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续接上节。

这里来到了圆楼,边墙和楼体损坏严重。

北京地区长城中的圆楼不多,我见过的有三个,一个是卧虎山,那是个敌台,没有敌楼。一个是长峪城山上的,只是远观过。一个是这里。河北黄崖关的圆楼是有楼橹的完整圆楼(重修过),那里的太平寨还有一个北齐的圆台。

由于时间紧张,还准备下山到横岭村里转转,所以偷了一个懒,从圆楼下墙,顺着山腰绕到对面的城墙上,省了4、50分钟的时间和体力。上了对面长城,往前有个少见的墩台,两个小方台连在一起,我起了个名字“双子台”。
《四镇三关志》<昌镇形胜·乘障>载:“横岭下,……东凉水泉,永乐年建,水口迤西平漫,通众骑,极冲,余通步缓。”这里说有水口。
《四镇三关志》<昌镇形胜·乘障>载:“横岭下,……黄石崖,永乐年建,通单骑,冲。”这里说的黄石崖估计就是对面山头上的石崖,那里是个山险。
据网友说,附近有个张树桢高地,但好像不在这里。据载:1937年8月22日抗日战争南口战役时,第七十二师四一六团团长张树桢在两个营长阵亡的情势下,亲率预备队发起抢占八五零高地的冲锋,不幸牺牲。这里说的是海拔850米的高地,而且纪念碑建在昌平区流村镇马刨泉村西山沟(石猴岭),所以这个误传打住。

这是队友悄悄穿到工作区,拍的这个保存尚好的墩台,由于时间紧,而且工作人员也发现了,没能上去看看。就是因为这个墩台在工作区,所以才保存的如此完好,让我们见识了这里的那些残台的原始面貌,多漂亮,威风凛凛。
据南口战役记载:“1937年8月17日,日军步兵第42联队第1大队夺取了长城防线上的最高峰1390高地。随后,日军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主力逐次展开于1390高地至镇边城之间,向守军发动攻击,并将1050高地附近作为主要突击方向。”这里所说的1390高地,可能是高楼。

这段下到横岭村的路十分漫长,将近10公里,走起来没完没了,都快没有信心了。山沟里种满了海棠树,有很多都是老树,起码几十年,上百年。

我们路过的坊安峪村,还是碎石干插墙,抹的黄泥。小村子在黄昏的暮色中静悄悄的,薄薄的炊烟,轻轻的弥漫在屋顶上。

终于来到了横岭村东南口,路旁有一块石碑,碑文大致内容:《中日友好横岭村上下水无偿援助项目》,2012年11月3日暴雪期间,横岭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救援了4名日本游客,由此日本驻华使馆为了表示谢意,定向无偿投资1000万日元在横岭村实施利民工程。两年工程完工后,于2014年11月3日立碑。
救援过程:1012年11月3日早上7点,四名日本老年团游客(76~59岁,三女一男)随导游徒步明代残长城,从镇边城穿越到横岭西沟下山,大约要走14公里。早上的小雨中午以后变为暴雪,夜里11点收到求救电话,4日零点,横岭村5名干群上山救援,这时6级大风,零下十几度,雪深80公分。5点时5人冻得不行,决定3人回村组织第二批增援,2人继续。8点40两人登上圆楼,发现3个女的日本人,还有一个男性日本人在不远处埋在雪下,导游于8点下山求救,遇到二批增援。当时三个日本人已经不行,为了救唯一活着的,两人架着她下山,让她自己也增加运动,下午5点半同二批增援全部回到村里。
《西关志》:“横岭口城,弘治十八年建北城一道,正德八年添修南城一道,共为堡城一座。东西跨山,南北当两山之冲,长五百二十丈,铁门三座,水门两空,敌楼两座,闸楼一间,吊桥一座,护城墩两座。”这里说的“水门两空”就是指这两孔水关,是用来泄洪的。
从《西关志》所述,此城不是一起建成的,而是先建的北城楼和城墙(1505),后建的南城小门、两空水门和城墙(1513),最后建了东山和西山上的城墙,才最终成为一堡。横岭口城有些类似居庸关,不在长城线上,独自围成一座城堡。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发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变”。瓦剌人大举进攻北京城,其中有一部分瓦剌军队从白羊口和横岭口进入腹地,兵临北京城下。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又发生了著名的“庚戌之变”。鞑靼其中一枝的首领俺答,由密云的古北口攻入,再次兵临北京城下。其中的一小部分骑兵仍然是由白羊口、横岭攻入。
撤退时,俺答一半骑兵由镇边城、横岭城返回,并重创追击的明军,明军死亡千人以上。
守卫横岭军官受到了兵部的惩罚,“……高崖口千户焦琮等五员、横岭口守备何镇等八员及居庸关指挥周世官各提问戒饬准有差。”
为了巩固横岭城的防守,兵部增建了很多设施。《明实录》中的《明世宗实录》载:在横岭城内“
…创横岭敌台及楼一座,增葺官厅一所,以居把总官。置城内营房一百五十,凿井四,计用工料及行粮折银共六百八十两有奇……。”并规定横岭城、长峪城、镇边城、白羊口由居庸关参将节制,遇戎事相互策应。
南口战役发生在1937年7月底,日寇相继占领了北平、天津。蒋介石看清对日妥协无望,遂决心抗战,在平绥路方面,组织了著名的南口战役。南口,人们称它是“绥察之前门,平津之后门,华北之咽喉,冀西之心腹。”守住了南口,即可阻止日寇占领察哈尔省,从而保卫察、晋、绥三省。

据百度载:南口战役以汤恩伯指挥所部2个师及第17军1个师,担任南口至赤城方面的防御;刘汝明指挥所部担任张家口方面的防御。1937年8月7日,日军第5师团(师团长坂垣征四郎)和独立混成第11旅,向南口及其沿线长城要隘展开进攻,南口战役打响。中国军队于8月26日撤退,27日,日军左翼第5师团和右翼独立混成第11旅分别占领南口附近重镇怀来、延庆,南口战役结束。
在南口战役进行的8月19日,蒋介石同意红军改编为第八路军,并设立总指挥部。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公布红军改编为第八路军的命令,红军完成改编后,迅速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抗日前线。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启。
央视网记者官君策撰稿《海峡两岸黄埔后人齐集居庸关,共缅抗日先辈所铸就“血肉长城”》中说:“今天,他们还前往了禾子涧850高地、河北怀来瑞云观乡横岭城战地、1390高地、大庙小学等地点举行战场追思活动。”这几个地方都是当年南口战役重点战场之一。
像长城内侧的横岭城、镇边城、长峪城这些独立城防,是支援长城前线的重要支撑点,是用以给前线补充兵士、粮草、弹药和其它物资的地方,也是军事管理机构的所在地,以及万一长城突破后建立缓冲地带的核心支撑点,这些重要的属性使得这些“孤城”得以存在下来。这些孤城一般都是扼守这重要的战略位置,像居庸关、横岭城、镇边城这样,倚两山扼一沟,在历次战争中,包括抗日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是网友2014年拍的,没有修复前的景象。

这次穿越有两个聋哑人也参加了,其中一个(左)知道我快70了,就要和我(右)合个影,队友拍了一张。

这是本次穿越的轨迹,晚开了1公里多,所以应该是19公里多,大约9公里城墙,10公里公路,还有一些是横岭村里从南到北的路程。这次体力消耗挺大,爬墙还有几个V型谷,但是还能承受。本次穿越的重点感受是:1火岭口踞虎关,2是圆楼,3是圆马面,4是双子台,5是横岭堡城。
全文完。
前一篇:踞虎关、横岭长城穿越之一
后一篇:踞虎关、横岭长城穿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