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人煲汤有何讲究呢?(上)

标签:
健康 |
分类: 《肝问路在何方》 |
节选自《肝问:路在何方?》第三篇
乙肝的产生,从中医来说主要是湿、热、毒三种因素侵害人体,它的病变就围绕这三个字而演变。部分病人因迁延时间长,加上治疗不规律,使体质受到损害,可出现肝肾阴虚或肝郁脾虚现象。因此,在购汤料时,就要根据这些不同情况选择汤料煲汤。
有肝区隐痛,上腹部闷胀,食欲下降,口淡黏,大便稀溏,舌苔白厚或腻等表现者,可用野生灵芝 10克,白术10克,猪瘦肉50克,煲汤饮用,或者用生薏仁100克,淮山药20克,炒扁豆20克,鲜鸡脚100~150克,煲汤饮用。
若有肝区疼痛,口苦口干,腹胀,倦怠乏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厚等表现,可用鲜马齿苋头及根250克,鲜车前草120克,加适量黄糖,煲汤饮用;或者用鲜田基黄120克或干品30~60克,鲜鸡蛋一个,煮熟后去壳再煎20分钟,煲汤食用。
若见消瘦,神疲乏力,两肋疼痛,面色滞暗,食欲差,大便烂,腹胀,舌质有齿印者,此为肝郁脾虚的表现,宜疏肝解郁健脾。可用鸡骨草60克,红枣10枚去核,煲汤水饮用。或者用赤小豆150克,玫瑰花10克,活鲫鱼250克,将鲫鱼去肠杂,煮汤,饮用或食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