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摘自家庭医生系列丛书《家庭医生2009年精华本》
无可争辩,零食是孩子膳食世界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然而,零食到底能不能吃,该怎么吃,家长心里似乎没底。
妈妈们的烦恼
乐乐妈:我女儿今年8岁,特贪零嘴儿。什么可乐、薯片、雪糕、巧克力、酸奶、饼干、炸鸡翅、煎香肠、珍珠奶茶……,每一样都令她垂涎欲滴、爱不释手。这不,春节一过,她又胖了一大圈,才8岁的人,体重就快达45公斤了。照这样发展下去,我都要担心她将来嫁不出去了。
小健妈:我儿子4岁半了,尤其爱吃零食。你要给他一块巧克力,让他干什么都行,但若不给,他准撒泼哭闹,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只是不肯吃饭,人瘦得像个干猴似的,想让他乖乖配合吃完一碗饭,比登天还难,折腾一两个小时是常事。有时,我们担心人贩子一块巧克力就能把他拐走。
宏力妈:我家宏力正读高一,不知从几时起,他变得不爱喝水,只喝可乐。跟他说可乐喝多了伤牙,而且不知加了什么色素、防腐剂之类的,长期喝对身体不好。可他却说白开水没味,不好喝,还振振有词:“连自己喜欢的东西都捍卫不了,生活还有何意义?”又说:“汶川地震那‘可乐男孩’,大家不都觉得他可爱吗?”
群子妈:零食吃多了固然可能带来诸多弊端,但爱吃零食是孩子的天性,若要让他完全戒断零食,似乎又不太可能。如果有本《孩子零食指南》作指导就好了。
专家如是说
大家或许还不知道,群子妈的美好愿望现在变成了现实,一部有关儿童青少年吃零食的指南已经面世。
2007年9月,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正式发布首部《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下称《指南》),指出儿童应在不影响正餐的前提下,合理选择、适时适度、适量消费促进健康的零食,使身体良好发展。
指南精神解读
1.何谓零食。在《指南》中,零食被定义为:非正餐时间食用的各种少量的食物或者饮料(不包括水)。
深度解读:零食是儿童青少年饮食结构中的双刃剑,它有可能导致孩子体重增加、营养不良和肠胃损伤,但若合理摄取,却能成为三餐营养不足的有益补充,并给生活增添乐趣。
2.分三类人群指导。《指南》按“3~5岁儿童”“6~12岁儿童”“13~17岁儿童青少年”三类人群,分别给予具体的零食指导意见。
深度解读:《指南》建议,零食应选择新鲜、天然、易消化的奶类、果蔬类、坚果类食品,少吃油炸、过甜、过咸之物。与此同时,3~5岁儿童,睡觉前半小时应避免吃零食;6~12岁儿童,每天吃零食不宜超过3次,吃零食的时间不要距离正餐太近,同时避免在玩耍时吃零食;13~17岁儿童青少年,要学会选择和购买有益健康的零食,每天食用不能太频繁。
3.分三个级别推荐。《指南》将零食分为“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和“限制食用”三个级别进行推荐。
深度解读:①可经常食用:低脂、低盐、低糖类。如水煮蛋、无糖或低糖燕麦片、煮玉米、全麦面包、全麦饼干、豆浆、牛奶、瓜子、蒸或烤制的红薯、不加糖的鲜榨果汁、各类新鲜水果等。
②可适当食用(每周1~2次):中等量的脂肪、盐、糖类。如巧克力、牛肉片、火腿肠、酱鸭翅、肉脯、卤蛋、卤豆干、蛋糕、月饼、海苔片、葡萄干、奶酪、核桃仁、花生酱、盐焗腰果、地瓜干、咖啡、杏仁露、乳酸饮料等。
③限制食用(每周不超过1次):高糖、高盐、高脂肪类。如糖果、炸鸡块、膨化食品、巧克力派、奶油夹心饼干、方便面、奶油蛋糕、罐头、蜜枣脯、炼乳、炸薯片、可乐、雪糕等。
好书齐分享
家庭医生系列丛书《家庭医生2009年度精华本》购书网址推荐
卓越邮购网址:
http://www.amazon.cn/家庭医生/dp/B0037254GS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