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马林教堂楼、右卫二楼之一

标签:
旅游历史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2019年7月6日随户外平台到张家口来爬长城,北京已经是初夏,比较严热,不宜爬墙了。所以到山西和张家口来玩,这里天气比较干爽,还是可以忍受的。我们50多人,用了3个半小时,到了张家口市万全区北沙城乡的北辛庄村,在村口下车。(本文作者李辛海)
涵洞旁边有一块介绍石碑《解坡洞碑记》,大意是:清光绪七年(1881),北辛庄的四个乡贤出面组织开挖县里的第一条人工灌渠——四合渠,引村南的东洋河水灌溉农田,光绪二十七年更名民政渠,这是万全县清末一百三十多年来的一条功勋渠(曾经在图中展示的涵洞上面通过),多个村子因此受益。
涵洞南面洞额是:北辛庄,北面洞额是:解坡洞。

但是这条渠把北辛庄、孙家窑和羊窖沟三个村的连村道给断了,而且渠道高出地面5米,为了过渠,又修了一条1000多米长的坡道和5米多高的过渠桥,多年来村民爬坡过渠十分不便。1978年5月筹资在渠下开一涵洞方便通行,名曰“解坡洞”。80年代末源头干涸,渠废,2013年对废渠改造,保留此涵洞以示纪念。
这里的长城历经两次修筑,一次是成化二十一年(1485),时任右都御使余子俊奉诏修筑北段(张家口至洗马林):二次是嘉靖二十五年(1546)时任兵部右侍郎翁万达奉诏修筑西段(洗马林至西洋河),两段相互连结,形成整体。
明代,这里属九边之一的宣府镇所辖。宣化府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设置总兵官,始称宣府镇。镇城宣化,城周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夯土外加包砖。军事最高统帅:正二品挂镇朔将军印,宣府镇总兵官。下属武官:副总兵1,游击3,都司3,备御3。防区:东起蓟镇永宁四海冶,西抵大同镇平远堡,全长510公里。
宣府镇坐落于北京的西北方,位于蓟镇与大同镇之间,是北京大明政权的右臂膀,一直是北边防御游牧部落的重中之重。
在张家口万全区境内的长城沿线筑有五座军堡:张家口堡,膳房堡,新开口堡,新河口堡,洗马林堡。长城沿线还筑有36座瞭望台,89座烽火台,用于侦察敌情和传递军情。
我们今天要去的这段长城,属明代九边之一的宣府镇下西路柴沟堡洗马林堡所辖,洗马林堡在这段长城的东面不远。
这是《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明
杨时宁著)中的洗马林堡位置图,南面还有旧堡小城一座。
书中载:“本堡(洗马林堡)创建于宣德十年(1435),隆庆十年(1576)始甃以砖,周四里零六丈,高三丈五尺。原设守备一员,分管边四十三里有奇,边墩七十座,内镇河台极冲,火路墩五十四座。所领见在官军一千二百一十三员名,马骡四十五匹头。本堡俗称西马营,盖谓边多平坦,危而难守,与东马营无异也。未款(没重修)前,嘉靖三十八年(1559),虏酋从此入犯,由柴沟、怀安侵至洪、蔚等处抢掠经月。其他出没,不时可知。边外有大谎堆,桂柏山等处通大虏,明暗等酋部落驻牧,虽系互市之夷,实为门庭之寇。旁有旧堡,今虽砖包,颇可收保防御之计,更当严慎焉。”

一群蚂蚁一样的驴友,背着花花绿绿的背囊,在大山里曲折爬行。
书中提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虏酋从此入犯,由柴沟、怀安侵至洪、蔚等处抢掠经月。经查,这一年宣镇还真有一件重要大事,大致道来。
先介绍一下明代著名将领俞大猷(1503~1579),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晋江(福建泉州)人,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诗人、民族英雄。俞大猷一生与倭寇作战,战功显赫,率领“俞家军”能将敌人吓退,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俞大猷与戚继光抗倭,由于官军将倭寇围攻一年不能攻破,明将胡宗宪觉得让倭寇出走更有利,于是暗地让敌人逃跑,并不督兵追击。御史李瑚就此事弹劾胡宗宪时,胡宗宪却将罪责推到俞大猷头上,皇帝大怒,下令逮捕俞大猷,再次剥夺他的世袭荫庇的特权。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俞大猷好友陆炳用自己的钱财贿赂严世蕃,俞大猷得以被释放出狱,到了大同巡抚李文进手下。李文进(1508年~1562年)曾任山西按察使,右佥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宣大山西总督,巡抚大同。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九月,俺答入犯宣府洗马林及蔚州川,文进督兵策应,以功赏金币。《明史》<俞大猷列传>载:“大同巡抚李文进喜其(俞大猷)才,以筹军事,乃造独轮车拒敌马,尝以车百辆,步骑三千,大挫敌安银堡,文进上其制于朝,遂置兵车营。京营有兵车,自此始也。”

教堂楼右侧面,可以看出敌楼下面是一个巨大的夯土芯,不同于北京一带的敌楼。

这是队友用无人机俯拍的教堂楼,巨大的夯土芯,四周砖包,上建敌楼,上面应该还有楼橹。
俞大猷创造兵车是什么样的呢,据悉他设计制造的独轮车上有大型佛郎机一门,小型佛郎机两门,他曾指挥百辆炮车,步骑3500人,在安银堡(具体在哪里没查到)大败数万鞑靼骑兵,京营从此有了兵车的配置。以上诸事都是在这附近发生的。
通过各个角度的观察,我对教堂楼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不一定对,仅供参考。1.教堂楼的结构是我第一次见到的,印象非常深刻。估计是分两次建成,首先筑有夯土实心墩台,后来包砖建空心敌楼。从它高大的夯土芯可以看到,它与外面的包砖没有加固和牵拉,两层皮,所以包砖层很容易倒塌。

教堂楼的前脸和土墩之间裂开了缝隙,靠这上面的拱廊搭拽着没倒。领队说,教堂楼看一次少一次,还真是不假,这么大的裂缝,有随时倒塌的危险。

教堂楼的前脸和土墩之间裂开了缝隙,靠这上面的拱廊搭拽着没倒。领队说,教堂楼看一次少一次,还真是不假,这么大的裂缝,有随时倒塌的危险。
2.由于先有了实心的夯土台,所以没有设楼梯蹬道从内部通往楼上。
3.敌楼的入口高高在上,进兵时需要用软梯攀登而入。使用软梯可以方便放下和收起,也容易收存,比木梯方便,当敌人来了时一收了事,敌人看到如此高的门洞,也只能望洋兴叹。
4.为了方便攀登软梯,在门洞口下面顶出两根石柱,它的作用是使软梯不要贴在墙上,方便攀登。如果软梯贴在墙上,攀登的人很难插入手脚,另外墙体还有较大的收分(底大顶小),软梯就更容易贴在墙上,所以必须要把软梯顶离墙体。
5.从空中的俯瞰图看,土墩上面是一个二层木心敌楼,四面有箭窗拱洞,一个较大的中室,估计有立柱,上面架横梁,铺木板,上建楼橹,箭窗拱洞上面的平台上有楼橹砖墙的遗迹。顶层的堞墙很高,估计2米多高。整个敌楼看起来高大挺拔,气势夺人。

这里的路非常不好走,基本全是乱石,还坑坑洼洼,踩下去没有一脚是平的,最后下来有人说:硌的脚疼。我是换了一双硬底鞋,不硌脚,但是脚腕子来回扭,也挺难受。

这里的边墙也是独具风格,上面是尖的,很难在上面行走。但是在下面行走,就加剧了体力的损耗,在下面走容易损失高度,会上上下下,甚至绕行,而且路也不平,有很多小险境。别看是6、7公里的山路,走起来还真费精力和体力。
这里的边墙为什么都是尖顶的,实在不可思议,防守时站不上去,墙还挺高,也看不到外面的情况,也许是为了省工省料?反正是没有平顶长城费工费料,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前一篇:洗马林教堂楼、右卫二楼之二
后一篇:桦门堡、李二口、张仲口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