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2019年7月13日随北京户外平台到山西天镇爬长城,从北京到这里坐大巴将近4个小时,这里的天气比北京干爽,温度也低,比较适宜户外活动,另外,这里的风土人情也是更为原生态,比大城市有意思。(本文作者李辛海)
老爷庙隧道位于山西天镇县,是山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天镇县)、省道201马走线(自天镇马市口-过河北阳原-广灵-灵丘-走马驿,全长155公里)其中的马市口至瓦夭口段公路的改建工程,老爷庙隧道是这个工程的关键节点,全长972米,于2016年10月17日顺利贯通。新建的201公路省却了大梁山段危险的盘山公路。


这是我们今天要走的路线,上面的大红圆点是老爷庙隧道,左边是我们路过的山沟——对井沟,红色1号是桦门堡,红色2号是我们翻越的大山,叫二郎山,红色3号是我们下山的村子——李二口村,红色4号是顺着地面长城往北到达的终点——张仲口村,全程13公里,最后在张仲口村坐车到天镇住宿。
桦门堡位于山西天镇县新平堡镇所辖境内,南距天镇县城16公里;西至边墙1公里;北抵保平堡10公里。坐落于二郎山桦岭上,海拔1735.9米。堡西北1000米处的山沟里,是新平堡镇红土沟村。建于高山之巅的桦门堡,从下仰望,真有“离天三尺三”的感觉。
建于明代的桦门堡属大同镇阳和道新平路管辖,新平路分守参将驻守在新平堡内。据《三云筹俎考》载:桦门堡,万历九年(1581)设,十九年(1591)砖包,周七分,高三丈九尺,驻兵297员,骡马8匹。设在山坪,列垒而居,势甚孤危,扼险之要地。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此堡为“万历九年设,十九年増修,周不及一里”明时在此驻操守。“分守长城九里,边墩十八座,火路墩三座。”
相传因山沟内生长桦树,桦门堡以桦木制成的堡门而得名。据说堡内有水井一口(但未看到),驻兵一般多到红土沟、黄羊沟汲取泉水。

这是队友用无人机拍的桦门堡俯瞰图,为了符合实际方位的大方向,我把图竖了起来。这样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堡东面有瓮城,瓮城门开在瓮城东墙的中间,城堡仅有一个东门,位置与瓮城东门相错,开在瓮城西墙偏北的地方。城堡四角有角墩,城堡西墙中间应该有高于和宽于墙体的敌楼(我认为)存在。
据载:清顺治年间即不设桦门堡驻兵,仅驻汛兵10名。光绪年间归天城瓦窑口外委把总管辖。民国初年已没有驻兵亦无居民,弃为空堡,成为临时驻牧之所。
抗战时期,这里曾是抗日根据地,山下的红土沟村曾建有兵工厂,山下还有“中日合作地球环境林”的水泥碑,现在每年春天,有专门从日本来的志愿者在红土沟植树。
站在西北角的角墩上,用接片拍了一个堡内全景,一片草地,里面有些建筑遗迹的土棱。
桦门堡西面长城,是从阳高县十九墩村进入天镇县的,依山脚向东延伸而来,经过水磨口、榆林口、白羊口、薛三墩,到这李二口一段转北。
长城然后从桦门堡,下南口村,过四方墩、杏园窑、保平堡、西马市,跨西洋河,接新平尔。然后一分为二,分为内外边。一支缘山梁北去,经木瓜墩折而向东,走双山脊,从马市隘口出县境。另一支沿双山脚东去,经二十墩、八墩至平远堡,接镇口台出境。
天镇县地处晋、冀、蒙三省交界处,东邻河北怀安县,北连内蒙古兴和县,南接河北省阳原县,西与本省阳高县毗邻,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称。属“边隅之要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天镇县内的明长城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全长约69公里,现存较完整的墙体约33公里,主要分布于谷前堡镇和新平堡镇境内,墙体多为土筑。
天镇的明长城体系由军堡、隘口、边墩、火路墩、城墙及屯垦地组成。境内的古堡多达20多个,其中保平堡、桦门堡属于纯粹的屯军之所,其他的古堡多数为军民混居之地。
天镇境内明长城隘口主要有:水磨口、榆林口、白羊口、李二口、张仲口、瓦窑口、西马市口等。这些隘口地处要冲,有很强的防卫作用,所有隘口处两侧山上都有墩台驻守。
这里长城的墩台很多,几百米左右就有一个,高的达15米左右,小的残墩也就一二米。据说每个墩台设墩兵3~5人,拨沙田四十亩,供其生活,专司瞭望闻警,烽火鸣炮。
这里的城墙也是各有不同,山脊上的一般比较低矮,有的依稀可见。靠近山下的却是很高,底宽5~8米,顶部2米左右,高10米左右,据说顶部还有垛口根基遗迹,没看到。尤其李二口的长城建在山腰上,大量的运土夯土工程,难度可想而知。
天镇北川还有汉长城、北魏长城遗址,规模较小,墙体不存,仅留残迹和基础。
从这个墩台的内部肌理结构看,它不是夯筑的,而是用大型土块砌筑的。关于这种大土块的制作方法,我在内蒙插队时盖房用过,介绍如下:
具体做法是:1.先找出一块黏性土的平整地块。2.四周围起围堰,蓄水浸泡数日。3.水渗下去后用石磙子反复碾压。4.用一种当地特有的铁锨(一种长方形平板状的铁锨,古字为“臿”或“锸”)插入地下,一下一下竖着裁出所需要的土块宽度,宽度要基本一致。5.用铁锨再横着插入两条所需宽度的竖线之间的地下,再翻出一块一块、大小基本一致的大土块,翻倒横置,全部翻完。6.数日晒干后就可盖房用。效果如同夯土一样,十分结实,不会开裂。
这段长城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当时负责修长城的将官,因为口渴找人家要了一碗水喝,就这点功夫,民工们就误修出了这么长一段长城。
其实这可能是当时修长城的一个决策问题,据资料说:最初长城准备是从李二口、瓦窑口直接修到永嘉堡村,后来认为不妥(我认为是平地长城不好防守),于是重新划定长城的走向,将长城建在山脊上,才有了桦门堡、保平堡、新平堡,新平尔直到宣化府桃沟一线的长城。所以从李二口到瓦窑口一段5公里的长城就成了断头墙。

这是天镇长城示意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李二口到瓦窑口的一小段长城不在主长城线上。其实这段长城也能起到阻敌的作用,因为山脊上的长城墙体太矮,几乎起不到阻敌的作用,山上又没黄土可筑高墙,所以就把高墙筑在平地上,用工用料都方便。
张仲口村归属山西天镇县逯家湾镇管辖,位于县城的东北方向,距县城14公里,属于边山峪口区。村里的长城毁坏严重,到瓦窑口一线长城基本无存,张仲口村没有政府竖的保护长城的文保碑。
张仲口村,最晚明初立村,为戍边将士耕守驻地,据《三云筹俎考》载,这里属大同镇阳和道东路瓦窑口堡所辖。
瓦窑口堡嘉靖三十七年设,隆庆六年砖包,“高三丈五尺,周一里六分。明时在此设守备,分守长城七里九分,边墩十八座,火路墩八座。”驻军453人,骡马21匹。北面依山,南面平坦,适当新平孔道咽喉地,嵎谷间可以设伏。明嘉靖时,俺答汗寇宣府,由膳房堡入,由此堡出。现此堡(瓦窑口堡)仅余残圮夯土围墙。
天镇县周时为代国领地,战国时为赵国延陵邑,秦置延陵县,西汉置阳原、延陵二县,属代郡。北魏改置广牧县,属附化郡。隋为玉泉驿,属马邑县,后置玉泉县。唐仍称玉泉驿,后置天成军。五代北周时期属云中县。辽代始为天成县,属大同府,治所即今山西天镇县。金改为天城县,元仍名天成县,中统三年(1262年)改属兴和路所辖。
《辽史》卷四十一:“天成县。本极塞之地。魏道武帝置广牧县,庙武德五年置定襄县,辽析云中置。在京北一百八十里。户五千。”(参考百度)
天镇县于明洪武四年(1371)改属大同府。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天成卫,一作天城卫,治所今山西省天镇县,洪熙元年又添设镇虏卫,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所辖。清顺治三年(1646)并天城、镇虏二卫为天镇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天镇县,属西京大同府所辖。
民国时期属雁门道。抗日战争时期,天镇县南部山区为根据地,属晋察冀边区。1948年3月天镇县解放。1958年并入阳高县,1961年又恢复天镇县至今。(参考百度)
张仲口村在清雍正立天镇县后属该县所辖。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版《天镇县志》中有张仲口村记载。民国初年属天镇县四区所辖。1937年后为伪永乐村(乡)所辖。1945年10月后属共产党天镇县政府七区。1949年后隶属天镇县四区。
1954年属瓦窑口乡所辖。1958年初属逯家湾公社。同年十月属阳高县逯家湾公社。1961年4月属天镇县逯家湾公社。1962年属选家塔公社。1984年归宣家塔乡政府。2001年并入逯家湾镇。据说村中有大庙、五道庙、山神庙、乐楼,北山有二郎庙和三圣庙6处,现已无存。
下午5、6点钟,我们在张仲口村上车,半路接了不愿多走的队员,当晚到天镇住宿。坐车在天镇城里转了一圈,看到几个在原址上重建的城门和一处寺庙,其他的老物估计已无。
全文完。
前一篇:洗马林教堂楼、右卫二楼之一
后一篇:桦门堡、保平堡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