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衣贵族宫(泰克芙尔Tekfur宫)

标签:
旅游历史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世界旅游 |
2019年10月,我们一行八人来到土耳其开始26天的自由行,于11月5日上午来到伊斯坦布尔老城的紫衣贵族宫一游。(本文作者李辛海)
紫衣贵族宫的土耳其语是:泰克芙尔宫(Tekfur Saray),也有译成特克富尔宫,英文也有这样体现:Tekfur
Palace。
紫衣贵族宫当年已成废墟,多年来一直不开放参观。修复工作已于2018年完成,2019年,这里作为泰克芙尔宫(特克富尔宫)瓷砖博物馆(Tekfur
Palace Tile
Museum)开放参观,展出土耳其奥斯曼时期的陶瓷和玻璃艺术。截至2020年,泰克芙尔故宫门票为20土耳其里拉,伊斯坦布尔博物馆通票对本博物馆无效。
在西方,紫色与王权有着深远渊源。据说,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就十分迷恋这种紫色。公元前48年,罗马帝国凯撒大帝来到埃及并迷上艳后,爱屋及乌,也迷上了这种颜色,并规定紫色为罗马皇室专用色。而在拜占庭帝国,紫色更是尊贵,统治者们都穿紫色的袍子,并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如同中国皇家使用黄色一样。
由于拜占庭帝国崇尚紫色,皇宫寝室中悬挂着紫色的丝绸装饰,因此皇帝的子女被称为“紫衣贵族”(拉丁文:Porphyrogenitos)意为“在紫色帷幕中出生的人”。这也反映在皇位的继承上,即皇帝登上皇位以后生育的子女才属于“紫衣贵族”,继承顺位高于没有登上皇位前生育的子女。
泰克芙尔宫(Tekfur Saray)又称波菲罗根尼蒂斯宫(Palace of the
Porphyrogenitus),也就是“紫衣贵族宫”,这是因为“Porphyrogenitus”一词,意为“在紫色帷幕中出生的人”,也就是所谓的“紫衣贵族”,这就是为什么这里有两个名称的来源。在土耳其历史上这里叫泰克芙尔宫,在民间称呼上叫紫衣贵族宫。
紫衣贵族宫是13世纪末拜占庭帝国皇宫——布拉切尼宫(Blachernae
Palace)仅存的一部分,也译布雷契耐宫,位于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老城西北部,靠近金角湾和君士坦丁堡城墙,它是该市保存最完好的三座拜占庭宫殿之一。据说布拉切尼宫曾经极其华美,如今大部分已被新建筑覆盖。
关于这座皇宫的名称有多种,在拜占庭时期叫布拉切尼宫(Blachernae
Palace),也有资料把它称为波菲罗根尼蒂斯宫(Palace of the
Porphyrogenitus),意为紫衣贵族宫,在奥斯曼时期称为泰克芙尔宫(Tekfur Saray)(王宫Palace of
the Sovereign)。
布拉切尼宫最初由几座豪宅组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大,今天,只剩下这一座建筑(泰克芙尔宫),但是历史上描绘的宫殿要大得多。根据一些历史学家的说法,伊斯坦布尔宴会上使用的大象和长颈鹿等外来动物是在这座宫殿的花园里喂养的。布拉切尼宫始建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0世纪左右,一说是13世纪,还得请专家定夺。

这是紫衣贵族宫一侧的古城墙,是君士坦丁堡城墙的一部分,属于布拉切尼(Blachernae)城墙(也称布雷契耐城墙),由伊拉克略王朝第一任皇帝建于约627年。814年,利奥五世在这道城墙之前再造一道城墙,以应付保加利亚人的侵袭。十二世纪,布拉切尼宫作为皇室的住所,曼努埃尔一世再次建造城墙,以保护皇宫。

这是泰克芙尔宫博物馆(Tekfur Palace Museum)也称紫衣贵族宫平面图,可以看出紫衣贵族宫夹在两道城墙之间。1号售票处。2号观光电梯。3号古城墙(上下两道)。4号泰克芙尔宫博物馆(Tekfur Palace Museum)。5号附属建筑。6号观景台。
曼努埃尔一世的城墙是出色的防御工事,其总长是2200米,具有九座城楼。在第二及第三座城楼之间有一道叫圣加利尼科斯的城门。1980年,该段城墙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财政支援得以复原,但复原项目被批评破坏了历史证据、只集中复原了外表,而且工程粗劣、用料不当。在1999年的地震中,修复部分受到地震破坏,而墙内原来的结构却完好无损。城市污染及缺乏效用的复原使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World
Monuments Fund)将它列入2008年全球100个濒危古迹之一。
说到紫衣贵族宫不能不提到君士坦丁堡大皇宫,拜占庭最早的皇宫是君士坦丁堡大皇宫(Great Palace of
Constantinople),土耳其语:Büyük
Saray,建于公元3世纪,是君士坦丁皇帝从罗马帝国的首都迁至君士坦丁堡后,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宫殿,位置在今天的蓝色清真寺和索菲亚大教堂一带。
大皇宫发展的第二个主要阶段发生在6世纪,即查士丁尼一世(Justin
I)和查士丁尼二世统治时期进行了扩建,建造和重建延续了近八个世纪。
君士坦丁堡大皇宫是拜占庭皇帝从君士坦丁大帝到阿历克塞一世·科穆宁(Alexios I
Komnenos,1081~1118年在位)的主要住所,也是帝国的象征性神经中枢,它也被称为神圣宫殿,是拜占庭式的罗马宫殿。
皇宫拱券上的齿形装饰条(Dentil
mouldings)在11世纪以前,一直是威尼斯建筑中的一个永久性特征,在君士坦丁堡的布拉切尼宫(palace of
Blachernae)遗址中仍能看到其实例。这是指拱券边上红白色相间的装饰结构,由红砖和石材构成。
君士坦丁堡大皇宫(The Great Palace of
Constantinople)是一个由建筑和花园组成的大型综合体,实体无从考证,只能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宫殿里有一个小型竞技场,有赛马场、马球场、教堂、豪宅和花园。从其规模和总体特征来看,大皇宫更像一座小城市,有着无数的建筑物、私人港口、大道、空地、露台、坡道和阶梯、花园、喷泉和其他设施。
君士坦丁五世(741~775年在位)一共有七个孩子,他第一个儿子利奥出生后,产生一个经常使用的词汇:“生于紫色”(to be
born in the
purple)或称“波菲罗根尼蒂斯”(porphyrogennetos)。这个短语来源于一种罕见的紫色大理石斑岩,用在了利奥出生的一个房间,后来的许多皇室房间都用此大理石装饰。只有皇室成员才能穿的、昂贵的提利亚紫色染料制成的长袍,其限制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而这一新的称呼又是进一步加强了王朝继承的合法性。这也是紫衣贵族宫得名的历史渊源。关于宫室紫色的来源一说是石材,一说是帷帐,都是资料所说,不必认真。

皇宫最著名的是一座有三条过道和画廊的马格纳拉教堂(Magnaura
church),这里用作觐见室。为了给觐见者留下深刻印象,皇帝西奥菲洛斯委托具有魔鬼般创造力的数学家利奥(Leo)制作了一个宝座,通过机械装置,可以在自动金管风琴奏出音乐的同时,将皇帝抬到天花板的高度。

在9世纪中叶稍晚的时候,凯撒·巴达斯(Caesar
Bardas),狄奥多拉(Theodora)的兄弟,迈克尔三世Michael
III(公元842-867年在位)的摄政王,负责在大皇宫的马格纳拉(Magnaura)教堂建立一所著名的大学,其中一个学院由数学家利奥领导。
皇帝利奥三世(Emperor Leo
III,717~741年在位)是一个坚定的圣像破坏者,这种破坏直到843年才结束,所以皇宫更是难免遭殃。
亚历克西斯一世(Alexios I Komnenos,1081~1118年在位)和他的继任者曼努埃尔一世(Manuel I
Komnenos,1143年~1180年在位)放弃了大皇宫,转而选择居住在位于君士坦丁堡西北部的豪华的布拉切尼皇宫(Blachernae
Palace),就是紫衣贵族宫这里。该皇宫拥有多达300个房间和20个小教堂,这座宫殿的墙壁和柱子上都覆盖着浮雕和金银,拜占庭时期的历史学家们称赞这座宫殿为上天(skies)。不过,大皇宫继续被用于国家活动和招待会。由此可见,布拉切尼皇宫应始建于10世纪左右。
从公元1204年开始,继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君士坦丁堡被洗劫之后,这座大皇宫被拉丁皇帝使用。被洗劫期间,大皇宫教堂的圣物遭洗劫,并被偷偷运到西方的教堂,如巴黎的路易九世小教堂(chapel
of Louis IX)。从迈克尔八世(Michael VIII
Palaiologos,1259~1282年在位)统治时期起,宫殿进一步衰落。

在拉丁人占领君士坦丁堡期间(1204~1261),大皇宫被征用,但也被掠夺了宝藏。拜占庭帝国已经失去了以往的辉煌,即使在皇宫里的宴会上,他们也只能使用陶器,过去的浮华一去不复返了。公元1453年,奥斯曼人占领君士坦丁堡后,发现这座城市已经残破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布拉切尼宫(即泰克芙尔Tekfur宫)也受到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攻陷君士坦丁堡洗劫的影响,宫殿里用宝石镶嵌的华丽宝座已经不复存在。布拉切尼宫(Blachernae
Palace)是大皇宫破败后皇帝永久使用的唯一宫殿,但是作为博物馆的这一块地方,只是布拉切尼宫中的一小部分。

帕里奥洛加斯(也称帕莱奥洛根)王朝(Palaiologan emperors
1261-1453,历经十八位皇帝)时期从未试图修复大皇宫这个废弃的、慢慢腐烂的建筑群。1261年,拜占庭帝国的米海尔八世重夺君士坦丁堡,当时君士坦丁堡大皇宫的状况不良,故皇帝弃用君士坦丁堡大皇宫。

拜占庭帝国建立以后一直战乱不断,514年大瘟疫造成全国三分之一人口死亡,618年由于埃及被萨珊王朝占领,粮食供应永久中断,拜占庭经济除了8~9世纪的几个时期外,就从未恢复过。由于叛乱、宗教问题、大火、强烈地震、加上缺乏维护资金、建筑材料拆东墙补西墙、以及瘟疫等等、尤其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攻陷君士坦丁堡,屠城三日,君士坦丁堡大皇宫(The
Great Palace of
Constantinople)的大部分受到破坏。当土耳其人在1453年到达时,这座城市就是一个大村庄,周围散落着废墟。
它的最后一次消亡是在1489~1490年,当时大皇宫里的一座旧建筑用于火药仓库,后来储存的大量火药被雷电击中发生爆炸,抹去了大部分的幸存遗迹。

如今,苏丹艾哈迈特(Sultan Ahmet)蓝色清真寺一带的建筑,都建在相当于君士坦丁大皇宫(Great Palace
of
Constantinople)的遗址上,唯一幸存到今天的遗迹是:皇宫镶有马赛克地面的庭院,就像罗马世界的其他宫殿一样。这些遗迹正在大皇宫马赛克博物馆(土耳其语:Büyük Saray
Mozaikleri Muzesi)展出。
大皇宫在公元330年至1453年的使用中,它的庭院地面装饰了很大面积的华丽的大理石和精美的马赛克,描绘了拜占庭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特别是自然、狩猎和儿童游戏的场景,大部分可追溯到公元6世纪,给游客留下拜占庭帝国的财富和力量的印象。

这些大皇宫马赛克地面最早是在1933年被发现的,当时在一个被确定为大皇宫周围庭院地面的地方进行了一些挖掘。在现在的阿拉斯塔集市(the
Arasta Bazaar)下面。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其他的马赛克地面陆续被发现,于是马赛克博物馆就建在这些遗址上。
关于大皇宫的描述可以从君士坦丁七世(Constantine VII)在公元10世纪所写的《拜占庭仪式(On the
Ceremonies of the Byzantine Court)》(De
ceremoniis)一书中一窥,大致可以重建出大皇宫的总体布局和关键元素。不幸的是,由于宫殿建筑群的遗址几乎完全被奥斯曼人的建筑物所覆盖,因此该遗址的考古发掘,无法添加更多的关于宫殿建筑群内具体建筑的细节。
布拉切尼宫在奥斯曼帝国时被彻底毁灭,考古证实是被大火焚毁。后来考古发现,伊斯坦布尔的泰克芙尔宫(Tekfur
Palace)在1719~1730年间被用作奥斯曼帝国皇家陶瓷和玻璃生产厂,并于1995年开始发掘。这里发现了大量的陶瓷碎片和制陶遗址,包括瓷砖、欧洲瓷器和各种红白相间的陶器。除这些碎片外,还发现了原材料和油漆材料、熔块和熔渣,对于研究晚期奥斯曼陶瓷的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
泰克芙尔宫已成废墟,多年来一直不开放参观,修复工作已于2018年完成。2019年,皇宫作为“泰克芙尔(也称特克富尔)宫瓷砖博物馆(Tekfur
Palace Tile Museum)”开放参观。苏莱曼大清真寺就覆盖着由泰克芙尔宫瓷砖厂生产的高品质瓷砖。
关于这个瓷砖厂有一个有意思的证据:在奥斯曼帝国的“郁金香时代”,易卜拉欣驸马任内曾试图重建一个波斯风格的瓷砖厂。此前,奥斯曼朝廷的瓷砖供给依赖伊兹尼克
(Iznik)
的供给,主要风格是白地衬托青绿色、蓝色、红色的波斯风格。到18世纪初,伊兹尼克的瓷砖产业已经衰落了。易卜拉欣驸马在筹备建立幸福宫时,明确表示“希望振兴丝绸一般的伊兹尼克瓷砖”,于是就有了位于紫衣贵族宫
(Tekfur Saray) 的瓷砖厂。
这里涉及到一个奥斯曼帝国的“郁金香时代”文艺时期:在损失惨重的神圣同盟战争 (Great Turkish War,
1683-1699) 和1716~1718年的哈布斯堡-奥斯曼战争之后,宰相兼大驸马内夫谢赫里·易卜拉欣 (Nevehirli
Damat brahim Pasha) 开始谋求和平主义的外交政策,避免与欧洲国家的正面冲突。在这一时期之前,由卡德宰德运动
(Kadzade)
引发的“清真”的社会氛围,逐渐让位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音乐与诗歌广泛繁荣,对花园和郁金香的兴趣流行一时。
后来,由奢侈消费引发的通货膨胀,宰相不清真的生活作风,以及朝廷在伊朗战役中的犹豫不决,引发了普通市民和禁卫军的不满,最终导致“帕特罗纳·哈利勒叛乱”的发生,艾合买提三世被罢黜,易卜拉欣驸马被处决,西方风格的宫殿被摧毁,昙花一现的“西学东渐”毁于愚昧的群众和反动的禁卫军之手。
标牌提示:庭院中的大理石和玄武岩柱身、柱基、柱头和建筑构件,在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进行的发掘中被发现,这些文物在泰克芙尔宫(Tekfur
Palace)大火中严重受损,它们在院子里展出。由标牌提示可见,皇宫被大火焚毁。
这是皇宫庭院里的出土遗址,像是水井遗迹。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