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姑坨(上)

标签:
旅游历史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中国旅游 |
我退休以后每星期爬一次山,成了锻炼身体的一个固定项目,以前多是爬长城,有些烦了。看到户外平台有到易县蚕姑坨秋游的活动,于是报名参加。2020年10月16日一早,我们一车40多人从北京出发,到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山北乡沙岭村爬蚕姑坨。(本文作者李辛海)


这是百度地图上的蚕姑坨位置图。图中右下角的红点是我们上下车的地方,从三岔路口往左就是去蚕姑坨的路,基本是一条直路,虽然是土石路,但是简单的修过,好走。地图中的老母庙也许指的是无生老母庙,也就是蚕姑庙的地方,老母庙与南天门隔着山沟相对而峙,图中的蚕姑坨可能是指整个大山。
这里是易县西部的太行山东麓,属太行山脉,在狼牙山景区的东北。狼牙山,原名郎山,蚕姑坨的碑记中有述。

这是蚕姑坨的地形图,红圈是狼牙山景区的大致位置,上面的红点就是蚕姑坨的位置,右下角有龙门水库,上面有一个机场,有网友去看过一些老旧的战斗机。从图中可以看到这里都是山区,太行山脉东北的一部分。

出了村子不远,路边是一堆自建小庙,各种神仙不一而足,就是为了给有迷信的、又不想太劳累去爬山的信徒香客准备的。十分简陋,搭一个小棚子,放上个神仙像,就是个庙,真糊弄人。
中国民间的神仙太多了,这姥姥庙、娘娘庙、奶奶庙是否都是一个内容呢?实在是搞不清。娘娘庙多是供奉碧霞元君。奶奶庙据说供奉的是三宵娘娘,九天圣母,送子观音。这姥姥庙没进去看,不知是何方神仙,比较经典的说法是:不同的庙供奉的奶奶、娘娘、老母各不相同。

图中的香客在点香山,这个香山不是北京的香山(地名),而是用香堆起的小山。他们这里就是兴这种烧香的方式:根据个人讲究,买上几十把香捆,每捆估计有2~30支,散开以后,把香支成小山的样子,一把火一次烧尽,这倒也痛快。
关于蚕姑坨的得名,各有说法。一个是说,汉朝时,一尼姑在现今的蚕姑坨边一山洞里修炼,在山间遍植桑树,教世人以养蚕缫丝为生,人尊称其“蚕姑”,历经数年,终成正果,升天而去。后人便在山顶修建庙宇,为之塑身,以作纪念,尊称为“蚕姑圣母”,于是蚕姑坨之名也就由此而来(百度)。
蚕姑坨的得名另有一说:古传,黄帝成就霸业的地方就在易县的后山。有一次,黄帝这路过,发现这里人们都穿着蚕丝做成的衣服,而自己只是穿兽皮和树叶,村民告知是蚕姑“教人养蚕缫丝”,于是黄帝娶蚕姑为妻,并将养蚕缫丝推广开来,这座山也故名蚕姑坨。蚕姑庙下有一山峰,上有一天然石洞,状如手掌,名曰南天门。传说蚕姑圣母修练成仙后,一掌破峰成“门”,乘车穿洞飞去,而那“门扇”则被推到黄河里去了,如今手指印尚还清晰可辨,门洞下边还有车轱辘印。在山腰还有一块奇石,上面有一个竹篮形状的凹形槽,传说是蚕姑圣母当年摞篮子时留下的痕迹。(百度)
然而正考,蚕姑乃嫘祖,又名累祖,《山海经》中写作“雷祖”。中国远古时期人物。为西陵氏之女,轩辕黄帝的元妃。她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两子,其后皆有天下。”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北周以后嫘祖被祀为“先蚕”(蚕神)。
唐代诗人李白的老师、著名道家与纵横家、赵蕤所题唐《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对于嫘祖的评价甚高,蚕姑只是民间对于嫘祖的尊称,并且更为亲切。
关于嫘祖还有一说,据《集韵》载: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好远游,死于道,后人祀以为行神。由于她巡行全国,教民蚕桑而逝于道上,又被人们祀为“道神”、“行神”、“祖神”,即保佑出行平安之神。
所谓“南天门”,就是一个巨大的山体上塌了一个大洞,于是当地人有了许多传说,也是一个著名景点。

快爬到洞底的时候有一条小路横切的前面,原来可以从小路绕过来,有游客从路上经过,说:这有路,何必爬小路。这条小路离洞底还有一个碎石陡坡,我又往上爬了一段,实在不好走,就在这拍了一张从洞底仰视的照片,一个十分巨大的石门。

在蚕姑庙的山门前,有人用水泥做了两尊麒麟和两尊狮子。旁边崖壁上有碑,全文如下:“《礼记·学记》河北徐水县下河西村刘大贵大师,为西山捐款一万元,修建寺门麒麟、狮子各一对,敬献易县古刹。河北徐水县户木村赵志远雕塑,于甲申秋。2004年9月9日。”这是近期民间所做,无历史价值。
据《易县志》(民国年修《易县志》)记载:蚕姑坨地区到后晋时期(936~947),当地乡民常受契丹人的抢掠,逃往山上避难,大家自行守山,渐渐形成了一座山寨。当时蚕姑庵中有一名老尼姑名孙贤意(一说为孙深意),原是将门之女,既深通佛法,又精通武艺,乡民大多投靠她的门下,老尼姑去世后,山上众俗家弟子和尼姑们推孙贤意的弟子孙方简为主事,于后晋开运三年(946)扯起聚义大旗,抗击契丹侵略,蚕姑坨因此天下闻名。山上仍存有一道道石墙,是当时的防御工事遗迹,这里的不少地名,如:点将台、草场峪、王子沟、伙脸沟、盔甲洞等还是根据当时的情形起的名字呢。(百度)
据载:明代在蚕姑坨灵峰院设“寨”,称为“姑姑窝寨”,当地人尊称孙贤意(孙深意)为姑姑,和周边的“狼山寨”、“孔山寨”、“燕窝寨”等,构成了易州西南防御蒙古部落侵扰体系的一部分。
蚕姑坨上的寺庙区古时称灵峰院,现存最早的建筑始建于元末明初(百度),也有人说“据碑文记载,灵峰院为五代时所建。”从我对残碑辨识来说,估计是建于明代之前,洪武年就重修了。从大量的残碑记载,在明清两朝多次重修扩建,据史书记载,蚕姑坨灵峰院曾有大小庙宇70余间,在抗日战争中大多毁于战火,90年代起,一些民间人士对其中的一部分建筑物陆续进行了恢复。
香会源于元代佛教的“行像大会”,“行像”是用宝车载着佛像巡行城市街衢的一种宗教仪式。解放后破除迷信,改香会为花会,是古老的传统宗教和民俗活动。
源于元代佛教“行像大会”的香会(花会),流行于北京等地区,其他各地也均有“花会”,名目不一,咸以“会”称之。关于花会的活动,据《旧都文物略》(1935年版)载:“年开一市者,多在香会。如秧歌、少林、五虎、开路、太狮少狮、高跷、杠子、小车、中幡等是。”北京的花会几乎包括当地所有的民间表演艺术,还有各种集市贸易,十分热闹。
本节到此,下节接续。
前一篇:楼台沟五虎门黑谷关长城之一
后一篇:蚕姑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