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彻斯特艾伯特广场

标签:
旅游图片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世界旅游 |
艾伯特广场(Albert
Square)是曼彻斯特城的心脏地带,位于曼彻斯特市政厅的西侧,是了纪念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艾伯特命名的。广场不大,但是在曼彻斯特是最大的,由于紧邻著名的曼彻斯特市政厅,所以也算作是一个景点。
2018年5月24日随途牛小团到此一游。

艾伯特广场是曼彻斯特最大的广场,每天这里都是人来人往,欢声笑语充满着上空。到了夜晚,艾伯特广场就会热闹非凡。有单独的个人,或乐队组合会在广场唱歌,他们自我娱乐,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歌声中。

广场上最有特色的标志是一座建于维多利亚时代的歌特式建筑——曼彻斯特市政厅(Manchester Town Hall),大楼于1887年完工,设计者是著名的阿尔弗雷德·沃特豪斯(Alfred Waterhouse),伦敦的新歌特式建筑自然历史博物馆就是他的杰作。

曼彻斯特市政厅上的雕塑。
阿尔弗雷德·沃特豪斯(1830~1905)
英国建筑师。1859年开始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同年在曼彻斯特市法院大厦的设计竞赛中取胜,一举成名。1868年又在曼彻斯特市政厅设计竞赛中获胜(包括艾伯特广场)。他以学校建筑和公共建筑的群体设计著称。因大量使用红砖和赤陶,所建学校故有“红砖大学”之称。主要成果有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基斯学院(1868)、彭布罗克学院(1871)、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1869)、新维多利亚大学欧文学院(1870~1898)和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1873~1881)等。

曼彻斯特市政厅是曼彻斯特的市议会所在地,1952年2月25日成为英国的一级保护建筑。这座建筑是哥特复兴式建筑的代表作。 大楼整体非常壮观,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围着大楼转一圈,全面整体感受一下这座建筑的庄严,它也是英国这个第二大城市在工业革命时期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在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曼彻斯特是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对于艺术尤其是建筑爱好者来说,这座建筑也是不容错过的,在盖•里奇的电影《福尔摩斯》中,曼彻斯特市政厅曾经作为拍摄外景地代替伦敦的议会大厦。
市政厅的平面呈三角形,三角形的底边(西北方向)挨着艾伯特广场,三角形的尖角(东南方向)是圣彼得广场(St Peter's
Square)和圆形公共图书馆,旁边的自由工会会所就是1819年彼得罗屠杀(Peterloo
massacre)发生的地方(刚改建为酒店)。台湾导游没有介绍这些,所以没能看到,遗憾。

市政厅的钟楼。市政厅楼内随处可见各种雕塑和华丽的装饰,地面更是铺满了带有“蜜蜂”标志的马赛克地板,“蜜蜂”是曼彻斯特工业的象征。市政厅的大厅非常气魄,十七世纪著名画家布朗的作品挂满其中,勾画着曼彻斯特工业发展的历史辉煌,大厅四周分布着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宴会厅,显得十分的协调与高雅。最值得一提的是市政厅入口处伫立着科学家道尔顿和焦耳的雕像,只要人们步入市政厅,一定会驻足观望,油然而生无限敬仰之情。而在大楼的顶部,一座85米高的庄严塔楼直插云霄, 游客是否可游览不得而知。
阿尔伯特(艾伯特)亲王的全称为阿尔伯特·萨克森-科堡-哥达亲王(1819年8月26日~1861年12月14日),维多利亚女王的表弟和丈夫,一个统治英国20年而没有名分的国王,他的出现和死亡如流星划过黑暗的夜空一样,改变着英国和欧洲王室的轨迹。女王在他死后,每遇到困难,总是说:阿尔伯特要是还在他会怎么做,他会做出什么决定。可见亲王对于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据说这个纪念碑是由贾尔斯·吉尔伯特·斯科特爵士(Sir Giles Gilbert
Scott)设计的。吉尔伯特·斯科特爵士(1880年11月9日~1960年2月8日)是一位英国建筑师,以他在利物浦大教堂,玛格丽特大厅,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图书馆,滑铁卢桥和巴特西发电站的工作而闻名,并设计了标志性的红色电话亭。斯科特来自一个建筑师家庭。他因其将哥特式传统与现代主义相融合而闻名,使得那些可能被功能性设计的建筑物变成了流行的地标。

艾伯特纪念碑东面的约翰·布莱特(john bright)纪念碑,纪念碑上刻的名字是:john brcht,而谷歌地图上显示的是john bright,从生卒年上看应该是约翰·布莱特(1811年11月16日~1889年3月27日),他是英国激进和自由派政治家,是这一代最伟大的演说家之一,也是自由贸易政策的推动者。

艾伯特纪念碑西面的奥利弗·海伍德(Oliver Heywood)纪念碑,奥利弗·海伍德(1825年9月9日~1892年)是英国银行家和慈善家。海伍德赞助了许多慈善事业,包括曼彻斯特机械学院,Chetham医院,曼彻斯特文法学校和欧文斯学院等等,1888年他被选为兰开夏郡的高级警长。他也是世界和英国反奴隶制运动的坚定支持者。
曼彻斯特(Manchester)是英国第二大繁华城市,人口约51万。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城市
,英格兰西北区域大曼彻斯特郡的都市自治市、单一管理区,英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与商业、金融、工业、文化中心。

曼彻斯特历史悠久,早在公元79年罗马人就曾在这里建立要塞,以控制从奔宁山麓到海边的通道。14世纪移居此地的佛兰芒织匠创办了亚麻和毛纺业,为曼彻斯特的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十三世纪兴起产业革命后发展迅速,十六世纪中叶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纺织工业城市,它出产的呢绒、毡帽和粗棉布甚至远销海外。自1780年后的四十年中,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也是原棉和棉纱的贸易中心。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机械化生产的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1789年蒸汽机开始代替水力装备纺织厂,到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已达99家。
曼彻斯特是棉纺织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工业化城市。两百多年前,在这里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近代棉纺织大工业,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这里还保留着很多有当时特点的老建筑。

艾伯特广场北面的欧韦尔(River Irwell)河。在17世纪和18世纪,它的下游是一条交易航道,1896年开放的曼彻斯特运河改变了欧韦尔河的河道,将曼彻斯特和索尔福德变成了一个主要的内陆港口,并导致特拉福德公园地区发展成为当时最大的欧洲工业产地。
我们就在艾伯特广场待了20分钟左右就匆匆离开。没有在周围转转,草草了事。
全文完。
前一篇:英国范儿(温德米尔湖游览随拍)
后一篇:崇礼玉石梁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