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耳朵

标签:
梵高自虐依赖心理两性心理自恋健康 |
分类: 《健康全说•性情篇》 |
在文森特梵高的代表作之一《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中,他用纱布缠着左耳,饱经风霜的锐利眼睛中流露出悲观的情绪。而我们都知道,这是一幅真实的自画像:梵高确实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并把耳朵洗净放在信封里,送给了妓女拉谢尔,请她“好好保存”。此后,他被送进精神病院治疗,并于7个月后自杀身亡。
关于梵高割下自己耳朵的缘由,众说纷纭。有人说来自于一场赌局,有人说是对妓女的爱慕,有人说是精神药物所致,也有人说与高更有关。真相究竟是如何我们不去追究,而更关心的是,为什么他会产生这样的自虐行为?
自虐的心理土壤
从心理学上说,自虐是一种异常的心理表现,而它的的形成有一些典型的心理条件:
1.依赖心理:强烈的依赖、缺乏独立意识是自虐的心理土壤。而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自虐的人在内心深处不愿意独立,这是一种心理上的依赖。以梵高为例,他是一个很典型的无法独立的人,长期依赖弟弟在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
2.对失去爱的恐惧:具有依赖心理的人总是强烈地需要他人的爱,也因此始终处于随时可能失去爱的恐惧之中。只要他们有一点点被冷落或疏远的感觉,就会立即产生强烈的悲伤和绝望情绪,并在此驱使下产生冲动行为。其目的是引起他人的关注。
梵高将耳朵寄给妓女,事实上便是一种索求爱的潜在表达。他渴望从她那里得到更多的关注,以及更多的爱。
3.潜在的攻击性:自虐者尽管在心理上处于弱势,但他们的行为具有潜在的攻击性。自虐者通常不能从积极的角度去寻找解决办法,而是通过自我破坏性的行为“威胁、逼迫”他人来关注和帮助自己,以达到继续依赖他人的目的。
在梵高割耳是与高更有关的说法中,梵高割下耳朵这一行为,事实上便可解读为是对高更的一种胁迫和暴力。而将耳朵寄给喜欢的妓女,则是威胁她,应与暧昧不清的高更保持距离。
艺术家多“自虐”?
和梵高一样,在我们的印象中,许多艺术家似乎都总是或多或少有自虐心理——昼伏夜出、生活没有规律、极嗜烟酒、不修饰外表。有心理专家说,文字、艺术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自虐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他们总是在自虐中寻找灵感,因为一个没有丰富的痛苦经历的人,很难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童年生活经历比较悲惨的人,总是容易在成年后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但也必须注意的是,童年时代过度缺爱、得不到关注,也会导致成年之后有自虐倾向,以此来换取注意和关爱。而另一部分人,则是在社会上经受了痛苦,心理上产生了极强的攻击倾向,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把怨气发向外部,就只能通过折磨自己来发泄。
也有说法认为,自虐其实是自恋的表现。那些经常沉浸在自我想象中自我欣赏的人,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交流的对象,他们只能与自己交流。而与自己的交流,首先要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而自虐,则能够使身心产生强烈的感觉,从而感觉到自我的存在。
小链接:拒绝以爱的名义自虐
一种行为,无论好坏,只要其结果使得行为者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这种行为就有可能再次出现,这就是行为理论中常说的强化。自虐行为表面上好像令行为者痛苦,但它会带来其他“好处”——比如得到爱人的陪伴、或是挽回伴侣的心。
女人的“一哭二闹三上吊”和男人的“自残”,事实上其目的都是相似的。而一旦他们发现这种行为奏效,那么这种消极行为就会被不断强化,并固定下来成为一种习惯。
因此,在自虐行为刚开始出现苗头的时候,就一定要坚决予以制止,不能因同情可怜而作出妥协;与此相对应的,应该关注和鼓励对方的积极行为。正确的做法是,对方自虐的时候作冷处理,等双方都冷静下来再商量解决办法。
这样,自虐行为就失去了“杀伤力”,两个人之间才能建立起健康、积极、理性的互动关系。避免以爱的名义自虐,既伤害自己,也伤害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