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峪(西常谷关)龙井关长城游记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我们今天所经过的西城峪村、三台山村、苏郎峪村和龙井关村都是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汉儿庄乡下辖的行政村。明代的西常谷关(西城峪)、三台山关、苏郎峪关又都属龙井关所辖。总之都是一个辖区。

这是长城网西常谷关口的示意图,红圆点是西常谷关的关口位置,它的南北各有一座墩台,即2号和3号台,右面蓝色的是潘家口水库。
西城峪村的中心街曾经是古道,东西走向,西常谷关位于两山之间的谷口。古道向东穿过水坝的位置,通往关外——潘家口和喜峰口一带。潘家口和喜峰口一带是一个巨大的山谷盆地,里面有很复杂的防卫工程,可惜都淹在水库下面了。

这是3号台,村里老人说这是个烽火台,已经拆没了,就剩这一圈碎石台基。从遗址的形状看像是圆形的。在关口处设烽燧的用意,我认为是两侧山上的城墙没有延伸到关口处,关口有情况不好通知山上的守军,所以设个烽火台,方便传达信息。
《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松棚路,关寨二十四,龙井儿下……西常谷关,洪武年建,正关口、东稍城、横岭墩各空,通单骑,冲,余通步,缓。”这里的东稍城和横岭墩具体是哪个,尚不清楚。
我个人认为:此关城墙走向是南北的,所以东稍城应该在水库方向(关外),修水库现已无从考证了。而横岭墩我认为是北山上的西城峪1号敌楼,因为南山上只有墙,没有敌台,所以北山上唯一的1号台就应该是“横岭墩”。
西常谷关建关很早,为明代初创的洪武年间(1368~1398),当时的关口还没有两侧山上的敌楼和城墙,关口一则收税,一则防敌。当时的守关将士多为军屯,后来携家带口常住于此,形成了今天的西城峪村。
《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松棚路,关寨二十四,龙井儿下……边城五十里,嘉靖三十年(1551)建,三十六年,三十八年,隆庆三年增修。附墙台四座,空心敌台四十四座,隆庆三年(1569)至万历元年节次建。”可以看到先建关,再建墙,后建敌楼。

这是我在1月份来时拍的南山上的城墙(红圈中),我看完3号台以后周围都没人了,大队人马从3号台的山脊上直接攀上(图中斜上的红箭头方向)。我是听老乡说有路,于是从山的右侧(西侧)的小路绕着走(图中向右的红箭头方向)。事后听队友说,直接向上生切,又陡又险又扎,没有路,硬钻树棵子。
我们今天的全程计划是三上三下,刚才走过的是一上一下,也就是从西常谷关(西城峪村)到三台山关这一段,后面还有二上二下等着呢。一是三台山关到苏郎峪关,一是苏郎峪关到龙井关。
这条小河叫潵河(古称潵水,当地写成洒河),是滦河支流。河北政务网载:“洒河桥镇原名潵河桥镇,位于古卢龙塞道的潵河(古称强水)与滦河(古称濡水)汇流处。”这里说明潵河变为洒河的原由,很可能是普及简化字时改的。

洒河对面就是我们要上的第二座山峰,也就是二上二下、三台山关到苏郎峪关的一段。拔地而起的险峻高山,确实把我们这些弱驴、老驴(70了)吓着了,其中还包括一对亲子。我们决定放弃后面的两上两下,直接到栗树湾子村找大巴车,我是想趁着天亮直接到龙井关村看古迹,冬季天黑的早。
关于潵河的历史,《辽史·地理志》载:
“泽州……。隶中京留守司。开泰中置泽州。有松亭关,神山,九宫岭,石子岭,滦河,撒河(即潵河)。”《清一统志·永平府一》载:
“滦河自开平界流七百里,为九流河至喜峰口外,有栁河、寛河、鐡门关水,俱流入之东南,过潘家口,入亭下与潵水合。”《旧志》载:潵河“
在迁安县西北一百六十里。源出口外,东流入龙井关,亦名龙井关河。至县西七十里汉儿庄南二里,东注滦河”。
三台山文保碑载:“三台山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迁西县地名志》载:三台山村北有三山,皆有平台,故名三台山,又名山对山。三台山关与外长城关隘柞子庵关相对,为内长城关隘,当时归龙井关守将管辖,关内有石城,高丈六尺,周长一百四十八丈八尺,设有南门。《卢龙塞略》载:万历年间城内有99家,今城堡已毁。”文中提到三座山,估计就是图中展示的三座山。关口和城堡遗址没发现。
三台山有个传说,说是大宋年间,曾有新科状元谢井伍死后葬于此地,并建有庙宇,称老爷庙,土改时被毁,庙前有两株不知何年的古树。

我们一边走一边看到山脊上队友们的身影(红圈处),在艰难孤独的爬行,庆幸自己没有上去。据下来的队友说还好你们没上,全是狗牙断壁,走的惊心动魄,基本没墙,也没有敌楼,没啥看头。

这是队友发的第二段山脊的惊险一幕。

我们一边走一边看到山脊上队友们的身影(红圈处),在艰难孤独的爬行,庆幸自己没有上去。据下来的队友说还好你们没上,全是狗牙断壁,走的惊心动魄,基本没墙,也没有敌楼,没啥看头。

这是队友发的第二段山脊的惊险一幕。
我们在栗树湾子找到了大巴车,其他人都不愿和我去看龙井关,于是又是我一个人匆匆上路,从这里到龙井关将近4公里,这时已经快下午三点了,天气阴霾较重,天黑的早。
关于三台山关,《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松棚路,关寨二十四,龙井儿下……三台山关,洪武年建,正关口、水口,东西稍城通单骑,次冲,余通步,缓。”从记述看,这个关口建筑比较复杂,不光有旱关,还有水关(潵河),符合刚才看到的情况,可惜现在踪迹已无。
关于苏郎峪关,《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松棚路,关寨二十四,龙井儿下……苏郎谷关,嘉靖十六年建,通步,缓。”这里记载的很简略,估计是个小关口。
据说苏郎峪有碑文记载,该村原名苏郎谷关。明末年间曾有两名御史(御史官挺大,不会驻守此地)镇守此关,该村人皆由山东迁来定居,以关名定村名。
龙井关村就是明长城龙井关城所在地。村东是洒河,河东岸是陡峭的悬崖,河与山崖之间有京建线(也是S355省道)公路南北贯通,估计这里就是龙井关的关口。由于东山顶山势高险,所以看不到上面的长城。据说关口西面的旗山上有三个深不见底的天然水井,称为龙潭,龙井关即由这三个龙潭而得名。
龙井关据碑文记载(何碑不明),关口始建于宋朝,原名龙井雄关。关址位于汉儿庄乡西南八公里的承唐(承德唐山)交界处,古时就是辽国和宋朝的交界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村庄一面环水,两侧连山,交通方便。因远近闻名的三个龙潭而得名龙井关,三道龙井坐落于两山之间。
这三个龙井还没人见到,一个说实在旗山上,一个说实在两山之间,到底如何,以后再请教当地老人。
《清一统志·永平府二》:龙井关“在迁安县西北一百九十里,西接遵化州之洪山口。陡峙边外,有城,旧设把总。本朝嘉庆十六年(1811)裁。”清嘉庆十六年裁撤龙井关。
《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龙井儿关,洪武年建,通大川。正关口、河口、东西稍城、真武庙墩、水墩俱通骑,冲,余缓。”注意,这里的真武庙墩,即是真武庙,也是墩台,一墩两用,后面可见其遗址。
龙井关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也是外虏入犯的必经之地。《四镇三关志》<蓟镇夷部·入犯>载:“由兀鲁班迯军儿南行恼恕,再右折行牌谢儿岭,车河川乔家,南犯龙井儿、潘家口、三台山。……由烟子谷亦西犯潘家口,东、西常谷,三台山、龙井儿,张家安,扒谷,小苏郎谷。俱龙井儿一带地方。”古人早有预料。
龙井关历史上发生过两次较大战争,一是明末清初,一是33年喜峰口抗战。
碑额:“真武庙记”,两侧有云纹。上款:“重修龙井关真武庙碑记”,下款:“大明崇祯叁年捌月……日立”。内文:“蓟镇松棚路边墙绵亘数百里,中有龙井关台……。成祖文皇帝起靖难师宝,……”。内容断续辨认,难以成文,仅此而已。
碑文正文后面的人名有十三个带“钦差”头名,实属罕见。1.钦差……州等处边备兼巡抚顺天等府地方督察院右佥都御史。2.钦差总理蓟镇等处粮储兼管屯种户部主事包凤起。3.钦差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张周。4.钦差忠勇营正提督标下中军高起潜。5.钦差统领蓟镇西逰兵营分守龙井关参将署都指挥。6.钦差协守蓟镇中路等处地方分理练兵事务副总兵官都指挥佥事蔡(?)秉春。
7.都司佥管潘家口关守备事署指挥佥事张。这里只辨认了一部分,顺序不准,就是了解一下。
碑文中的人物:高起潜,明末宦官。崇祯初为内侍,以知兵称。崇祯五年(1632),督诸将征孔有德叛乱。九年,任总监,分遣诸将御清军不敌,怯丑不敢战,惟割死人首冒功(恶心的事还有很多,各位自查),后降清。宦官管军事也是醉了,大明的一半气数葬在太监的手里。
包凤起,天启七年(1627)的举人,崇祯元年(1628)登进士,获授户部主事,供职清廉。
这里发生的第一场大战是崇祯二年(1629)十月下旬,皇太极率清军5万,避开宁远、锦州、山海关防线(当时有袁崇焕防守),迂回向西绕到蒙古,突然向南分三路进攻长城。左路由阿巴泰率领进攻龙井关,右路由济尔哈郎率领进攻大安口(遵化境内),皇太极自率中路大军进攻洪山口(遵化境内)。十月二十六日,左路军率先突破了龙井关。随后,其他两路也分别拿下了洪山口和大安口。不到一个月就占领了蓟州、三河、顺义、通州等地,并兵临北京城下,开始攻打德胜门、广渠门、芦沟桥、永定门。
第二场大战发生在1933年2~5月,中国军队在长城的冷口、古北口、喜峰口和滦东等地抗击日军侵略。4月8日,日军混成第24旅和骑兵第4旅各一部,在飞机、重炮支援下猛攻喜峰口附近的老婆山、孩儿岭、摩天岭、滦阳城、龙井关等守军阵地,激战六天,均被国民党第29军击退。但因11日日军突入冷口,第29军腹背受敌,奉命于13日撤离喜峰口,继续担负兴城镇、潵河桥(今洒河桥镇)至罗文峪一带的守备任务。15~21日,在潵河桥、南北团汀击退企图渡滦河西进的日军。
关于国民党第29军:“九·一八”事变后,西北军被改编成第29军,张自忠任38师师长。长城抗战初期张自忠部38师的防守龙井关至马兰峪一带,而负责喜峰口防御的则是37师冯治安的赵登禹部。

我看完龙井关堡后又返回公路,去找我们定的上车地点——瑞丰加油站。路过公路拐弯处,路边有三块文保碑,其中两块是一样的,都是: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北峪子段,可能是多做了一块,就都放在这了。还有一块是: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龙井关。
龙井关具体的位置在哪,不太清楚。估计不会是在立碑的地方,因为这里在龙井关城堡的北面(关内),驻关城堡不会放在关外。有文提到:关址位于汉儿庄乡西南八公里的承唐(承德唐山)交界处,我认为那里离这里太远。
据加油站遇到的老人讲,龙井关就在公路拐弯附近,据说是两孔水关,一孔旱关,水关在发洪水时冲垮,旱关在修路时消失,据说日本鬼子在的时候还有。另说抗战时这里尸横遍野,战斗激烈,汪精卫暗通日本,将我军的子弹用开水煮了,多是哑弹。

汉儿庄营的历史:据载,唐初大将张士贵,在此镇守并修筑城池,当时名为汉马营。据《迁安县志》记载,金承安二年(1197),曾在此设滦阳县,女真族称汉人为汉儿,故此设汉儿司和汉儿行宫,这些办事机构统称为汉儿馆,金灭后改名为汉儿庄。明代在此设车营,万历十年设置步兵营,因此又叫汉儿庄营。明万历八年(1580)重修城池,城高二丈,周围五百二十六丈。北城台有黑白藏军洞,利用关于光学原理建筑而成,是古代先进的城防工程。城内官府门口有两个巨大的石刻狮子,现仍保留在乡政府门前,此外还存南城门及石碑。
全文完。
前一篇:幽州大峡谷(永定河大峡谷)
后一篇:石家庄村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