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同山资圣寺和神仙洞游记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中国旅游 |
资圣寺位于山东莱州城东南8公里处的寒同山之阳,与神仙洞相隔不远,2017年6月2日随朋友到此一游。

洞分上下两层,共有6个石洞,上层四洞较大,下层两洞较小,这里是下面的两石个洞,没有门额。所有洞窟由人工凿成,为元代所凿,一共供奉道家诸仙石雕塑像36尊。6座石窟名为“长春洞”、“虚皇洞”、“五真洞”、“七真洞”、“真官洞”、“刘祖洞”(洞名说法不一)。

长春洞里供奉的是陈抟(871年—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县人。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尊奉黄老之学。这是一尊侧身睡卧于石床上的石像,身长约两米,双目沉闭,嘴角松弛,合掌托腮。陈抟造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是研究中国雕塑艺术的珍贵文物。
寒同山道教遗址西连云峰山,北依大基山,主峰海拔337米,是云峰山森林公园的组成部分。《莱州府志》记载:“在府城东南三十五里,又名神山,掖水发源于此”。寒同仙洞为县内八景之一,在《大清一统志》和《读史方舆纪要》中,均见记载,甚至名传东瀛日本。
《掖县志》记载:“寒同山,光水出焉,俗名神山,有洞七,石像四十有九(今仅见36座石像),山阴有姑洞亦有石像,元时皇姑学道之所,山脉连神山文峰高望,东西共九峰,又名九仙山”。金末元初,全真教著名大师邱处机、刘长生等都曾在此造观修真,并从这里率徒周游全国。
神仙洞位于莱州城东南8公里处的寒同山之阳的山腰崖壁上,为金元时期所建造。传说开洞之时,忽然大雾遮山,貌不可辨,只闻凿锤之声,传至数里。40天后,雾散天晴,洞府、神像奇迹般地出现。人们以为这是神仙所为,故称神仙洞。

洞分上下两层,共有6个石洞,上层四洞较大,下层两洞较小,这里是下面的两石个洞,没有门额。所有洞窟由人工凿成,为元代所凿,一共供奉道家诸仙石雕塑像36尊。6座石窟名为“长春洞”、“虚皇洞”、“五真洞”、“七真洞”、“真官洞”、“刘祖洞”(洞名说法不一)。
据碑文记载,神仙洞系全真教七真人之一刘长生弟子宋德方所开凿,刘长生曾在此山修炼。
中间是刘长生(1147~1203),名处玄,字通妙,以号行,掖县人,金代著名的道家“全真派七真人”之一。
右面马但阳(世称马丹阳),正名:马钰(1123~1183),道教支派全真道二代掌教,原名从义,字宜甫,入道后更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道教全真道道士。
左面谭通征,正名:谭处端(1123~1185),全球道教主流——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初名玉,字伯玉,后改法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金大定年间师事王重阳,为全真道南无派创立者。

长春洞里供奉的是陈抟(871年—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县人。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尊奉黄老之学。这是一尊侧身睡卧于石床上的石像,身长约两米,双目沉闭,嘴角松弛,合掌托腮。陈抟造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是研究中国雕塑艺术的珍贵文物。
六个洞里石像保存基本完好,道家造像造型古朴,线条明快,是研究雕塑艺术的珍贵资料。除了陈抟造像为原石所雕,余为雪花白大理石雕刻,人物形象生动,结构比例准确,衣纹线条流畅。衣褶、绦条、冠靴及服饰下摆的反转折叠,均处理得合理细致。现在的金色为信徒捐赠善款后新做得,有些破坏文物了。
山顶古松苍翠,山坡上巨石林立,蹲、站、俯、仰,俨如众多道徒在听经受教。这大自然造化的神山与人工凿造的神仙洞之美,统一和谐,令人惊叹叫绝,流连忘返。每年入春,踏青游人络绎不绝,逢值农历三月三日,游人从四面八方赶来祭奠神灵,山会盛况空前。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