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2017-06-29 18:43:45)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北京旅游
京西古道早有听说,于2016年2月18日探访其中的一段。从苹果园坐车到陇驾庄,下车往南穿过水峪嘴村,开始进入京西古道,翻牛角岭,再经桥耳涧到韭园村,从石古岩车站坐车返回。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穿过水峪嘴村,京西古道两侧装饰的古道生活的雕塑。
北京西部,横亘着巍峨逶迤的群山,遥遥拱卫着北京城。是太行山北端的一条余脉,统称北京西山,被古人誉为“太行山之首”、“神京右臂”。为了京城与西北之间的客货贸易,古人不得不在西山之中踩踏并修建了交错复杂的路网,虽然道路崎岖,却是一条捷径。这条北京西面的商道网,便被人们叫做“京西古道”。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顺着大路往前走有一处标牌:老面铺,上面有说明:始建于清代中期,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占地100多平米,北房三间半,古道繁盛时期,来往客商在此歇息之处。
京西古道始于何时,无考,这是一张由古人在野山上踩踏出来的路网,横纵遍布门头沟山区全境,大致范围主要是由东面的永定河畔的数个渡口,经过各种穿插组合,延伸到西面柏峪村黄草梁的天津关七座楼,然后从天津关出北京,通往怀来、宣化、内蒙、山西一带。这是一条捷径,但是却崎岖难行,多用牲口驮送。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老面铺的院门,屋子保存完好,京西古味十足。
北京西山的群山之中,煤矿丰富。元、明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石炭(煤炭)为薪。据《重修西山门头沟煤神庙碑》载:“石炭利为尤广,居人往往相地凿窑……”说明西山门头沟一带小煤窑甚多,开采量也较大。这些因素都给京西古道带来了繁荣。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老面铺锁着没有开门,就爬上墙头拍了一张院内的照片。
据大清光绪七年(1881)的《重建豁免煤税碑记》的记载:
“开采煤窑,不知昉自何时,盖视柴炭为火化所需,因取物产自然之利,宝藏本兴于山货,财弗弃于地。日用饮食,咸利赖之宛邑所属西山一带产煤之区,附近京师为亿万户炊爨所取……”这里也说:京西开采煤窑,不知始于何时,都是因为煤炭为用火所需,因为取自自然物产,财不能弃之不用。日用饮食取火之用,全靠西山一带的产煤区,为北京亿万户炊爨所取。说明北京居民生活对于京西煤窑的重要性和依赖性,所以运输这些煤炭的京西古道就此繁荣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毛石垒砌的老面铺保持着古朴和苍凉。
京西古道主要有商运道(包括运煤与运货)、军用道和进香道三种,它们互相串通借用。其中商用道的历史遗迹最多,过了几百年历史,它们虽显出来残败的颓相,但是古道西风瘦马的风情古韵犹在
加之这里出产石材,琉璃的烧制更是闻名京城,于是,拉煤运货的驼马成群结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来来回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区,再远至内蒙古、山西地商旅道路。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京西古道以“西山大道”为主干线,连接着纵横南北的的各条支线道路,其中的中道、南道、北道为其主要组成部分。
这是京西古道的一种绘制地图(还有各种详细的绘图和各种名称),这张图将整个古道分为三条主道,北面的王平古道,中间的玉河古道,还有南面的庞潭古道。我认为王平古道大致多是商贸古道,往西直通天津关出北京。玉河古道多是运煤古道,当地煤窑众多,往东过永定河麻峪,通往阜成门(百度:明清及后来很长时间,城内所需煤炭皆由此门运入),往北京送煤。庞潭古道多是进香古道,那边有潭柘寺和戒台寺。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在老面铺前面的这个小房应该是牲口棚。
玉河古道,也称玉河大道,为西山大道中路,这条古道最晚在唐代末年就已经存在了,唐哀宗天祜3年(906),割据一方的军阀刘仁恭设置玉河县,其辖区包括了今门头沟区大部。因这条大道是贯穿玉河县中心的一条交通主干线,故称“玉河大道”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再往上走来到售票处附近。我是冬季来到的,挺早,居然有人把守,退休了还要5元,估计是村里自己设的,但是从韭园村方向上来无人管。这里有几组雕塑,反映当时的古道生活。
百度载:刘仁恭(?~914),深州(今河北深州市)人,唐末五代地方藩镇割据将领,卢龙镇将刘晟之子。玉河县,唐末幽州节度使刘仁恭析蓟县置,治所今北京市门头沟区城子村,属幽州。辽属南京析津府。辽末废。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从这处关城(自建的)进入古道。
玉河大道东起今石景山区麻峪村,跨浑河(永定河)后进入大峪村,经东辛房、圈门、孙桥、天桥浮、孟家胡同、官厅、峰口庵、黄石港,到王平口止,全长约27.5公里,所经之地为门头沟的主要产煤区。圈门还有少见的窑神庙。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古道静悄悄,处处防火提示。
我今天走的是北面的王平古道中的一段,从苹果园坐公交到陇驾庄,下车往南穿过水峪嘴村,进入古道,翻过牛角岭关城,路过老爷庙和关帝庙,过桥耳涧村,过韭园村,到石古岩坐公交回北京市区苹果园。
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这是网友绘制的另一张京西古道地图,我今天走的是图中绿圈的部分。
王平古道,是京西历史最悠久的一条古道。东起三家店,过永定河,经琉璃渠村,越愁儿岭,经斜河涧、水峪嘴,翻牛角岭,再经桥儿涧、马各庄、石古岩、色树坟,到王平村为止。此为西山大道主干线。这条古道是京西古道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条,一直到1977年下清(下苇甸-清水)公路修通之后,这条古道才自然废止,也是京西古道中现存的景点以及遗迹最集中的一条。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这一段的古道留存较好,由于是坡道,为了防止石块滑动,都是立石竖栽。
京西古道曾经是一条有六米多宽的官山大道,全部是用石块儿铺砌而成。因为山路陡峭每隔一米就会栽立石一排,以防石块儿松动下滑,这也是古道经久坚固的诀窍所在。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石块磨得光滑锃亮。
漫步古道,不由得会联想起远古的烽烟、商旅的交往、香客的虔诚、筑城戍边的将士,以及古道上的熙攘。尤其在冬天,西风猎猎,更增添了萧瑟的远古幽思。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古道上的蹄窝不时出现。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路边的老房废墟,也许曾是商旅客栈,更增添了凄楚的怀古忧伤。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古道曲折攀援而上。
古道悠悠,昔日商旅延绵不断的盛况,会不断浮现在眼前。驼马迤逦,吆喝声与铃铛声不绝于耳,叮叮咚咚的铃声在山间回响钉上铁掌的蹄子,在粗粝的石板上千磨万击,使它变得光滑如油、蹄窝遍布,难怪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会成为千古绝唱。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古道远眺。
著名元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文如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据说这首诗就描写的是京西古道,因为盛传,马致远故居就在不远处的西落坡村。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快到牛角岭关城了,这里修了很多游览项目,怪不得要收钱。
据百度载: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你看马致远是否是北京人都有疑义,更何况说这里是他的故居呢。所以各位心知肚明就行了。诗中的“古道”是否就是京西古道,也没有定论,不过倒是可以烘托当年古道的凄凉和萧条。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这里搞的古道题字,都是花钱的事,其实这么搞反而坏了古道的风韵,画蛇添足,得不偿失。当地领导以为搞些人造景点就能把旅游搞上去。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牛角岭关城前搞的的雕塑。
北京西山,自从春秋战国时期成为燕国的西部边界起,就开始在交通要道上设置关口。大道为关,小道为口,仅元、明、清三朝在西山就设关口22个,这些关口平时为内外通衢,收税纳捐,战时则是军事要塞。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关城前的蹄窝多起来,冬季蹄窝里的冰雪依然未化。
京西古道运煤的运输工具就是毛驴和骡子,驮煤的筐子叫拢驮,是一对用荆条编的椭圆鼓底的筐,两根木棍用火煨成矩形的"矩棒",由筐帮穿过,再搭到牲口背上的驮架上。一般,毛驴最多驮300斤,骡子也就驮500斤左右。古道之上,驮队日夜不断,铁蹄日踏夜踩,历经几百年,才在石路上留下了蹄窝。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在关城前面建有一碑亭,立有《永远免夫交界碑》一通,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立。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碑文说明:
《永远免夫交界碑》,于请乾隆二十四年立,是乾隆“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政策的产物,碑文曰:“如我宛邑西山一带,村墟寥落,旗人一半联居,石厚田薄,里人走窑度日。一应夫差,家中每叹糊口之艰;距京遥远,往返不堪征途之苦,是以雍正八年(1730)间,司主阮工(疑为公)具详上宪,祈免夫差,幸赖县主王公心存抚字志笃,鞠谋恩准王平、齐家、石港三司夫役尽行豁免。于是黎民佩德,百姓衔恩,一则立碑于宛平署前,二则勒石王平通衢。……”(落款:峕,大清乾隆四十貳年歲次丁酉八月榖旦立
“石(此)碑”是古代官署爱民的记载,税务文化的佐证,这块碑原来倒卧在荒草之中,北京市税务局、门头沟税务局委托水峪嘴村建亭保护,此碑于牛角岭古道旁,以彰先世之德政,壮山川之秀美。
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牛角岭关城到了。
《永远免夫交界碑》文大意是:西山一带村庄稀零,石厚田薄,乡人挖煤窑度日,还要到京城里服差役,往返不堪征途之苦,家中每叹糊口之艰。雍正八年(1730)间,当地司主阮工(疑为公)详细报告上级,祈求免夫差役,幸好县主王公体恤民情,恩准尽行豁免王平、齐家、石港三司的夫役。百姓感恩,于是在宛平署前立一碑,另外在王平通衢道旁立一碑,记载此事,以彰永远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注意关城的地面,犹如熔岩流过一样,这就是蹄子踩踏造成的。
上文所说的“司”即为“巡检司”,在元、明、清时为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类似公安派出所)。元时,通常为管辖人烟稀少地方的非常设组织,明清以后佐以行政权。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历史的承载。
据载,旁边还有另一块碑,是清同治十一年所立《重修西山大路碑记》,碑额“修桥补路”,但是没看见。据载,碑文曰:“盖闻造桥梁以济人渡,修道路以便人行,务民之义,此善举第一也。况西山一带仰赖乌金以资生理,而京师吹爨之用,尤不可缺。道路忽尔梗塞,各行生计攸关。兹因上年(同治十年)天雨连绵,夏秋之际涧水涨发,将稠儿岭西水峪嘴村泊岸大道冲断二十余丈,郝家楼重修上道六十余丈,牛角岭西桥儿(耳)涧大桥冲断,再石古岩西小岩子道冲断,以至吕家坡口子西大岭各处要路冲塌,沿路拦墙倒坏,客商叹息,难以往来,煤驮阻滞,不能运京,工程浩大,不敢擅举。
由此,首事人等会同众村公议,修补费资万数余吊,幸恃垫办,诸公闻风而动,尚不足两月阙工告成。……”落款“峕,大清同治十一年(1873)岁次壬申仲秋谷旦   修道会众村公立”。
碑文中记载了同治十年(1872),暴雨成灾,冲毁道路,民间举善修复道路的情况。文中提到了水峪嘴村和桥儿(耳)涧,都在今天的行程中。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注意关城原来的墙基,是建在岩石上的,现在通道已经往下深了1米多。这是因为地面由骡马踩踏时间长了,高低不平,行走困难。为了好走就把路基往下凿平一次,次数多了关城通道就越凿越深,显得关城高大雄伟,形成今天的样子。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关城两边的墙基很明显高出通道很多,而关城也越显高大。
牛角岭,又名牛脚岭,位于妙峰山镇水峪嘴村境内,明清时期为捕衙南乡与王平口巡检司分界处,是西山大路自东向西的第一关隘。《宛署杂记》(明万历二十一年成书)载:"牛角岭,在县西北七十里桥洞村。"清代《畿辅通志》载:"牛角岭,西北八十里。"这些记载都说明牛角岭是一个著名的重要的关口。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过了关城有县级文物保护的石碑,2006年立。
此关城既是防御关口,也是重要的收费关隘,俗有"京西古道第一关"之称,现城券仍存。城门洞高6.2米,宽4.3米,进深9.3米。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过了关城往下不远有座老爷庙。
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老爷庙山门。
百度载:老爷庙是旧时对关羽庙的俗称。民间常称关羽为关老爷,故名。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山门内看内院大殿。
旧时,在关城和商道附近常建有关帝庙(也称老爷庙),关羽被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还被誉为“义绝”,义薄云天,最重情义的人。还被誉为“武财神”,不但忠义感人,而且还能招财进宝。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山门里的神仙手里拿着金刚杵,像是屋脊上面的神兽“行什”,颇像传说中的雷公,是传说中雷震子的化身,大概是防雷的象征。
在民众敬奉的所有财神中,武财神关公可谓是影响力最大,信奉地域最广的财神了。关帝庙遍布全球各地,世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帝庙,在全球的华化群族中,都信奉关公财神。
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这边的神仙像是雷公,手里拿着鼓槌,后面画着龙王,这两个神仙都像是管风雨天气的。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正殿为“忠义殿”,殿前有宽阔的月台,新做的汉白玉栏杆洁白如雪。
民间传说,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是"接财神"的日子,由于是在春节附近,所以也增加了节日的热闹。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供奉的关公和周仓、关平。
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信奉关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醴,鸣放爆竹,烧金纸膜拜,还要给关老爷唱大戏,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运亨通,所以一般关帝庙前多建有戏台。这种风俗盛行于明清民国,迄今犹流传民间。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一侧是灵感宫。
灵感宫一般供奉着道教五位元君,天仙鸿德圣母碧霞元君、眼光惠照圣母明目元君、送生锡庆圣母保产元君、㿀疹立毓圣母慈幼元君、送子育德圣母广嗣元君,都是女性,以治病送子为主的神仙。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一侧是忠烈祠,一般是祭奠在战争中捐躯的将士们的场所。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在老爷庙远眺,前面有新建的观景亭。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小庙旁边的栓马桩,上面有一块碑,没上去细看,不知是否是那块重修西山大路碑记》,看上去挺新的,也可能是重建老爷庙的功德碑。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从牛角岭关城上俯瞰老爷庙。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在关城西面,为了公路村村,把山脊劈了一个豁口,上面加了一座玻璃桥,这也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玻璃桥对面的观景亭。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桥下是深深的公路,走在桥上确实有些腿软。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估计有个10多米高。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离开牛角岭关城就是通往韭园村的下山路。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路过桥耳涧村,路边有个关帝庙,没开门。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关帝庙说明:关帝庙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前,坐东面西,庙内有正殿(东殿)三间,北配殿三间,正殿供奉关公神像,殿内壁画内容为三国故事。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小庙没开门,从门缝里拍了一张,庭院里有一颗古银杏树,有个几百年了,估计是建庙时栽的。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小庙山门前面有一块影壁,小庙还很完整,墙上挂着县级文保牌子,写着:桥耳涧村关帝庙。京西古道——水峪嘴到韭园(牛角岭关城)
过了桥耳涧村就来到了一个路口,有一个京西古道的纪念碑,这里是桥耳涧村、韭园村和落坡村的交叉点。
过了这个纪念碑往北就是韭园村了,往西是落坡村,那里有马致远故居等景点,往北过了韭园村,直着下去就能到石古岩公交站,坐公交可以到苹果园。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双营古城游记
后一篇:永宁古城游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