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克大教堂(YorkMinster)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世界旅游 |
约克古城墙有四个主要城门, 位于城市北边的Bootham
Bar,位于西南边的Micklegate Bar,位于东北边的Monk Bar和位于东南边的Walmgate
Bar,毎个城门有一座门楼。
约克的古城墙是整个英格兰古城墙中保留最完整、最长的。城墙最早修建于罗马人统治时期,之后被来自丹麦的占领者重新加固,现在保留下来的大部分城墙是12世纪到14世纪重建的。
约克大教堂
(York Minster)的正式名称是:约克圣彼得座堂和大主教教堂(The Cathedral
and Metropolitical Church of St Peter in York),又称圣彼得大教堂。它始建于7世纪,扩建于中世纪,是英国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也是阿尔卑斯山以北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同时是整个欧洲现存最大的中世纪时期哥特式教堂,世界上设计和建筑艺术最精湛的教堂之一。约克大主教在英国教会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仅次于坎特伯雷大主教。
早在公元314年约克已经有了它自己的主教(bishop),说明基督教已经在那里传播了相当一段的时间了。7世纪末,约克大主教圣·威尔弗里德(St
Wilfrid)在萨塞克斯(Sussex)传教(681~686),才使这个王国的民众改信了基督教。
约克大教堂最早是一座木结构的礼拜堂,建于627年。这年,保罗主教陪同肯特(Kent)的基督教公主伊瑟尔伯格(Saint Ethelburga),北上嫁给萨克森的诺森布里亚(诺森比亚)国王埃德温(Saxon
King, Edwin of Northumbria,616~633在位)。埃德温被说服皈依基督教,于是专门为此而建造了一个木结构教堂为他洗礼。这座粗陋的木制教堂被认为是第一个约克大教堂。几年后,木头教堂改建为石头教堂,这座石头教堂要比原先的木头教堂大了很多,并献给圣彼得。
沃尔特·德·格雷(Walter de Gray 或 Walter de
Grey)主教,是一名英国教士和外交官,1215年至1255年期间担任约克大主教,自1220年始,格雷主教亲自主持现存约克大教堂的改造,建造了南耳堂,并且买下了毕晓普索普村(后来成为约克大主教的住处),死后葬在了约克大教堂。
670年,在约克大主教圣威尔弗里德(St
Wilfrid)的主持下,约克大教堂开始重建,大教堂的学校和图书馆为欧洲所羡慕。但是教堂于741年被烧毁,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华丽的新教堂,里面有不少于30座祭坛。
圣威尔弗里德(St Wilfrid,也译威弗烈)是初期英国教会最著名神职人士之一,生卒年634~709年。669年起,任约克主教。国王与他不睦,多次被国王驱逐。但是他的圣德有口皆碑,他在英国最大的贡献,就是撤销原有的塞尔特(即凯尔特)教会礼仪,而按照罗马统一瞻礼更正了复活节的日期。
接下来的几个世纪是约克的动乱时期,丹麦人、撒克逊人、挪威人和英国人轮流占领这座城市,教堂在内战中屡次被战火损毁。1066年,诺曼人攻占了约克,但在1075年丹麦的入侵彻底摧毁了教堂。后来约克的新诺曼大主教——巴约的托马斯重建了议会,于1080年在这里建造了第一座诺曼式的教堂,1100年左右完工。至今教堂地窖里还有一些诺曼大教堂的地基和部分地下室清晰可辨。

教堂正门上的大西窗(The Great West Window)外侧的窗花雕饰,高16.5米,中间有个“心”的图案,这就是著名的“约克之心”,1338年由大师罗伯特·克特巴恩(Robert Ketelbarn)设计。
1137年,教堂再次遭受严重的火灾破坏。唱诗席和地下室于1154年开始重建,中殿增辟了一个大厅,专门用于圣墓。到了这个时候,诺曼式的教堂与当时席卷欧洲的新哥特式风格明显的不协调了。
1220年,在沃尔特·德·格雷大主教(Walter de
Gray)的努力下,开始对大教堂进行缓慢的改造,先是南耳堂,然后是北耳堂。这两个耳堂虽然建成只差几年的时间,但是风格相对独立。后来诺曼式教堂终于变成了哥特式的大教堂(Minster),扩建工程一直持续了250年,最后大约到1470年才完工,建成了现在规模的大教堂。
约克大教堂在英国宗教改革(1529~1534)及其后果中遭受重创,唱诗席礼拜堂和祭坛在爱德华六世统治下被拆毁,大教堂的大部分盘子也丢失了。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在位)统治时期,大教堂的内部被剥去了坟墓、葬礼用的各种器物和服饰。1730年,伯灵顿勋爵以新古典帕拉弟奥风格(以建筑师安德烈亚·帕拉弟奥(1508~1580)为代表)为大教堂设计了一个新的楼层,新的大理石地板要求摧毁中堂、耳堂和唱诗席中的每一座坟墓。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进一步遭受了火灾和历史的摧残,使得大教堂的维护工程一直在延续,虽然如此,约克大教堂仍保留了其丰富的历史价值和非凡的建筑魅力。今天的大教堂158米长,60米高。
约克大教堂为什么不叫York cathedral(约克主座教堂),而叫York
Minster(约克敏斯特)?“Minster”(音译敏斯特)是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对教堂的尊称,所以只有英国才用Minster称呼大教堂。在英语中,教堂有多种叫法。通常的教堂叫Church,指一般教区教堂(Parish
Church)。主座教堂叫Cathedral,是一个主教辖区内的总教堂(the chief church of a
diocese)。Minster则是很大或很重要的教堂(a great or important
church)。伦敦著名的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也译为西敏寺,它的名称就是由West(西,音译威斯特),minster(大教堂,音译敏斯特),Abbey是修道院,也是大教堂的意思组成。
教堂的西立面(大门)、西立面塔楼、和中央塔楼建于1470~1472年,属于垂直式风格(Perpendicular
style),这是英国14、15世纪盛行的建筑风格,以使用垂直线和大拱为特征。
1984年,雷电引起约克教堂大火,其南耳堂受损最为严重,12世纪的玻璃花窗碎成5万多块碎片。大教堂不惜花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世界最大的“拼图游戏”,终于在1987年把它重新复原成8000多块玻璃画。

这是教堂后面(东面)的外部景象,一个巨大的彩色玻璃拼花窗,高23.7米,长9.4米,面积几乎相当于一个网球场,是全世界最大的中世纪单体彩色玻璃窗。这个巨大的拼花玻璃窗充分展示中世纪玻璃染色、切割、拼合的精妙工艺。

这是大东窗拱尖上的雕像,也是一个主教,右面手里托着一个建筑模型,左手两指指向天空,不知是何人物。我认为可能是早期约克大教堂的创建人约克大主教圣威尔弗里德(St Wilfrid,也译威弗烈),他右面手里托着的模型像是早期的教堂模型(他的情况前面已介绍)。
这是网上约克大教堂大东窗(Great East
window)内侧的景象,它在主圣坛后面的墙上。可以看到,为了支撑巨大的墙体不把玻璃窗压坏,窗户内侧做了细窄拱形的窗棱,一方面起到支撑作用,一方面减少阻挡光线。
大东窗这个全世界最大的中世纪单体彩色玻璃窗,在1405~1408年间设计完成,由100多个图景组合而成,描绘《创世纪》和《启示录》中有关世界之初和世界末日的情景。
这是教堂东侧顶部的尖塔。

正对着的是北面的耳堂,左面是主堂中心的塔楼,右面是教士礼拜堂。

画面正中是教堂的北耳堂,建于1220~1255,属于早期的英国式风格(Early English style),它接着主堂中心的塔楼,远处尖顶的是教士礼拜堂。
教堂的中塔位于约克大教堂的十字形中心,高71米,要到达塔顶需要上275级楼梯,在中央塔顶端可一览约克城的美丽景色。早期的中央塔与耳堂同期建成,但中塔在1407年倒塌了,1420年开始修建一座新的中央塔。
这是网上的北耳堂五姐妹窗(The
Five Sisters)的内面照片,据说这五扇高大柳叶窗的彩绘玻璃是1250年左右来自于德国,保存完好,是约克大教堂历史最悠久的玻璃窗,以灰、绿两色玻璃几何拼装法设计,是英国最大的灰色调单色玻璃窗,有16.3米高。为了保护它,在外面罩了一层铁丝网,看不清画面内容。
“飞扶壁”的“飞”,就是架空的意思,“扶壁”就是扶持墙壁的意思,利用拱形的扶壁将墙向内推,防止外倒。一般是在离外墙一段距离的地方做柱子,在这个柱子和外墙间做一道拱券,利用拱券来产生向内的推力。柱子的上方还会砌上尖塔,形成哥特建筑高高向上的特点。

这是建筑侧面装饰的怪兽,这种怪兽叫gargoyle(英语),是与教堂屋顶排水系统相连的滴水嘴兽,一种保护建筑的装饰方式,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上都能看到这种滴水嘴兽。传说这些石像鬼是一种守门、庇护圣灵的神祇,能够驱邪,就像中国的门神,并不是邪恶的。
这些石像鬼怪gargoyle的叫法来源来自法语的gargouille,原义为“喉”,与拉丁语
gurgulio,gula(嗓子)的演变有关。
这里可以看到教堂顶部的骨架券,骨架券主要应用于哥特式教堂、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也是哥特建筑的特点之一。

这是教堂的中心大厅,据称这是欧洲最宽的哥特式教堂大厅,也是英国第二高的中堂大厅(仅次于威斯敏斯特大厅),大厅建于1291~1340年(也有称1280年左右重建)。这时的风格属于盛饰式风格(Decorated style),就是建筑者已经不满足于其宏伟的外形,而进一步在装饰复杂的花饰窗上显示技艺,称这类风格为盛饰式。正厅两侧各有一排柱子,支撑着高高的拱顶。两侧拱墙上面还有挂着很多盾牌,据说是14世纪苏格兰战争中,跟随爱德华一世和爱德华二世贵族们的族徽。举行晚祷时参观教堂,还能听到唱诗班的圣咏(唱诗班于1395年重建)。据说大厅也是电影《哈利·波特》中的霍格沃茨大厅拍摄地。
哥特时期的骨架券,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的四角,竖起四个柱子,在柱顶做双圆心尖券,四条边和两条对角线上各做一道尖拱,屋顶的石板架在这六道拱券上。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高度相同的拱券,以减轻屋顶重量,减少了券脚的推力,同时也简化了施工过程。
这是网上的唱诗席照片,巴洛克风格,上面一个巨大的建筑可能是管风琴,后面光线强烈的天井是中塔。唱诗席的东面是圣母堂(Lady
Chapel),后面是主祭坛及让人叹为观止的大东窗。
大教堂的南耳堂,有一组台阶可以下到圆顶地下室(Undercroft)。1967年,当时为了加固地基,工程师们意外发现这里有四层历史遗迹:古罗马时期的会堂,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小教堂基址,诺曼时期的教堂遗存和现在保留的中世纪教堂遗迹,最令人惊喜的发现莫过于有一段古罗马地下水管,直到现在仍在使用。

这是网上的纪念碑照片,纪念碑建在那一组廊柱建筑的里面。上面的文字是“when you go home tell them of us and say for your tomorrow we gave our today。当你回家的时候,告诉他们我们的情况,并说为了你们的明天,我们奉献了我们的今天。”
下面还有一块小牌,上面写着:“this memorial to the 2nd division was unveiled
by 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the queen mother 24th june
1987。这座纪念第二师的纪念碑由伊丽莎白女王陛下于1987年6月24日揭幕。”(百度翻译)。这里的“第二师”到底指的是谁,没查到有关资料,应该是纪念二战时期的纪念碑,因为是1987年建的。我认为是纪念二战时期美军第二步兵师在诺曼底登陆中的牺牲和功勋,诺曼底行动是6月10日发起,纪念碑是6月24日揭幕。
在华盛顿也有一个第二师纪念碑(Second Division
Monument),那里指的是美国陆军第二步兵师,该师的标志和绰号是“印第安酋长”。1918年春,该师为挫败德国在巴黎的进攻而进行的史诗般的战斗,打破了战场上长达4年的僵持状态。1936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为纪念该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伤亡而修建了这个纪念碑。二战中,1943年10月,作为参加诺曼底登陆“霸王行动”的部队之一
,该师从美国来到爱尔兰。1944年6月7日,冲上了染满鲜血的法国奥马哈海滩
。正当其他部队因德军的顽强抵抗而迟滞不前时,该师穿越诺曼底海滩大面积的灌木丛林障碍,经过39天激烈的战斗
,占领了法国重要的海港城市布雷斯特。此外,还参加过朝鲜战争。

这个教堂最闻名是:英国早期极端主义者盖伊·福克斯于1570年4月16日在这里接受洗礼,成为天主教徒,
他是1605年失败的“火药阴谋”案的主要人物之一。
盖伊·福克斯(Guy
Fawkes,1570年4月13日~1606年1月31日),天主教“阴谋组织”的成员,该组织企图用火药,刺杀詹姆士一世(James
I,1566~1625)和英格兰议会上下两院的所有成员,因为詹姆士国王拒绝给予天主教徒同等权利。为了完成刺杀,他们租到了上议院地下室,隐蔽放置了满满36桶(约2.5吨)火药,准备在1605年议会开会期间炸掉上议院。盖伊·福克斯主要负责最后点火的工作,但是被及时发现了。盖伊·福克斯在酷刑后供出了同伙,在审判后被处死。这就是著名的“火药阴谋(Gunpowder
Plot)”事件。
现在每年的11月5日,英国人以“篝火之夜”(即焰火之夜或盖伊·福克斯之夜)来庆祝“火药阴谋(Gunpowder
Plot)”被粉碎。
乔治亚(Georgian)风格指:从1714年到1830年,英国的四位国王都叫George,因此这段时间被称为乔治亚时期,而在这期间又形成了新的建筑形态。此时的英国建筑出现古罗马建筑复古的趋势:规整、对称而厚实。外墙常带有齿状装饰,质朴大气,建筑外观往往是四四方方,或用联排的房屋组成。
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英国的教会:英国的国家教会是英国圣公会,也是安立甘宗(Anglicanism)的母教会,属基督新教。基督新教有三个原始宗派:加尔文宗(Calvinists)、路德宗(Lutheranism)和安立甘宗(Anglicanism)。

基督教于二世纪传入不列颠,1529~1534亨利八世在宗教改革运动(Reformation)中,任自己为英国基督教教主,从此英国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圣公会与欧洲天主教会脱离,成为独立的教会。后来普世圣公会弱化了国王即教主的概念,英国女王不再参加圣公会的活动,基本不介入教会事务。具体教务由坎特伯雷大主教负责,并兼任普世圣公会的精神领袖,英国国王地位高于坎特伯雷大主教。

在英国国教圣公会中有两位大主教(archbishop),分别是坎特伯雷大主教和约克大主教,约克大主教仅次于坎特伯雷大主教,约克大教堂(York
Minster)则是约克大主教的座堂,其宗教地位与坎特伯雷相等。
我们参观整个约克古城的只有半天的时间,所以没能细细浏览古城的每一处古迹景点,比较遗憾,不知有生之年是否还有机会。
全文完。
前一篇:阿瓦诺斯镇(Avanos)
后一篇:意大利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