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标签:
旅游历史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长城游记 |
八达岭古长城2017年我曾经一个人坐公交来过一次,从这里往西穿到花家窑口,从这里往东还没走过。最近看到虫虫长城队有组织往东,穿到八达岭景区的活动,于是报名。于2019年1月5日随大队人马(两车80多人)故地重游。这段长城由于此处东沟村界内,也叫东沟长城。
这里叫东沟村,隶属延庆县八达岭镇,位于八达岭高速公路两侧,在八达岭镇东南方向。村庄四面环山,地势起伏,村域面积3.2平方公里。东沟村紧邻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八达岭森林公园和古长城,长城穿村而过,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是市级民俗旅游度假村。


这是景区里的景点——长城石料场,在长城纪念墙的斜对面。在这块石剖面前面有个介绍牌子,大概意思是:这里是石料场的遗址,有加工完的花岗岩石料,有半成品石料,其中一方石料破石壳已凿好,但尚未劈开。特别是石质火药碾的发现,说明在明朝时开山劈石已经使用炸药。上面这块赤裸裸石壁就是开采石料的一个剖面。
我原来想上去看看,但是密密匝匝的荆棘实在是无法行走,真奇怪,既然是景点却无人光顾,但是看到脚下都是厚厚的花岗岩下脚料石渣,说实在的,这个石料场规模太小。

过了石料场来到了景区的第二道门,这里无人看守,但是能看到V字形的长城关口,这叫闯王破关处。

过了石料场来到了景区的第二道门,这里无人看守,但是能看到V字形的长城关口,这叫闯王破关处。
在西段还有一个东沟长城碑,位于八达岭古长城景区西三楼与西四楼之间墙体东侧,2008年八达岭东沟段长城西四楼墙体保护施工时出土。碑文风化严重,字迹辨识不清,右下方有“保定等处军务监理”等字样,疑为“长城分修碑”。
闯王破关处我知道的有三处:1是八达岭古长城,有标牌讲解。2是石峡关。3是陈家堡双关子。不管是哪里,反正是绕过了八达岭关口,从西面的关口破关而入。我个人认为双关子破关的可能性大些,双关子东面的一段碎石墙根本挡不住闯王大军的攻击,而且那里的山势不险,比较平漫。也有可能是小分队在那里攻破以后,袭击石峡关背后而破关,大军从石峡关而入。大多数墙友也是认为从石峡关破关可能性大些,古长城口到八达岭太近,而且山势险峻,城防高大。
八达岭古长城景区位于八达岭长城景区西南5公里,是八达岭长城的西大门。古长城旧称“残长城”,由于以前没有经过修复,仍保持着古老残缺的状态,现在修了以后就叫“古长城”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现在通往西面石峡关的长城已经修的光光溜溜,东面通道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的一段还是老样子。
这里也叫东沟关峡谷,关口确实曾有一座关城,现已无存。
这段长城应属于昌镇居庸路八达岭所辖,据《四镇三关志》<昌镇形胜·疆域>载:“居庸路,东至门家峪口,西至糜子峪口,延袤一百五十里。石峡峪属下各隘口约一百五十里,八达岭属下各隘口约四十里,灰岭属下各隘口约远六十里,近二十里。南至关,北至永宁城宣府地,各属下隘口约一百里。”
又据《四镇三关志》<昌镇形胜·乘障>载:“居庸路隘口一十八,八达岭下”,所辖隘口7个,有:于家冲、化木梁、黑豆峪、八达岭口、王瓜谷、青龙桥东口、石佛寺口。“边城二十四里半,嘉靖三十年建。附墙台四座,嘉靖三十年建。空心敌台四十三座,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节次建。”
据老友萧先生讲:有资料说古长城关口就是史书中的“于家冲”关口。据《四镇三关志》<昌镇形胜·乘障>载:“八达岭下,于家冲,永乐年建,水口正城迤东一空,通众骑,次冲。正关水口,通大川,平漫。西至青石顶墩通于家沟,俱通众骑,极冲。余通步,缓。”但是史书所载与现实地形有些出入,还需考证。
在山顶上俯瞰下面的长城,盘旋跌宕。
这是垛口的封顶砖,中间的小孔有人说是插旗子的,其实不对,这么浅的坑根本插不住。这是插佛朗机炮或者火铳支架的。

这就是佛朗机炮,注意中间的单轴支架。佛郎机是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初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火炮,能连续发炮。明代由葡萄牙传入中国,当时称葡萄牙为佛郎机,所以就将此炮命名为佛郎机炮。明代戚继光大量引进制造这种火器,《四镇三关志》等文献中大量提及。
汪鋐是最早呼吁以佛郎机炮为长城沿线守备主要兵器的明代军事家:“为今之计,当用臣所进佛郎机铳。小如二十斤以下,远可六百步者,则用之墩台,每墩一铳,以三人守之。大如七十斤以上,远可五六里者,则用之城堡,每堡三铳,以十人守之。五里一墩,十里一堡,大小相依,远近相应,星列棋布,无有空阙,贼将无所容足,可以收不战之功。”
本节到此,下节续接。
后一篇: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