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蚕姑坨(上)

(2020-10-28 16:14:49)
标签:

旅游

历史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中国旅游
我退休以后每星期爬一次山,成了锻炼身体的一个固定项目,以前多是爬长城,有些烦了。看到户外平台有到易县蚕姑坨秋游的活动,于是报名参加。2020年10月16日一早,我们一车40多人从北京出发,到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山北乡沙岭村爬蚕姑坨。(本文作者李辛海)
蚕姑坨(上)我们在沙岭村下车,整理装备后往前走,路边有一个指示牌:蚕姑坨→,指出去蚕姑坨的岔路口,我们从这里往左逐渐出了村子。
蚕姑坨(上)
这是百度地图上的蚕姑坨位置图。图中右下角的红点是我们上下车的地方,从三岔路口往左就是去蚕姑坨的路,基本是一条直路,虽然是土石路,但是简单的修过,好走。地图中的老母庙也许指的是无生老母庙,也就是蚕姑庙的地方,老母庙与南天门隔着山沟相对而峙,图中的蚕姑坨可能是指整个大山。
蚕姑坨(上)
路边的柿子熟了,树叶落了,更显得柿子硕大,金黄。
这里是易县西部的太行山东麓,属太行山脉,在狼牙山景区的东北。狼牙山,原名郎山,蚕姑坨的碑记中有述。
蚕姑坨(上)
这是蚕姑坨的地形图,红圈是狼牙山景区的大致位置,上面的红点就是蚕姑坨的位置,右下角有龙门水库,上面有一个机场,有网友去看过一些老旧的战斗机。从图中可以看到这里都是山区,太行山脉东北的一部分。
蚕姑坨(上)
出了村子不远,路边是一堆自建小庙,各种神仙不一而足,就是为了给有迷信的、又不想太劳累去爬山的信徒香客准备的。十分简陋,搭一个小棚子,放上个神仙像,就是个庙,真糊弄人。
蚕姑坨(上)
这个破庙连顶子都没有了,真是不敬啊,居然还有香火。
蚕姑坨(上)
这是最好的一间小庙了,前面券门上写的是姥姥庙,后面还有一个券门,写的是回香殿。
中国民间的神仙太多了,这姥姥庙、娘娘庙、奶奶庙是否都是一个内容呢?实在是搞不清。娘娘庙多是供奉碧霞元君。奶奶庙据说供奉的是三宵娘娘,九天圣母,送子观音。这姥姥庙没进去看,不知是何方神仙,比较经典的说法是:不同的庙供奉的奶奶、娘娘、老母各不相同。
蚕姑坨(上)
图中的香客在点香山,这个香山不是北京的香山(地名),而是用香堆起的小山。他们这里就是兴这种烧香的方式:根据个人讲究,买上几十把香捆,每捆估计有2~30支,散开以后,把香支成小山的样子,一把火一次烧尽,这倒也痛快。
蚕姑坨(上)
我们继续往山里走,远处巍峨耸立的峭壁山峰,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明显的太行山山形,山体上有一道一道的棱子。
关于蚕姑坨的得名,各有说法。一个是说,汉朝时,一尼姑在现今的蚕姑坨边一山洞里修炼,在山间遍植桑树,教世人以养蚕缫丝为生,人尊称其“蚕姑”,历经数年,终成正果,升天而去。后人便在山顶修建庙宇,为之塑身,以作纪念,尊称为“蚕姑圣母”,于是蚕姑坨之名也就由此而来(百度)。
蚕姑坨(上)
路上有个岔路,立了一块禁止伐树的牌子,我们从右边的土路继续前行。
蚕姑坨的得名另有一说:古传,黄帝成就霸业的地方就在易县的后山。有一次,黄帝这路过,发现这里人们都穿着蚕丝做成的衣服,而自己只是穿兽皮和树叶,村民告知是蚕姑“教人养蚕缫丝”,于是黄帝娶蚕姑为妻,并将养蚕缫丝推广开来,这座山也故名蚕姑坨。蚕姑庙下有一山峰,上有一天然石洞,状如手掌,名曰南天门。传说蚕姑圣母修练成仙后,一掌破峰成“门”,乘车穿洞飞去,而那“门扇”则被推到黄河里去了,如今手指印尚还清晰可辨,门洞下边还有车轱辘印。在山腰还有一块奇石,上面有一个竹篮形状的凹形槽,传说是蚕姑圣母当年摞篮子时留下的痕迹。(百度)
蚕姑坨(上)路边有老人在筹钱,手里拿着把铁锹,路中间放着一个铁盒,先放上个一块两块钱,表示这是为修路捐钱的,其实都自己揣了,我在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个老人在数钱。这里还是穷啊。
然而正考,蚕姑乃嫘祖,又名累祖,《山海经》中写作“雷祖”。中国远古时期人物。为西陵氏之女,轩辕黄帝的元妃。她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两子,其后皆有天下。”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北周以后嫘祖被祀为“先蚕”(蚕神)。
蚕姑坨(上)
前面来到了半山庙,这里原来可能曾有山门,路口有巨石垒砌的遗址。
唐代诗人李白的老师、著名道家与纵横家、赵蕤所题唐《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对于嫘祖的评价甚高,蚕姑只是民间对于嫘祖的尊称,并且更为亲切。
蚕姑坨(上)这里也是有一堆小庙,不过规模比山下村边的强一些,这是弥勒殿,“弥”字写成耳刀旁。
关于嫘祖还有一说,据《集韵》载: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好远游,死于道,后人祀以为行神。由于她巡行全国,教民蚕桑而逝于道上,又被人们祀为“道神”、“行神”、“祖神”,即保佑出行平安之神。
蚕姑坨(上)
这边的是正殿,大殿还没挂匾额,供奉的是三世佛,前廊柱子上还标注着殿主的名字和电话,这里又有年轻人在烧香山。
蚕姑坨(上)
在烧香山的年轻人,烟雾缭绕。每个烧香处都有人职守处理灰烬,怕着野火。
蚕姑坨(上)旁边一个殿门开了一个铺子,卖各种食品和香火用品。
蚕姑坨(上)
旁边有些石洞,问了老乡,这就是双龙洞,也算是一处景点。洞里常年滴水不涸,水潭旁边有水舀子和水桶,这里职守的人就是用此水烧水做饭。
蚕姑坨(上)
过了半山庙继续上行,在之字形的山路上不断爬升,我的轨迹标注,累计爬升了将近700米,还是挺高的。北京香山从大门到顶峰也就400多米高。
蚕姑坨(上)
这就是我们走的砂石路,粗粗的整修过,但是走起来还是要仔细看着,尤其是下山。
蚕姑坨(上)
路边有一处瀑布的遗存,挺壮观的。这一道绝壁挺宽,而且十分垂直,像刀切的一样。上面有水迹,估计是夏天水大时才会形成。
蚕姑坨(上)
再往上走就能看到南天门了。我们今天来的挺早,10点半就下了车,到这里11点多,空气通透,阳光十分强烈,从洞口射出,形成明显的光柱。
所谓“南天门”,就是一个巨大的山体上塌了一个大洞,于是当地人有了许多传说,也是一个著名景点。
蚕姑坨(上)
图中大路右面有一棵倒树,上面有人在休息,这颗树的后面有一条陡峭的野路,可以爬到南天门底下。前队有几个人过去看了,于是我也过去看看。
蚕姑坨(上)
这是离洞口较近的地方拍的,强烈的阳光从门洞里倾泄而下,把光中的树叶照的贼亮。
蚕姑坨(上)
快爬到洞底的时候有一条小路横切的前面,原来可以从小路绕过来,有游客从路上经过,说:这有路,何必爬小路。这条小路离洞底还有一个碎石陡坡,我又往上爬了一段,实在不好走,就在这拍了一张从洞底仰视的照片,一个十分巨大的石门。
蚕姑坨(上)看完洞口,回到那条横切的小路上,顺着崖壁边上的小路回到主路上,这就是崖壁边上的小路,下面是很深的绝壁。
蚕姑坨(上)
在小路上看蚕姑坨主峰,几十米高的绝壁,红圈处就是蚕姑庙。蚕姑庙和南天门脸对脸。
蚕姑坨(上)
这里就是主路的岔路口,左下面红线是南天门横切的小路,右下面红线是上山的主路,右上面的红线是通往蚕姑庙的道路。
蚕姑坨(上)
继续往上走,这里有一个山口,显然是人工开凿的,为了把路开平,竟然凿平了一小段山梁。
蚕姑坨(上)
在高处回望山色,右面的山体是南天门,左面的崖壁是蚕姑坨,中间的峡谷是我们上来的山路。
蚕姑坨(上)
这里有一个突兀而起的巨石孤峰,可以从陡峭的小路上去,很多人在这赏景拍照,对面就是南天门。
蚕姑坨(上)
我也上来拍了一下南天门。山体上一层一层的凸起棱子,就是我们今天要走的小路,一面是崖壁,一面是悬崖。
蚕姑坨(上)
用长焦头拍了一张南天门的特写,那里有很多人从另一面到了南天门底下,从南面去很好走,从北面上就很陡峭了。
蚕姑坨(上)
在孤峰顶上俯拍山谷里的奇峰异石。
蚕姑坨(上)
再往上走就来到了队员们休息午餐的地方,这是一个交叉路口,往前去是通往老君堂,往右面走是通往蚕姑庙。
蚕姑坨(上)
在这里又拍了一下,对面是南天门,左面高台上是蚕姑庙。
蚕姑坨(上)
我们顺着峭壁下的小路往蚕姑庙走,右面是深渊。
蚕姑坨(上)
在蚕姑庙的山门前,有人用水泥做了两尊麒麟和两尊狮子。旁边崖壁上有碑,全文如下:“《礼记·学记》河北徐水县下河西村刘大贵大师,为西山捐款一万元,修建寺门麒麟、狮子各一对,敬献易县古刹。河北徐水县户木村赵志远雕塑,于甲申秋。2004年9月9日。”这是近期民间所做,无历史价值。
蚕姑坨(上)
这是一对狮子,它的后面原有山门,可惜近期给拆了,实在是破坏文物。
据《易县志》(民国年修《易县志》)记载:蚕姑坨地区到后晋时期(936~947),当地乡民常受契丹人的抢掠,逃往山上避难,大家自行守山,渐渐形成了一座山寨。当时蚕姑庵中有一名老尼姑名孙贤意(一说为孙深意),原是将门之女,既深通佛法,又精通武艺,乡民大多投靠她的门下,老尼姑去世后,山上众俗家弟子和尼姑们推孙贤意的弟子孙方简为主事,于后晋开运三年(946)扯起聚义大旗,抗击契丹侵略,蚕姑坨因此天下闻名。山上仍存有一道道石墙,是当时的防御工事遗迹,这里的不少地名,如:点将台、草场峪、王子沟、伙脸沟、盔甲洞等还是根据当时的情形起的名字呢。(百度)
蚕姑坨(上)
这是网友在2010年拍的,可以看到狮子后面有原装的山门,可惜给毁了,现在还有破坏文物的,令人发指。我估计是现在建庙的人嫌它碍事,不方便运送建筑材料,给拆了。
据载:明代在蚕姑坨灵峰院设“寨”,称为“姑姑窝寨”,当地人尊称孙贤意(孙深意)为姑姑,和周边的“狼山寨”、“孔山寨”、“燕窝寨”等,构成了易州西南防御蒙古部落侵扰体系的一部分。
蚕姑坨(上)
这是新近制作的地藏菩萨像和祈福求愿仪轨碑。
蚕姑坨上的寺庙区古时称灵峰院,现存最早的建筑始建于元末明初(百度),也有人说“据碑文记载,灵峰院为五代时所建。”从我对残碑辨识来说,估计是建于明代之前,洪武年就重修了。从大量的残碑记载,在明清两朝多次重修扩建,据史书记载,蚕姑坨灵峰院曾有大小庙宇70余间,在抗日战争中大多毁于战火,90年代起,一些民间人士对其中的一部分建筑物陆续进行了恢复。
蚕姑坨(上)
路边有很多新建的小庙,不一一赘述。
蚕姑坨(上)
这是山神、土地庙里的塑像。
蚕姑坨(上)
这里有残碑,碑额《圣母胜会碑记》,辨认上款:“……县城北城苑村和会。”由于光线不好,部分内容字迹难辨,后面有“会重管事人”下面全是人名,没发现年款。我估计是块有关香会(花会)的记事碑。
香会源于元代佛教的“行像大会”,“行像”是用宝车载着佛像巡行城市街衢的一种宗教仪式。解放后破除迷信,改香会为花会,是古老的传统宗教和民俗活动。
蚕姑坨(上)这里的残碑很多,没有妥善保护,这块碑额只有“阴名”二字,碑文辨识困难。
源于元代佛教“行像大会”的香会(花会),流行于北京等地区,其他各地也均有“花会”,名目不一,咸以“会”称之。关于花会的活动,据《旧都文物略》(1935年版)载:“年开一市者,多在香会。如秧歌、少林、五虎、开路、太狮少狮、高跷、杠子、小车、中幡等是。”北京的花会几乎包括当地所有的民间表演艺术,还有各种集市贸易,十分热闹。
蚕姑坨(上)
这块碑的碑额是《万锦圣史》,碑文上款:“处立灵峰山蚕姑圣母碑记。赐进士第内翰林院学士吴本直撰文……。”落款“康熙二年(1662)岁次癸卯三月吉旦。”估计这是一块赞美蚕姑圣母的石碑。
蚕姑坨(上)
在这里看南天门,已经是在脚下了。
本节到此,下节接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