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台沟五虎门黑谷关长城之一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2020年10月4日随户外平台组团,从北京城里到密云新城子镇花园村来爬长城,这一段长城墙友们多称为“楼台沟、五虎门、黑谷关长城”。每年十一假期各条道路拥堵,游人如织,实在没意思,所以还是到一些僻静的地方,爬爬山,看看秋景来的自在。(本文作者李辛海)
黑谷关位于北京密云区新城子镇花园村,雾灵山山麓东北角,在北京市地界最东北的犄角尖上,与河北省交界,同时也是四县交界处,分别是北京密云区(15年撤县改区)和河北滦平县、兴隆县、承德县。

这是长城网五虎门段的长城示意图,我们从左上面绿点的地方下车,沿着菠萝盖沟往南走,上城墙(图中红色齿线)后往东走,过五虎门(下面绿点)后转向北面,穿到右上面的绿点黑谷关堡。可以看到这段长城的东面还有一道斜置的紫色城墙,长城网标注的是明前长城,只有墙,没有敌楼。
我们在公路边下车,沿岳氏庄园的小路基本一直往南走,里面有一条菠萝盖沟,顺着沟边高脊走到一个古井处,转向东面,沿小路上到山腰,转来转去,能看到有碎石城墙时,上到墙上,路过五虎门,城墙又转向北面,沿着城墙走到头就是黑谷关,也是北京与河北的交界处,我们在那里上车回京。全程大约5公里左右(我的记录),休闲路线。

在路边有一块全国文保碑,长城<菠萝盖沟水关遗址>,这个菠萝盖沟是当地人的叫法,墙友多叫这是楼台沟,因为里面山上有个敌楼。这个水关遗址在哪我们没去考察,因为沟里都是密集的树丛,没有明显的小路下到沟底,也许冬天树叶落了才能看到端倪。

小路前面有个小水潭,溪水从沟上曲折跌下,残叶点缀着秋意。
据河北新闻网载:黑谷关又名黑关、黑峪口、大黑关,地处燕山山脉主峰雾灵山东北麓,明洪武年间(洪武四年),中丞刘伯温曾到曹家路巡视,在雾灵山留下摩崖石刻“雾灵山清凉界”六个大字;明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游雾灵山曾写道:“山山攒簇雾灵山,壁陡崖悬不可攀,我今方知来绝塞,古人于此控雄关”(有人说文中的绝塞和雄关就指的是黑谷关);清顺治二年(1645年),雾灵山被划为清东陵的太祖山和皇家风水宝地,禁止采伐和狩猎。
此段长城在明代时属蓟镇西协曹家路(也称曹家寨)所辖。这里城墙,除楼台沟内(波罗盖子沟)没有发现墙体遗迹,仅在沟西侧发现有一座保存较完整的敌楼外,大部分线路都筑有连续的墙体,这在密云长城中是不多的。沿途大约有10~12座楼台,大部分也都损毁,仅有一个敌楼未塌,另有黑谷关关堡一座。
《四镇三关志》<蓟镇形胜·乘障>载:“曹家路……边城一百六十四里,嘉靖三十年(1551)建,隆庆元年(1567)修。空心敌楼五十八座,隆庆三年(1569)至万历元年(1573)节次建。”这里讲的是先建的城墙,后建的空心敌楼。隆庆二年(1568),明穆宗委以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所以戚继光发明的空心敌楼才得以广泛修建,于是才有了先建城墙,后建空心敌楼的情况。
明朝,黑谷关曾经是关外进入京畿的一处险关要隘。据载:明嘉靖年间顺天巡抚王大用曾提出建议,将长城自太平寨(今属迁西)至黑谷关拉一直线,将雾灵山圈进来。王大用还率领两名参将,在黑谷关粉碎了蒙古部落的一次进攻。
到了清朝,明朝的关内关外已成一统,这处京畿要隘其战略意义和交通地位日渐衰微,在三百余年的风霜雨雪中,那些残破的长城和敌台只能孤寂的彼此遥遥相望。
从上面可也看到门洞下面,闸口为砖砌,这么多年保存完好。

这就是五虎门的两个门洞,两个门洞相距6.59米,洞各高5.1米,宽3.5米,进深4.7米,保存相当完好。西侧为水门(远处),东侧为旱门(近处)。条石墩基很高,有4米多高,十分雄伟。两门内外口碹脸龙口石各雕一个50公分大小的兽头,共4个。这就是俗称“五虎门”中的4个“虎头”,另外一只“虎”是趴在水门关内河道里的巨石。
其实所谓的“虎头”,学名应该叫趴蝮,百度载:趴蝮(读b xià),亦名蚣蝮(gng
fù),好水,又名避水兽,是神话中龙生九子之一,头部有点像龙,不过比龙头扁平些,更接近于兽类,头顶有一对犄角,身体、四条腿和尾巴上都有龙鳞。
之所以认为是趴蝮,就是趴蝮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券洞顶端,也被雕成建筑上滴水的兽头,是古桥的守护神。雕刻在石桥券洞上望着桥下之水,寓意能镇住河水,防止洪水的破坏在。
趴蝮在古桥上经常能看到,这里不多赘述,而在城门券脸上雕虎头,我是没见过,所以在水关处雕趴蝮是有据可循的。
民间传说:当年修建关门时附近常有野猪出没,刚建的墙基就被野猪拱塌了,为了吓唬野猪,才想出了这么个刻虎驱猪的法子。这都是牵强附会,为了证明券脸上雕刻的是虎头而编出的故事。

这是水门水闸的滑槽,没有落到地面,只要过不了人就行。有趣的是,关内方向墙上还有门闩孔,离着闸门挺远,上面有置放门枢梁的孔洞,估计这里不只是有水闸,还有城门,这个门与旱门的样式一样,顶上留有半圆形的空隙。

红圈里的这只趴蝮(所谓第五虎),因为是避水兽,才趴在水门关内河道里,头朝向关外,不仅镇水,还能吓敌。老虎就不应该放在水里了,这都说明这是趴蝮,而不是老虎。此外,还能看到关城地面铺墁的条石非常厚重,规整,感叹古人对这个关口的精心与重视。但是古籍和历史中没有对这个关口的记述,可见当时建关的人很重视,但是作用不大。
据说水关这里,口外有山泉,口内有瀑布。山泉冬不结冰,夏不暴涨,细水长流,相传此泉通海眼。水门下五十米有三丈多高的悬崖,河水直下,形成瀑布,成为水门一景,人称水门瀑布,现名冰火飞瀑。我没做好功课,没去看看。
总之这个水关建筑规格很高,是我见过最高的,而且也说明水关设计者也是官方的建桥专家。从大的方面说此水关对于防洪的措施非常到位,将近4米高的条石墩基,口外条石做的护堤,条石铺墁的水道等等,从细节上看,懂得水门上面需要刻镇水兽,4个趴蝮头雕刻的合乎规制,一般民间师傅不会知道。

这是网友拍的以前的关门,当时估计刚整修过,比较干净,上面和周围杂树不多。请看墙上的坡道,再看近处的吐水嘴,可以知道这里原来就是如此。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也不太明白,也许是水大的时候两个门洞都不能走人了,只能从城墙这个低处翻过去。
五虎门,学术上可以叫五趴蝮门,但是比较拗口,在辞书编撰中有一条规则叫约定俗成,所以各位心知肚明就行,不必较真。总之,这里是明长城中的一处精华所在,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建造艺术,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体现了当初建关时对它的重视。
本节到此,下节续接。
前一篇:楼台沟五虎门黑谷关长城之二
后一篇:蚕姑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