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峪景区位于山东济南章丘东南五公里处,是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是山东省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有售票。2017年5月3日和朋友一起到此一游。

村口的古戏台,经过现代修葺。
据专家考证出土陶器,夏商时期就有庐于此,据《章丘地名志》,朱家峪原名城角峪,后改称富山峪。据《朱氏家谱》载:“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先祖讳民坤,由沂州兰山县朱家屯迁至。”遂以姓氏地貌取名“朱家峪”,全村以朱氏为主。
另有一说,明洪武二年(1693)朱氏先民朱良盛携眷属从河北枣强迁此(这是村里的展示说明),因与皇室同宗,遂改名朱家峪。

村口毛主席像的影壁,文化大革命的遗迹。
朱家峪的总体布局基本为一条南高北低的山沟,中间是大路,两边都是民居,这里曾经人口众多,房屋密集,小巷如同迷宫。据说日本鬼子都不敢轻易进村。

溪边的小桥和农家院。

村口一座古石桥,起名登云桥,是村里的风水桥。

村口的文昌阁。

省级文物保护。

阁的后面有两座古碑,估计是功德碑。旅游介绍:清道光十八年(1838)由朱氏家族的朱志广修建。阁的左侧有阶梯可上,有侧与山阴小学的后门相通。

借网友图片展示小庙正面,里面不让拍。

整个建筑基本全部为青石。

村口的山阴小学,规模很大,四进院子。

该校建于民国三十三年九月(1944),4进院落,占地6.6亩,校门仿黄埔军校校门,以示“育世英才”之意。建成后有山阴小学、淄博第六速师,章丘十中等六七所学校在此办学。

第一进院子有个影壁,上面是校训。朱家峪是2008年央视连续剧《闯关东》的外景地,影响广泛,章丘市决定在这个学校建立闯关东博物馆,展示我国历史上这个著名的移民史。

山阴小学的后门,通往文昌阁。
清末至民国年间,本村私塾,星罗棋布,达17余处,先后有文峰小学、女子学校和山阴小学各一处。20世纪初,朱家峪开始有了新式教育。1932年,开明人士朱连拔、朱连弟创办了朱家峪女子学校,这是中国农村地区较早的女子学堂,设一个班,学生20余人,孙吉祥(女)为先生。古老的朱家峪村,在章丘率先提倡女子教育,难能可贵,反响巨大。清末至今,全村教师120余人,从建国至2003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达150余人。

再往里走就是一个双拱门。

村口的双拱门,一个在小河上,一个在大路上。
鸦片战争以后,盗贼蜂起,在朱家峪这个封闭的山沟里,村民们的安全和财富受到了威胁,于是他们在周边的山上修建了一道防御性的石围墙,成功地阻止了盗贼们的抢劫和掠夺。

山石铺就的古道中央,嵌有两溜大块青石,形似铁路,村民们形象地称其为“双轨”古道。“双轨”不为好看,而有其独特的用途。早年村里就规定,走路必须靠右行,两股道自然也分成了上下行,这与今天的交通规则不谋而合。也许是为了走马车,整块的方形青石铺设一是耐磨,一是不颠。

朱家峪自明代以来,虽经六百余年沧桑,仍较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古桥、古道、古祠、古庙、古宅、古校、古泉、古哨等建筑格局。朱家峪大小古建筑近200处,大小石桥30余座,井泉20余处,自然景观100余处。

在村口东侧的山上有个黄石洞,旅游介绍说:明洪武二年(1693)朱氏先民朱良盛携眷属从河北枣强迁此洞暂居,有可能是还没有这个村子。

村里的建筑基本都是大青石块作为墙基,青砖不多,多为土坯砖。

这时大路西侧的废墟。

村子里没有多少人了,2014年的调查全村234人,6个姓氏,朱姓为主。耕地244亩,山滩2000亩,属山岭地带。经营农业林果。产花椒。

废弃的院门。

卧在土坯砖里的拴马石。

这么整齐的院落都已荒废,可想当年的盛景。

石拱门。

小巷顶头的石拱门,防御的关口。

院门可以看到当年工艺的精湛,青石筑基,磨砖对缝。

有些建筑构件还没弄明白它的作用。

为了保护历史风貌,景区内基本没有新建的现代建筑。

而且景区内的卫生状况不错,没有明显的垃圾和丢弃物。

古村三面环山,南接胡山,北面为出村的豁口,梯形居落,上下盘道,高底参差,错落有致。

大量的废弃院落,想当年这里应有成千上万的居民。

回到主路,这里有朱氏北楼,建于清嘉庆年间,据说是由一个羊倌所建,是村里最早的楼房建筑,还有个羊倌嫁女的传说。

小楼不大,但很规整,很结实。

楼上的侧窗。

村里的主路,一边是溪水,一边是大路。

大路的东侧还有一个朱氏家祠。

朱氏家祠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由朱氏后人倡建,民国26年重建,此门上方嵌七星图,据说是文运的标识,又叫“文运图腾”。

朱氏家祠共分里外两院,堂前院中原有名木四株,现只存高大百年桧柏一棵,依然生机勃发。旧时,每年正月初一早晨,朱氏后人聚祠堂内祭祖,“入堂思敬,肃然致衰”。

现在还在使用的民居。

大路西侧的关帝庙。

青石雕刻而成。

石刻彩绘关公像。

多么漂亮的大门,精美的木雕,这是明经进士(朱逢寅)故居,建于清嘉庆年间,集宅院,私塾和藏书楼为一体。另外还有“南苑”和“北苑”两个废弃的院子。

左面高台阶上的是藏书楼。
明清时代,明经是作为贡生的别称。科举时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小厨房,虽然不再使用,但是还保留着原始风貌,墙上糊的是麦秸黄泥,白色的外层已经剥落。

墙根的独轮车,已经换上了充气橡胶轮。

回复的实景环境。

废弃的“北苑”院落。

门廊。
本节到此,下节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