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解读睡懒觉
- 孩子早晨睡懒觉,不肯按时起床上学,是一件令父母们很头痛的事。
-
孩子的睡眠习惯是可以培养的,不过,父母要以身作则。按现在的作息时间,学龄儿童一般晚上9点半上床睡觉,第二天6点半至7点起床较适合。学龄前儿童还可以早些入睡。

从夜晚入手
l
制订合理的休息时间。如果孩子早晨赖床不起,一般也同时存在晚上不按时上床睡觉的问题。遇到这类问题,父母首先要确定孩子每天需要多长的睡眠时间,制订合理的休息时间,晚上到时间就督促孩子上床,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第二天按时起床,白天精神饱满。一般而言,2岁儿童平均每天需要12~14小时的睡眠,6岁时需要12~13小时,9岁时为10小时,12岁时需9小时左右。除去孩子白天睡眠的时间,剩下的就是晚上应该保证的睡眠时间。
l
睡前不要让孩子过于兴奋。因为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尚未成熟,很容易因兴奋难以入睡。
l
作为奖励,周末可以让孩子睡晚一点。如果孩子睡眠时间很长,白天仍无精打采,那就要到医院检查,看是否有其他生理性问题。
l
父母应起典范作用,以身作则。如果孩子上床睡觉了,父母却继续看电视、打麻将或聊天,孩子会觉得不公平,不能从心底配合你的安排。
早晨来几招
招数一:注意观察,选择恰当时间叫醒孩子。你若仔细观察过睡眠中的孩子,就会发现他们睡觉时睫毛会颤动,做梦时颤动更明显。因此,父母叫醒孩子之前,先观察一下孩子的眼睫毛,最好不要在孩子做梦时叫醒他,否则,孩子醒后的情绪会很糟糕,身体也会很不舒服,当然也就不会愉快地和父母合作了。
招数二:可给孩子买一个手动停止发声的闹钟,并把闹钟放在离床远一点的地方,这样孩子必须下床才能制止闹钟的叫声,他就不得不起来了。开始时,先教会孩子使用闹钟,并尝试在做作业、吃饭时使用,让孩子学会用闹钟来掌握自己的时间。这也利于孩子尽快掌握时间观念,控制自己的行为。
招数三:孩子有时虽然起了床,可却是迷迷糊糊,睡眼惺忪,动作迟缓。这样也会耽误时间。这时,可以通过活动使孩子清醒,如用凉水洗脸,做做早操等。为带动孩子的积极性,父母可以一起做早操。弯腰伸腿的动作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孩子提起精神,做操本身也能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招数四:也可给孩子放些悦耳的音乐,准备好可口的早餐,让孩子的情绪提升起来。
招数五:父母应耐心地引导说教,循序渐进,切勿大声责骂。对孩子能及时起床要给予鼓励和称赞,孩子就会慢慢地自觉按时起床了。
招数六:孩子7~8岁前起床让大人帮忙属于正常现象。但7~8岁后仍不能自己按时起床,就需要适当采取一些惩罚性措施。在处罚前,要给孩子制订行动目标,让孩子明白如达不到目标将会受到怎样的处罚。这种处罚应该是公平的、合乎逻辑的,不可过重,也不可说了不做。处罚可以是针对孩子行为的自然后果。例如,孩子因起床晚,上学赶不上班车,就让他自己想办法赶到学校去。他可能乘出租车去学校,那就要求他必须通过劳动挣回车费;他也可能因赶不上车而迟到,那就要受到老师的批评。很多父母为孩子着急,帮他做这做那,结果孩子一点都不着急,一旦父母照顾不到,他就手足无措或发脾气。因此,父母应当让孩子适当地吃些苦头,以免将来栽大跟头。
快速归纳:
- 制订作息时间表,睡前不要让孩子过于兴奋;父母要以身作则。
- 选择合适的时间叫醒孩子,可借助闹钟、放音乐、可口的早餐帮助起床;可用凉水洗脸或一起做早操振奋精神。
- 必要时还须配合适当的处罚,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后果付出代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