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金山寺(下)

标签:
旅游历史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中国旅游 |
续接上节。
借用网友图片展示早期的金山和金山寺,当时还在长江水中。

金山寺依山而建,从山脚到山顶,殿宇楼堂幢幢相衔,阶梯成叠,长廊蜿蜒,台阁相接。通过曲廊、回檐、石级串连,楼上有楼,楼外有阁,阁中有亭,把整个山密密地包裹起来。远望金山寺,只见寺庙和慈寿塔而不见山,故有“金山寺裹山”之称,“山被寺裹,塔拔山高”。

慈寿塔南面有一“江天一览亭”,又名留云亭,位于山巅。宋朝始建,因亭高留云故名。清康熙帝游金山时书“江天一览”四字,勒石亭内。咸丰三年(1853年)亭毁于战火,同治十年(1871年)复建,时两江总督曾国荃临摹康熙帝题字复刻石置于亭内,改名“江天一览”亭。解放后曾多次整修,在“文化大革命”中碑毁,1977年重新勒石亭内。
山门建于民国初年,上悬康熙御笔之宝《 江天禅寺》匾是1982~1985年间新做的,原悬挂于天王殿外的康熙御笔“江天寺”匾毁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战火。山门外有石狮一对。
千年古刹,迭经兴毁,清咸丰间,毁坏严重,光绪间重建。民国37年(1948年)4月又遭火灾,大雄宝殿、藏经楼、妙高台等殿宇房屋三百余间同时被毁。解放后,人民政府曾几经整修,在“文化大革命”中再受破坏。
金山寺始建于东晋。《金山志》载:“山有佛寺,始建于晋明帝时”,即323~325年间,初名泽心寺。南朝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梁武帝令名僧宝志、僧祐在金山举行盛大水陆法会。唐朝起通称金山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改称江天禅寺。清代,与四川的宝光寺、文殊院,浙江的高明寺并称我国东南“四大丛林”。

金山原是长江中的一个岛屿,唐张祜有诗云:“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唐杜光庭文曰“万川东注,一岛中立”。宋沈括诗云“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清冷士嵋则称“江光浮岛屿,潭影浸楼台”。后因长江水流变迁,至清光绪末年(1903年)左右与南边陆地连成一片。
清代,康熙皇帝在1687年(清康熙二十五年)南巡来到金山寺,看到金山四面环水、顶天立江,就赐了一块匾,愣把金山寺改为“江天禅寺”。可是老百姓因为《白蛇传》的影响和多年的习惯,至今依然叫它金山寺,镇江人也不知江天寺在哪里。
对于水陆法会的解释:宋宗鉴《释门正统》卷四载:“所谓水陆者,因梁武帝梦第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保不作水陆(大斋)普济群灵?“帝因去公之劝,搜寻贝叶,早夜披览;及详阿难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类意,用制仪文,遂于润州(今镇江)金山寺修设。帝躬临地度,命僧祐禅师宣文”。这就是中国佛教举行水陆法会之始。
宋朝元丰七、八年间(1084-1085年),名僧佛印住金山寺时,有海贾到寺设水陆法会,佛印亲自主持,规模宏大,遂以“金山水陆”驰名天下。元朝延祐三年(1316年),朝廷在金山寺举行盛大的水陆道场,命江南教、禅、律三宗诸师说法,参加僧众1500人。
唐代武则天的侄孙灵坦出家后,任金山寺方丈,相国裴休的儿子出家后,也曾任金山寺方丈。宋神宗把高丽金钵赐给金山方丈作佛印。元代皇帝在此举办水陆大会,赏赐甚丰。明代释澈法师任金山方丈时,曾为万人开堂传戒,皇帝赐袈裟一件。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多次游金山寺,题字作诗,赠送藏经珍品。
金山寺主要传禅宗临济宗,与高旻寺、天宁寺、天童寺并称为禅宗四大丛林。明代周忱在《赠文海禅寺还金山序》中说道:“历代以来,僧伽攸聚者,常以于计;禅林老宿之欲倡其道者,常在于此,诚四方掸刹之冠。”金山寺历代高僧辈出。
我国寺庙的山门一般是朝南的,而金山寺的山门却是朝西的。据传说,金山寺的大门原是朝南的,因为朝着南天门,得罪了玉皇大帝,使金山门口经常轰轰作响,屡遭火焚,以后就将山门改朝西开。

金山寺依山而建,从山脚到山顶,殿宇楼堂幢幢相衔,阶梯成叠,长廊蜿蜒,台阁相接。通过曲廊、回檐、石级串连,楼上有楼,楼外有阁,阁中有亭,把整个山密密地包裹起来。远望金山寺,只见寺庙和慈寿塔而不见山,故有“金山寺裹山”之称,“山被寺裹,塔拔山高”。
《金山寺志》记载:宝塔创建于1400余年前的齐、梁时代,塔高30米。唐、宋有双塔,宋朝叫“荐慈塔”、“荐寿塔”,后来双塔毁于火灾。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明了法师重建一塔,起名“慈寿塔”。清同治、光绪年间加以修葺。现存的塔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修建,砖身木檐,仿楼阁式,七级八面,每级四面开门;在楼梯盘旋而上,每层有走廊和栏杆可凭栏远眺,面面景色如画。
金山高仅四十四米,来到山前,却觉得高耸孤兀,骤生崇高庄严之感,因为金山峰顶慈寿塔的缘故,所谓“塔拔山高”。

慈寿塔南面有一“江天一览亭”,又名留云亭,位于山巅。宋朝始建,因亭高留云故名。清康熙帝游金山时书“江天一览”四字,勒石亭内。咸丰三年(1853年)亭毁于战火,同治十年(1871年)复建,时两江总督曾国荃临摹康熙帝题字复刻石置于亭内,改名“江天一览”亭。解放后曾多次整修,在“文化大革命”中碑毁,1977年重新勒石亭内。
金山寺的传说:水漫金山。
这是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一段。说是有一条白蛇修炼成美丽善良的白娘子,嫁给青年许仙,日子过得很甜美。金山寺法海和尚知道了决定捉妖,游说许仙出家,并把许仙诓藏寺中。白娘子来寻夫与法海打斗起来。白娘子施法术,霎时大水滚滚,虾兵蟹将成群一齐漫上金山去。法海慌忙以袈裟化为长堤拦水,水涨堤也长。白娘子不能获胜,只得与侍女青蛇收兵回去修炼,等待报仇机会。后许仙逃出寺来与白娘子相会西湖断桥。法海又使法术将白娘子镇在西湖雷峰塔下。再后来,青蛇击倒雷峰塔,与白娘子一道打得法海躲进螃蟹腹中,白娘子与许仙又恩爱地生活在一起。
《西游记》中提到的金山寺 。
《西游记》中唐僧刚满月就被抛弃,小唐僧在木板上顺流而下,直到金山寺脚下停住。金山寺长老叫做法明和尚正当打坐参禅,听到小孩啼哭,急到江边观看,长老慌忙救起。见了怀中血书,方知来历。取乳名叫江流,托人抚养,血书收藏。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江流长到一十八岁,长老就叫他削发修行,取法名为玄奘,摩顶受戒,坚心修道。
金山寺的另一传说:梁红玉擂鼓战金山。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术率十万金兵,乘数百艘战船,朝镇江杀来,
浙西制置使南宋名将韩世忠,驻防镇江,他率八千水师阻击金兵,夫人梁红玉与韩世忠订下了利用有利地势,诱敌黄天荡围而歼之的计策,为了鼓舞士气,梁红玉在金山妙高台上,为将士们击鼓助威,这一仗韩世忠大破金兵,金兀术损失惨重,败北而去。“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千古流芳。
金山寺与日本佛教界也有较深的源缘。唐代以来,不少日本僧人飘洋过海,来金山寺参禅学经。唐代有空海法师,宋代的荣西、觉心、成寻,元代的古沅、邵元等僧人,都到过金山寺,为中日两国佛教界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