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2019-01-18 16:10:42)
标签:

旅游

历史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长城游记
八达岭古长城2017年我曾经一个人坐公交来过一次,从这里往西穿到花家窑口,从这里往东还没走过。最近看到虫虫长城队有组织往东,穿到八达岭景区的活动,于是报名。于2019年1月5日随大队人马(两车80多人)故地重游。这段长城由于此处东沟村界内,也叫东沟长城。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这是我第一次来八达岭古长城时,在通往景区路边的拍的,为了宣扬景区,弄了一个“明”、“闯”的摩崖石刻。
这里叫东沟村,隶属延庆县八达岭镇,位于八达岭高速公路两侧,在八达岭镇东南方向。村庄四面环山,地势起伏,村域面积3.2平方公里。东沟村紧邻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八达岭森林公园和古长城,长城穿村而过,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是市级民俗旅游度假村。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这是进入景区的牌楼,我们的车直接穿过这里,在售票处下车,这张照片是上次来拍的。由于我是69岁了,所以免票,就先进去了,有一半的人需要买票进入。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进入景区左手有一条小路通到土山上,这里有古砖窑遗址。为了防止雨水对砖窑的侵蚀,在窑址上搭了雨棚。这是我第一次来时照的,这次是集体活动就没来这。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这里的砖窑为了省事,是在土山上直接挖出来的竖窑,窑壁上烧结的痕迹历历在目。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大约有两三个残窑口,为了防止有人攀爬,弄了一些树枝架上,地上都是碎城砖。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这是景区里的景点——长城石料场,在长城纪念墙的斜对面。在这块石剖面前面有个介绍牌子,大概意思是:这里是石料场的遗址,有加工完的花岗岩石料,有半成品石料,其中一方石料破石壳已凿好,但尚未劈开。特别是石质火药碾的发现,说明在明朝时开山劈石已经使用炸药。上面这块赤裸裸石壁就是开采石料的一个剖面。
我原来想上去看看,但是密密匝匝的荆棘实在是无法行走,真奇怪,既然是景点却无人光顾,但是看到脚下都是厚厚的花岗岩下脚料石渣,说实在的,这个石料场规模太小。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过了石料场来到了景区的第二道门,这里无人看守,但是能看到V字形的长城关口,这叫闯王破关处。
据村里老人讲,明代开始建村,是明十三陵后的重要屏障,因村内以董姓人居多,村名原叫董家沟,后来由于董姓人家断了香火,大家叫白了,就叫成东沟了。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在二道门前有全国文保碑:八达岭段古长城。
在西段还有一个东沟长城碑,位于八达岭古长城景区西三楼与西四楼之间墙体东侧,2008年八达岭东沟段长城西四楼墙体保护施工时出土。碑文风化严重,字迹辨识不清,右下方有“保定等处军务监理”等字样,疑为“长城分修碑”。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据景区介绍,这里是闯王破关处。
闯王破关处我知道的有三处:1是八达岭古长城,有标牌讲解。2是石峡关。3是陈家堡双关子。不管是哪里,反正是绕过了八达岭关口,从西面的关口破关而入。我个人认为双关子破关的可能性大些,双关子东面的一段碎石墙根本挡不住闯王大军的攻击,而且那里的山势不险,比较平漫。也有可能是小分队在那里攻破以后,袭击石峡关背后而破关,大军从石峡关而入。大多数墙友也是认为从石峡关破关可能性大些,古长城口到八达岭太近,而且山势险峻,城防高大。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这是闯王破关处东面的长城,没有开放,前面有铁丝网封堵,我们是撩开侧面的铁网穿过,沿小路爬上长城。
八达岭古长城景区位于八达岭长城景区西南5公里,是八达岭长城的西大门。古长城旧称“残长城”,由于以前没有经过修复,仍保持着古老残缺的状态,现在修了以后就叫“古长城”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现在通往西面石峡关的长城已经修的光光溜溜,东面通道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的一段还是老样子。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这是东面关口的墩台,这种墩台东西两侧均有,墩台上面有半圆形的砖台,个人认为是炮台,半圆形是为了方便转动炮身,还有残缺的堞墙。这里之所以说是闯王破关处,估计也是为了吸引游客。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从这里能很明显的看到墩台很宽,而关城的缺失实在是遗憾,否则应该是一套十分宏伟壮观的关口建筑。
这里也叫东沟关峡谷,关口确实曾有一座关城,现已无存。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上面是东侧的第一个敌楼,为了方便记述,姑且算是1号楼。
这段长城应属于昌镇居庸路八达岭所辖,据《四镇三关志》<昌镇形胜·疆域>载:“居庸路,东至门家峪口,西至糜子峪口,延袤一百五十里。石峡峪属下各隘口约一百五十里,八达岭属下各隘口约四十里,灰岭属下各隘口约远六十里,近二十里。南至关,北至永宁城宣府地,各属下隘口约一百里。”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1号敌楼的方箭窗还是不多见的,是3*3眼的楼子。
又据《四镇三关志》<昌镇形胜·乘障>载:“居庸路隘口一十八,八达岭下”,所辖隘口7个,有:于家冲、化木梁、黑豆峪、八达岭口、王瓜谷、青龙桥东口、石佛寺口。“边城二十四里半,嘉靖三十年建。附墙台四座,嘉靖三十年建。空心敌台四十三座,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节次建。”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建筑为砖木结构的敌楼,四周为砖拱券回廊,方形中室上架木梁,铺木板,上建楼橹。有趣的是拱券大小不一,箭窗外方内圆。
据老友萧先生讲:有资料说古长城关口就是史书中的“于家冲”关口。据《四镇三关志》<昌镇形胜·乘障>载:“八达岭下,于家冲,永乐年建,水口正城迤东一空,通众骑,次冲。正关水口,通大川,平漫。西至青石顶墩通于家沟,俱通众骑,极冲。余通步,缓。”但是史书所载与现实地形有些出入,还需考证。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穿过1号楼继续往上爬,这里的城墙只有一边垛墙。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远处的石头山是个山险,城墙到山石而止,上面是一个断头墙。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断头墙保存比较完好,一些强驴从山险而上,我们是从侧面小道绕上去的。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顺着墙根往前,有个台阶可以上墙。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这是断头墙的顶端,远处是通往西线(石峡关)的长城。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顺着城墙继续往东上,这里的城墙一边是雉堞(带有垛口和射孔),一边是宇墙(较矮平直)。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山间的奇石,漂亮。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这里的陡升还是挺高的,两边的城墙明显不一样。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左手远处是2号敌楼,城墙在上面有个大拐弯。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在山顶上俯瞰下面的长城,盘旋跌宕。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这里的登城口保存的完好无缺,不像是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就像新的一样,不多见。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下到登城口观察了一下,里面是方的,外面是拱券门。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多么显新的,完好的登城券门,规矩,漂亮。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这是2号敌楼,2*4眼的规格。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敌楼保存的比较完好,楼橹上的高墙有些还在,结构同1号敌楼基本相似。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回看2号敌楼。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从2号敌楼处远眺前面的长城,蜿蜒曲折,似无尽头。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一个队友也下到登城口考察,这还是一个石砌的,完好无损。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这里下面是一个陡降,碎石乱砖砂砾,要十分小心。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大家都小心翼翼,选择踩踏之处。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下面一段几乎7、80度的陡坡,蹬道城砖已毁,脚下需要精挑细选,踩着毛石墙心,扶墙而下。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沟谷处又是一个残楼,算是3号楼。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3号楼应该是2*4眼的楼子,中间塌了一半,北面的墙体没了。估计是两侧的墙基不一样,一侧在岩石上,一恻是垒砌的,垒砌一侧塌了。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残垣断壁,其间居然还有红砖,这是制作工艺上的区别。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从这里远眺山上的4号楼。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同往4号楼又是一个高高的爬升。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从高处俯瞰刚才的沟谷,这里还有一个泄洪洞,也有说是水关。由于口内多年的淤塞,地面已经和城墙平齐,洞口需要从侧面的高处才能看到。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这是用长焦头俯瞰拍摄的泄洪洞口,放大看了,洞口没有门栓孔和海窝(安装门轴用的),所以看来不是水关。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这是城墙上宇墙一侧的水道,这一段保存还挺好。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锯齿一样的堞墙。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一边雉堞(关外),一边宇墙(关内)。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这是垛口的封顶砖,中间的小孔有人说是插旗子的,其实不对,这么浅的坑根本插不住。这是插佛朗机炮或者火铳支架的。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这就是佛朗机炮,注意中间的单轴支架。佛郎机是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初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火炮,能连续发炮。明代由葡萄牙传入中国,当时称葡萄牙为佛郎机,所以就将此炮命名为佛郎机炮。明代戚继光大量引进制造这种火器,《四镇三关志》等文献中大量提及。
八达岭古长城穿越八达岭景区之一
佛朗机炮支架特写。
汪鋐是最早呼吁以佛郎机炮为长城沿线守备主要兵器的明代军事家:“为今之计,当用臣所进佛郎机铳。小如二十斤以下,远可六百步者,则用之墩台,每墩一铳,以三人守之。大如七十斤以上,远可五六里者,则用之城堡,每堡三铳,以十人守之。五里一墩,十里一堡,大小相依,远近相应,星列棋布,无有空阙,贼将无所容足,可以收不战之功。”
本节到此,下节续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