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寺(蔚县)

标签:
旅游历史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中国旅游 |
释迦寺俗称“南关大寺”、“卧佛寺”。位于河北省蔚州古城南门外西南隅,元代始建为庵,明代对释迦寺进行了扩建,使其成为蔚县古城佛教活动的最大道场,即
”城内廓外之福地、东西朔南之名刹”。寺中大雄宝殿即始建于元代的旧物,是张家口市现存木结构建筑中年代最早的建筑,基本保持了元代的建筑结构和风格,气势恢宏,富丽堂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2月到此一游。

据清代《蔚州志》记载,寺元代为庵,明洪武中周房建寺(扩建为寺),关于寺史无更多资料可考。
寺院主要建筑大部分都分布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卧佛殿,另有东西配殿和部分禅房。
天王殿,始建于元,清代重建。单檐硬山布瓦顶。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殿后东西建有钟鼓楼(已毁)。

大雄宝殿,建在0.9米高的砖砌月台上,是蔚县,乃至张家口地区仅有的一座元代建筑。中殿(大雄宝殿)面宽3间,建筑形式为单檐歇山布瓦顶。建筑面积为141.05平方米,屋顶相当平缓、檐头和4个翼角都翘起,从侧面看更为明显,此殿的出檐为1.5米,外围檐下斗拱比例和造型都处理得非常巧妙,使中殿更加庄重肃穆。
大殿檐下施四铺作单抄斗拱。梁架进深六椽,乳袱、搭牵相对用四柱,四椽袱、平梁均作月梁形,梁架结点用斗一拱连接,脊檩下施斗拱与驼峰置于平梁上,不用蜀柱。歇山大木为二根丁袱承托,未用抹角梁,具有明显元代特征。
大殿每间均有补间铺作两朵(即两根柱子之间的空当里做两组斗栱,元代之前的古建筑常在明间用补间铺作两朵,次间、梢间用补间铺作一朵)。
藻井分布于明、次间中部,虽然藻井与主体建筑非同时所造,但制作精美,井壁及天花布满彩绘。明间中央藻井上段各跳拱之下皮皆以金饰,十分华丽。

殿内原来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左右有文殊普贤肋侍,大殿两侧塑十八罗汉像,释迦牟尼像后为倒坐观音,两侧为善财童子和龙女,现在被毁全无。殿内覆斗式藻井布满彩绘,各面饰金,精美华丽。大殿内的佛像全部被毁,后墙佛像位置的上端嵌有悬空隔扇。
卧佛殿单檐硬山布瓦顶,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像、药师佛、阿弥陀佛三尊塑像。据景区介绍:殿中玻璃佛龛内,供奉释迦牟尼木质佛像(已毁)。也就是说清代重建时还有一个玻璃佛龛,煞是神奇。

卧佛殿的建筑特点与天王殿的相似,就是说大殿两侧是落地硬山墙,而不是庑殿顶,只是在前脸加装了回廊抱厦,看起来前脸是庑殿顶的样式。这张图与上图可以看出侧面的挑檐只是有前脸的一部分,两侧后面是空的。这也是明清复建时的做法,估计一是为了和中间的元代大殿建筑风格呼应。二是为了省工省料。
全文完。
前一篇:龙泉峪长城穿越大云峡谷
后一篇:撞道口长城大雪穿越西水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