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2019-07-19 08:11:19)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长城游记
2019年7月13日随北京户外平台到山西天镇爬长城,从北京到这里坐大巴将近4个小时,这里的天气比北京干爽,温度也低,比较适宜户外活动,另外,这里的风土人情也是更为原生态,比大城市有意思。(本文作者李辛海)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我们在山西201省道老爷庙隧道南端下车,准备好后开始往左面的山中前进。
老爷庙隧道位于山西天镇县,是山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天镇县)、省道201马走线(自天镇马市口-过河北阳原-广灵-灵丘-走马驿,全长155公里)其中的马市口至瓦夭口段公路的改建工程,老爷庙隧道是这个工程的关键节点,全长972米,于2016年10月17日顺利贯通。新的201公路省却了大梁山段危险的盘山公路。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我们上到了废弃的以前的老公路上,一路的塌方碎石,这里的山石风化严重。这里有个小亭子,前面有一块刻着“和谐”二字的巨石,落款是:甲午年(2014)季秋。巨石背面刻着讲解“和谐”的意义。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我们从小亭子对面的山路开始上野山,这里到我们第一个目的地——桦门堡大约2、3公里,方向是往西南。这里的一片大山属于阴山山脉。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这是我们今天要走的路线,上面的大红圆点是老爷庙隧道,左边是我们路过的山沟——对井沟,红色1号是桦门堡,红色2号是我们翻越的大山,叫二郎山,红色3号是我们下山的村子——李二口村,红色4号是顺着地面长城往北到达的终点——张仲口村,全程13公里,最后在张仲口村坐车到天镇住宿。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顺着山间小路往前走,这里比起北京来天气显得干爽,辐射强烈,天空多云,心情不错。有了上次走山西没戴帽子的教训(晒脱皮),这次也戴上了。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路边有用城砖盖的小房子,估计是从桦门堡拆下来的,山里能看到青砖是很稀罕的,放羊的老乡干的。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天空中的云变化多端,阳光穿过云层,洒在草地上,催促我们匆匆而行。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站在山上回望上山的路和远方的大风车,阴云把大地涂抹成花瓜。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终于看到了桦门堡。在阴云下格外雄浑壮观。
桦门堡位于山西天镇县新平堡镇所辖境内,南距天镇县城16公里;西至边墙1公里;北抵保平堡10公里。坐落于二郎山桦岭上,海拔1735.9米。堡西北1000米处的山沟里,是新平堡镇红土沟村。建于高山之巅的桦门堡,从下仰望,真有“离天三尺三”的感觉。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夯土芯里夹杂着砖块,四面堡墙都有包砖遗存。
建于明代的桦门堡属大同镇阳和道新平路管辖,新平路分守参将驻守在新平堡内。据《三云筹俎考》载:桦门堡,万历九年(1581)设,十九年(1591)砖包,周七分,高三丈九尺,驻兵297员,骡马8匹。设在山坪,列垒而居,势甚孤危,扼险之要地。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这是从瓮城豁口看东面的堡墙和堡门。瓮城东西长45米,南北宽40米。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此堡为“万历九年设,十九年増修,周不及一里”明时在此驻操守。“分守长城九里,边墩十八座,火路墩三座。”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这是桦门堡的卫星图,从卫星图才发现:一是它的位置方向是斜的,二是瓮城是方的,城堡是长方的。瓮城偏于城堡的南侧。
相传因山沟内生长桦树,桦门堡以桦木制成的堡门而得名。据说堡内有水井一口(但未看到),驻兵一般多到红土沟、黄羊沟汲取泉水。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这是队友用无人机拍的桦门堡俯瞰图,为了符合实际方位的大方向,我把图竖了起来。这样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堡东面有瓮城,瓮城门开在瓮城东墙的中间,城堡仅有一个东门,位置与瓮城东门相错,开在瓮城西墙偏北的地方。城堡四角有角墩,城堡西墙中间应该有高于和宽于墙体的敌楼(我认为)存在。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这是东城门,已经埋于废墟之下。
据载:清顺治年间即不设桦门堡驻兵,仅驻汛兵10名。光绪年间归天城瓦窑口外委把总管辖。民国初年已没有驻兵亦无居民,弃为空堡,成为临时驻牧之所。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东城门的外门洞,砖砌券门洞基本完整,进深8米,宽3米,外洞口高不足两米。
抗战时期,这里曾是抗日根据地,山下的红土沟村曾建有兵工厂,山下还有“中日合作地球环境林”的水泥碑,现在每年春天,有专门从日本来的志愿者在红土沟植树。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东门的内门洞,可以看到外口很小内口挺大,比例不太协调。外口小是为了加强防御,敌人的长兵器不好通过。另外,也是为了将城门的门枢、门轴藏在里面,不容易被敌人破坏。内口做的高大方便守方使用长兵器。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城堡内已经是平地一块,什么都看不出来,四墙内部塌成缓坡。城墙应该是外包砖内夯土,所以内面塌成缓坡了。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这是西北角的角墩,外面包砖挺好,下面有条石墙基。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这是西墙中部的敌楼(我认为)遗址,由于原来建筑比较高大,夯土芯中有砖砌的基础,老乡把砖基扒掉,剩下几个齿状夯土豁口。从无人机俯瞰图上看,西墙中间的墩台要宽出城墙很多,估计原来建筑是敌楼。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站在西北角的角墩上,用接片拍了一个堡内全景,一片草地,里面有些建筑遗迹的土棱。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桦门堡南墙的外墙遗存最好,东西两个角墩清晰可见,南墙外面包砖基本完好。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桦门堡西南角的角墩,下面条石墙基,上面包砖,工艺整齐严谨。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看完桦门堡,继续往山里西南方走去,远处山脊上一个个的小尖包就是长城的敌台。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在高处回望桦门堡。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这时天上的阴云开始增多,天气预报有小雨,继续顺着山梁去找长城的遗迹。
桦门堡西面长城,是从阳高县十九墩村进入天镇县的,依山脚向东延伸而来,经过水磨口、榆林口、白羊口、薛三墩,到这李二口一段转北。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为了方便认知,放天镇长城地图一幅。
长城然后从桦门堡,下南口村,过四方墩、杏园窑、保平堡、西马市,跨西洋河,接新平尔。然后一分为二,分为内外边。一支缘山梁北去,经木瓜墩折而向东,走双山脊,从马市隘口出县境。另一支沿双山脚东去,经二十墩、八墩至平远堡,接镇口台出境。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这里是一个长城的墩台遗迹,当地取材的砂石类土质,非常不结实。
天镇县地处晋、冀、蒙三省交界处,东邻河北怀安县,北连内蒙古兴和县,南接河北省阳原县,西与本省阳高县毗邻,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称。属“边隅之要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阴云汹涌,雷声滚滚,小雨飘摇,远处已经是雨幕朦胧,我觉得小雨很快会过去,就冒雨前进。没想到没完没了,只得穿上雨衣,收好相机,继续前进。时不时的一缕阳光穿过云层,洒向山野一丝鲜亮。
天镇县内的明长城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全长约69公里,现存较完整的墙体约33公里,主要分布于谷前堡镇和新平堡镇境内,墙体多为土筑。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雨过天晴,拿出相机再拍一个墩台残迹。
天镇的明长城体系由军堡、隘口、边墩、火路墩、城墙及屯垦地组成。境内的古堡多达20多个,其中保平堡、桦门堡属于纯粹的屯军之所,其他的古堡多数为军民混居之地。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远处阴云依旧,雨雾迷蒙,山上却是一片阳光灿烂,大家加快脚步,就是鞋湿的不行。
天镇境内明长城隘口主要有:水磨口、榆林口、白羊口、李二口、张仲口、瓦窑口、西马市口等。这些隘口地处要冲,有很强的防卫作用,所有隘口处两侧山上都有墩台驻守。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阳光从不吝啬,挂满露珠的山花被斜照涂抹的淋漓尽致,鲜艳无比,娇嫩欲滴。
这里长城的墩台很多,几百米左右就有一个,高的达15米左右,小的残墩也就一二米。据说每个墩台设墩兵3~5人,拨沙田四十亩,供其生活,专司瞭望闻警,烽火鸣炮。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远处山上的大风车也是被雨洗的亭亭玉立,清晰可数。
这里的城墙也是各有不同,山脊上的一般比较低矮,有的依稀可见。靠近山下的却是很高,底宽5~8米,顶部2米左右,高10米左右,据说顶部还有垛口根基遗迹,没看到。尤其李二口的长城建在山腰上,大量的运土夯土工程,难度可想而知。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这里碰到了省界碑,一面是:内蒙古界碑-26,国务院,1996。一面是:山西-26,国务院,1996。界碑没有埋在地里,而是临时竖在这。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远处山腰上,有一座孤零零的两孔窑洞,像是城砖砌筑,估计也是放牧者的“杰作”,用长焦头拍张特写。
天镇北川还有汉长城、北魏长城遗址,规模较小,墙体不存,仅留残迹和基础。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远远可以看到山下的李二口长城了。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这里的长城基本看不到了,城墙只是山脊上的一道土棱,只有这些残墩还在默默地宣告:我在这里。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这里的长城也是断断续续,这片山石地就没有痕迹,天上的阴云又在聚集。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傍晚的阴云笼罩在残墩上,更显孤独、苍凉,当年的守军如何常年在此戍边,想起都令人伤感惆怅。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远处山顶上一个队员在阴云下眺望,渴望着山下的村庄和目的地。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快到山下,夯土墩残体开始增多。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从这里往下是一个陡降,下面就有高大的城墙了,李二口在望。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这个陡降都是碎石和砂砾,走起来十分谨慎小心,看一处走一步,山下的队友大声呼喊:靠着城墙走!因为城墙底下是黄土地,不是碎石。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下面城墙的豁口处有一座高大的墩台,又直又高,和山上的墩台对比强烈,人在下面十分渺小。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墩台侧面长了一些树木,根系裸露在外面,十分奇特,真该称其为:天空之墩。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在阴云衬托下的“天空之墩”显得更加高大,神秘,像魔鬼的城堡。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过了墩台,继续沿着城墙往前走。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李二口一带的城墙和墩台已经延绵不断了。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夕阳下的土墩,魔鬼的城堡。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这些残墙还是很高的,估计有个七八米高,如果补回风化和残损,估计原始状态要十米左右,真高。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城墙侧面也长了很多树,这对城墙的风化起到更大的破坏作用,树根扎入和流水渗入会引起墙体崩塌,尤其是刮大风,应该铲除。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保存较好的四方墩台,这么高的台子当时要用梯子才能登上。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台顶还有碎砖的遗迹,应该是有铺房建筑,用于储存烽火材料和驻兵瞭望。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这是登城墙的入口,在墩台的两侧,有坡道通往两侧的城墙,墩台与墩台之间的城墙中间没有蹬道可用。这不同于北京、河北等地方的登城方式,在那里隔不远就有一处登城进兵的蹬道。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这是从城墙上看登城入口,外墙不开口,内墙在墩边开有登城口,有坡道上墙。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靠近李二口村附近的很多墩台下面,高高的开有券洞,做的比较规矩,可能是当时所为,藏兵用的。
从这个墩台的内部肌理结构看,它不是夯筑的,而是用大型土块砌筑的。关于这种大土块的制作方法,我在内蒙插队时盖房用过,介绍如下: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我伸着胳膊,举着相机打开闪光灯往里盲拍了一张,挺深,洞壁做的很光滑,不像是后人所为。
具体做法是:1.先找出一块黏性的平整地块。2.四周围起围堰,蓄水浸泡数日。3.水渗下去后用石磙子反复碾压。4.用一种当地特有的铁锨(一种长方形平板状的铁锨,古字为“臿”或“锸”)插入地下,一下一下竖着裁出所需要的土块宽度,宽度要基本一致。5.用铁锨再横着插入两条所需宽度的竖线之间的地下,再翻出一块一块、大小基本一致的大土块,翻倒横置,全部翻完。6.数日晒干后就可盖房用。效果如同夯土一样,十分结实,不会开裂。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这个墩台也有一个深洞,挺高,墙上的脚窝时候人掏的,原来应该用梯子进入。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下面终于到了平地,这里是李二口村。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这是李二口村长城的卫星图,可以看到长城在这里拐了一个V字形,V形左面是我们下山的长城,V形右面是是通往张仲口村方向(往北)的长城。不看这个,还真弄不清实际行走的方向。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这是到了平地上,李二口村终于到了,夕阳强烈的阳光穿过残墙,给迎接它的万物撒上一片金黄。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出了长城豁口就有一个文保碑: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遗址——李二口段。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李二口的山杏熟了,没人管,掉了一地。熟的山杏面软,一碰就掉地上,皮酸肉甜,没有多少水,味道也不浓,对于爬了一天山的我们,已经是雪中送炭了,一边走一边吃了不少,不敢耽搁,埋头往张仲口村方向走。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掉了一地的杏,我们还觉得挺可惜,当地人已经是熟视无睹了。有些老人没事就捡一些,把杏核挑出来卖,把两半的杏晾在石头上,晒杏干。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李二口村为了搞长城旅游,在村口建了新的广场,花岗岩的的地面,花钱都不知该怎么花,不去保护长城,搞这些花架子,没人看,反而破坏了原生态的味道。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从李二口通往张仲口的这段平地长城,一直延伸到瓦窑口村,大约5公里,这是个断头长城。
这段长城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当时负责修长城的将官,因为口渴找人家要了一碗水喝,就这点功夫,民工们就误修出了这么长一段长城。
其实这可能是当时修长城的一个决策问题,据资料说:最初长城准备是从李二口、瓦窑口直接修到永嘉堡村,后来认为不妥(我认为是平地长城不好防守),于是重新划定长城的走向,将长城建在山脊上,才有了桦门堡、保平堡、新平堡,新平尔直到宣化府桃沟一线的长城。所以从李二口到瓦窑口一段5公里的长城就成了断头墙。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这是天镇长城示意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李二口到瓦窑口的一小段长城不在主长城线上。其实这段长城也能起到阻敌的作用,因为山脊上的长城墙体太矮,几乎起不到阻敌的作用,山上又没黄土可筑高墙,所以就把高墙筑在平地上,用工用料都方便。
张仲口村归属山西天镇县逯家湾镇管辖,位于县城的东北方向,距县城14公里,属于边山峪口区。村里的长城毁坏严重,到瓦窑口一线长城基本无存,张仲口村没有政府竖的保护长城的文保碑。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为了好走,就没有顺着长城走,而是出了李二口村,沿着村前新建的旅游公路向张仲口村走去,雨后的空气清新怡人,远处的大风车在阴云的衬托下洁白玉立。
张仲口村,最晚明初立村,为戍边将士耕守驻地,据《三云筹俎考》载,这里属大同镇阳和道东路瓦窑口堡所辖。
瓦窑口堡嘉靖三十七年设,隆庆六年砖包,“高三丈五尺,周一里六分。明时在此设守备,分守长城七里九分,边墩十八座,火路墩八座。”驻军453人,骡马21匹。北面依山,南面平坦,适当新平孔道咽喉地,嵎谷间可以设伏。明嘉靖时,俺答汗寇宣府,由膳房堡入,由此堡出。现此堡(瓦窑口堡)仅余残圮夯土围墙。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这是从李二口延伸到张仲口一段的长城,贴着山脚建在平地上,与新建的旅游公路平行。
天镇县周时为代国领地,战国时为赵国延陵邑,秦置延陵县,西汉置阳原、延陵二县,属代郡。北魏改置广牧县,属附化郡。隋为玉泉驿,属马邑县,后置玉泉县。唐仍称玉泉驿,后置天成军。五代北周时期属云中县。辽代始为天成县,属大同府,治所即今山西天镇县。金改为天城县,元仍名天成县,中统三年(1262年)改属兴和路所辖。
《辽史》卷四十一:“天成县。本极塞之地。魏道武帝置广牧县,庙武德五年置定襄县,辽析云中置。在京北一百八十里。户五千。”(参考百度)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张仲口村口有一块碑:山西省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张仲口村纪念碑,背后是2000年工程介绍。
天镇县于明洪武四年(1371)改属大同府。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天成卫,一作天城卫,治所今山西省天镇县,洪熙元年又添设镇虏卫,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所辖。清顺治三年(1646)并天城、镇虏二卫为天镇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天镇县,属西京大同府所辖。
民国时期属雁门道。抗日战争时期,天镇县南部山区为根据地,属晋察冀边区。1948年3月天镇县解放。1958年并入阳高县,1961年又恢复天镇县至今。(参考百度)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村中的民居院落。
张仲口村在清雍正立天镇县后属该县所辖。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版《天镇县志》中有张仲口村记载。民国初年属天镇县四区所辖。1937年后为伪永乐村(乡)所辖。1945年10月后属共产党天镇县政府七区。1949年后隶属天镇县四区。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傍晚了,村民在墙根闲坐。
1954年属瓦窑口乡所辖。1958年初属逯家湾公社。同年十月属阳高县逯家湾公社。1961年4月属天镇县逯家湾公社。1962年属选家塔公社。1984年归宣家塔乡政府。2001年并入逯家湾镇。据说村中有大庙、五道庙、山神庙、乐楼,北山有二郎庙和三圣庙6处,现已无存。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这是队友在桦门堡前给我照的,69了,在这以示留念。
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这是我们当天的行程轨迹,将近13公里,累计爬升452米,无特别的险处,还属一般的穿越。就是在山上看不到多少城墙,和爬野山没啥区别。
下午5、6点钟,我们在张仲口村上车,半路接了不愿多走的队员,当晚到天镇住宿。坐车在天镇城里转了一圈,看到几个在原址上重建的城门和一处寺庙,其他的老物估计已无。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