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营古城游记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图片杂谈 |
分类: 北京旅游 |
双营古城是延庆县唯一现存的原生貌古城,位于县城东北5公里处,夯土城墙比较完好, 1993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著名影片《地道战》、《桥隆飙》、《三进山城》等在该村拍过外景。
网上的记载令我心动,于2017年6月27日,顶着高温从德胜门坐919快到石河营,换乘去延庆八中的车,下车后是广积屯村路口,顺着路口往北小马路走3、4里,到头就能看到双营的土城墙。在通往古城的小马路两边,整齐的蔬菜大棚颇有规模。
延庆有着悠久的历史,燕昭王二十九年(前283年)设上谷郡,延庆等地属之。秦汉时曾设居庸县。唐乾宁元年设儒州治。辽代设陪都南京。元代仁宗皇帝因生于(1316)延庆香水园,升县为龙庆州。路边的蔬菜大棚里的菜苗绿油油的。
明初,蒙古族退居漠北,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为了割断北元残余势力的侵扰,采取坚壁清野的政策,废弃龙庆州,将延庆地区人口迁关内顺天府玉田、三河、固安、昌平等州县。之后几十年间,此地日渐荒芜,荆棘遍地,虎狼成群。这里还路过了延庆监狱。
双营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后魏,双营当时叫下城。现在的双营村建于明初,永乐十二年(1414)三月,朱棣第二次亲征漠北时途径延庆,见这里人烟稀少,深有感触地说:“二州民内徙,至今尚皆荆棘耶!”又看到延庆地区位于新选址的皇陵之后,地理位置重要、土地肥沃,因此命人重建龙庆州,改名隆庆州,并设永宁县。在这条公路的尽头看到土城墙了。
朱棣启用被贬谪原礼部尚书赵羾,督建隆庆州及永宁县。赵羾谪发犯罪官吏和山西等处移民充实,安置民屯,时称民户;前隆镇卫已易名隆庆卫,所属各所屯堡驻有军户。及至后来再移民,隶属亦分:州直隶于京师,卫归镇辖,一些城堡既有军户又有民户,实行“军民共建”。州规划设置方圆二十里,分为前后,双营村是后十里之一。夯土城墙依旧挺立,居然没有受到各种运动的破坏,真不容易。
赵羾曾作诗形容当年延庆的荒凉景象:“柴门未暝家家掩,恐有前山猛虎过”,当时延庆还有老虎。《延庆州志》上记载了一段真实故事:“双营屯贾义妻王氏,东园屯王真女也,宣德间于归居。岁余,贾樵(贾义砍柴)古城山中,遇虎。王氏闻之,踉跄往救。义已死,氏奋身号叫夺夫尸(与虎夺尸),负之而归。虎随至,绕其屋,咆哮久之去……”1567年明穆宗朱载垕继位,年号特选“隆庆”,于是此地名只得避讳,改称“延庆”。这是西城墙下的小河出水口,古城曾有小河穿过。
双营村名的由来有三种传说:一说是城内曾驻两营兵马;二说是先为两个营堡,后合筑一城;三说是居民为山西双营村移民至此而得名。但真实的来历现已无从考查。不过明嘉靖《隆庆志·屯堡》载,确分有东双营屯堡和西双营屯堡,至清光绪时则只有双营,不再分东西。无论分与合,都说明这里的地理位置特殊。遥看西城门,这是修整过的,城门两侧的夯土墩台是新修过的。
双营村的人口最初主要为迁徙山西洪洞县居民,清光绪《延庆州志》载“至则分拨土田,创造屋舍,定立市廛,开导艺植”。至清光绪年间,已发展到“户六十三,口三百四十八”。保存完好的西城门,新修的墩台方方正正,如今能看到保存这样好的夯土城在北京地区估计是唯一的。
古城不是正方,而呈箕形,东墙长249.7米,西墙长217.45米。南北城墙长度相同,都是328.5米,周长为1124.15米。土城现有东西二门,上砖下石甃砌,土城墙和东西两门保存尚好。城内有两条主要街道,南街和北街,现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近百间,古庙三座。这里有个长城文保碑:长城(双营城),把这里列到长城的保护范围,我觉得有点远。
据清光绪年间《延庆州志》载:“双营,明嘉靖年间,敌自白草洼出,居民罹害极惨,操守戚士登用砖石筑之。城高二丈四尺,周长二里七十五步,东西二门,皆砌砖石,正是下城。”城门口有介绍古城的石刻:《明双营古城》“双营是延庆县唯一现存较完整的明代土城,位于县城东北方3.8公里,面积2.8万平方米,分东西两门,城内有古庙,古民居百余间。其历史可追溯到北魏,《水经注》有载。明代设村,为隆庆州后七里之一,原名西双营堡,有土砖,清代改现名。明嘉靖《隆庆州志》(应为《隆庆志》)载,嘉靖年间,操守戚士登用砖筑之。”
城门洞为上砖下石甃砌,十分坚固。
嘉靖年间,北方鞑靼人兴起,俺答军八次侵入妫川,三次逼近京师,掠夺此地。据载嘉靖二十七年(1548)、二十八年(1549)两年,俺答军从赤城经白草洼进入(由北面太安山上的一条山间小路),大举入寇妫川,隆庆、怀来、永宁,居民罹害极惨,尸横遍野。为加强防卫,由操守戚士登筑此城堡。因此,双营古城的建成时间应在嘉靖年间。西城门内景,城楼已不见了,十分可惜。
双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后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
·灅水·清夷水》载:“沧河又西,迳居庸县故城南,魏上谷郡治。昔刘虞攻公孙瓒不克,北保此城,为瓒所擒,有粟水入焉,水出县下城西,枕水,又屈迳其县南,南注沧河。”灅水即今桑干河。清夷水、沧河皆今妫河。居庸县故城即今延庆县城。
城中的老房住户,旁边的二层楼正在建,没人管理,这种老城一盖二层洋楼就完了,旅游还怎么搞。
有钱的盖小楼,没钱的任老屋朽塌。
城中连接东西两城门的主街。
西门附近修复的龙王庙,城里为什么建龙王庙呢,原来城中有河水穿过。
查阅光绪《延庆州志》:引明代《万历志》“妫河故道自州西北大海坨山前发源,……至州东北古城南数里分支,流经上花园双营堡西南入州南与正流合。”这条小河是妫河的分支,从古城到双营引出的一条灌溉渠。水从双营城东北角进入城里,穿过前街,又从西南角城墙流出,斜着穿过古城堡。
斜对面是观音庙。庙前的功德碑记载:原古城有九座庙,为了旅游和恢复历史原貌,由村民捐款先修复了龙王庙和观音庙,以及捐款人名单和数额。
据村里老人回忆,幼小时,渠水四季常流,冬天结冰,曾在冰面上玩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河水逐年减少,之后便渐干涸废弃,现无见踪影。西南角城墙外的出水口完好,由条石建成水口不大,不到1米见方,一看就是建城时留的口子,现还用来排除城内的雨水,当地人称“水阳沟”。老房后面的高楼触目惊心,以后还有谁来旅游和拍电影。
有些老墙小路还在,想看的抓紧。
当地的取暖特点,烟囱建在屋外。
村里还有一座庙,藏在民房区里面,当地的一位老大娘带我找到的,叫三官庙,只有一座大殿。屋脊上的鸱吻还能看出其不同的身份。
大殿内部,可以看出还有一个前廊。屋子不大,结构还不错。没人修复。
黄泥加麦秸抹墙的老房还有很多。
土墙皮的肌理还是很有韵味的。
村里的老旧水塔。
东城门内景。据载:双营东城门楼上原有座老爷庙,供奉着关帝、关平、周仓。
东城门外景,造型上宽下窄,有意思,两侧的夯土墩台没有修复,这里也有一个长城文保碑和一块介绍石碑。
东城墙破坏的比较严重,随意开门打洞。
为了出城方便还有开路的。
掏洞开小门的,各种形式,破坏土城。
古城东南角的夯土角墩。
据说在双营城西边270余米的地方,有一处烽火台遗址,烽火台现存约20余米见方,残高约8米,曾经外包城砖,四周有围墙,占地约150多平方米。当时不知道,没去看看。南城墙的马面。没有围城转着看,但是马面不多。
希望当地领导能管理一下古城,这是北京不多的、估计是唯一的、比较完整的原装夯土城,要珍惜。小城不大没有细看,住户基本都是老人,静悄悄,人不多。城外新房比较多。据说《地道战》中老钟叔敲钟的大榆树也被砍掉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