在一块巨大的石墩上。
这里发生的第一场大战是崇祯二年(1629)十月下旬,皇太极率清军5万,避开宁远、锦州、山海关防线(当时有袁崇焕防守),迂回向西绕到蒙古,突然向南分三路进攻长城。左路由阿巴泰率领进攻龙井关,右路由济尔哈郎率领进攻大安口(遵化境内),皇太极自率中路大军进攻洪山口(遵化境内)。十月二十六日,左路军率先突破了龙井关。随后,其他两路也分别拿下了洪山口和大安口。不到一个月就占领了蓟州、三河、顺义、通州等地,并兵临北京城下,开始攻打德胜门、广渠门、芦沟桥、永定门。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这是城堡的西堡墙。
第二场大战发生在1933年2~5月,中国军队在长城的冷口、古北口、喜峰口和滦东等地抗击日军侵略。4月8日,日军混成第24旅和骑兵第4旅各一部,在飞机、重炮支援下猛攻喜峰口附近的老婆山、孩儿岭、摩天岭、滦阳城、龙井关等守军阵地,激战六天,均被国民党第29军击退。但因11日日军突入冷口,第29军腹背受敌,奉命于13日撤离喜峰口,继续担负兴城镇、潵河桥(今洒河桥镇)至罗文峪一带的守备任务。15~21日,在潵河桥、南北团汀击退企图渡滦河西进的日军。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堡墙是由巨大的毛石垒砌。
关于国民党第29军:“九·一八”事变后,西北军被改编成第29军,张自忠任38师师长。长城抗战初期张自忠部38师的防守龙井关至马兰峪一带,而负责喜峰口防御的则是37师冯治安的赵登禹部。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我看完龙井关堡后又返回公路,去找我们定的上车地点——瑞丰加油站。路过公路拐弯处,路边有三块文保碑,其中两块是一样的,都是: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北峪子段,可能是多做了一块,就都放在这了。还有一块是: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龙井关。
龙井关具体的位置在哪,不太清楚。估计不会是在立碑的地方,因为这里在龙井关城堡的北面(关内),驻关城堡不会放在关外。有文提到:关址位于汉儿庄乡西南八公里的承唐(承德唐山)交界处,我认为那里离这里太远。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快到瑞丰加油站了,看到河对面龙井关高山漂流和滑雪场,雪场正在人工造雪。
据加油站遇到的老人讲,龙井关就在公路拐弯附近,据说是两孔水关,一孔旱关,水关在发洪水时冲垮,旱关在修路时消失,据说日本鬼子在的时候还有。另说抗战时这里尸横遍野,战斗激烈,汪精卫暗通日本,将我军的子弹用开水煮了,多是哑弹。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这是队友发的古地图,好像是《迁安县志》上的,图中没标龙井关,我用红圈标出。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古道与关城的关系。图中上面的三岔墙,走全程的队友看到了。另外图中的汉儿庄营,《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有载:“各路营堡……汉儿庄营城堡一座,洪武年建。”这里以后有空要看看。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这是我们上车的集合地点,在这等了没一会车就来了。最后我们5点多等齐人就发车回京了,路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还好在高速上,可以继续前行,随后晚上9点多到家。
汉儿庄营的历史:据载,唐初大将张士贵,在此镇守并修筑城池,当时名为汉马营。据《迁安县志》记载,金承安二年(1197),曾在此设滦阳县,女真族称汉人为汉儿,故此设汉儿司和汉儿行宫,这些办事机构统称为汉儿馆,金灭后改名为汉儿庄。明代在此设车营,万历十年设置步兵营,因此又叫汉儿庄营。明万历八年(1580)重修城池,城高二丈,周围五百二十六丈。北城台有黑白藏军洞,利用关于光学原理建筑而成,是古代先进的城防工程。城内官府门口有两个巨大的石刻狮子,现仍保留在乡政府门前,此外还存南城门及石碑。
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这是我当天的行程轨迹,上面的绿点是下车的地方,第一个红点是上城墙的地方,第二个红点是下山后上公路的地方,终点前的红圈是参观龙井关村路线。最后走了12.33公里,爬升327米。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