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取悦心灵
(2010-09-10 16:36:21)
标签:
90后李唐原创杂谈 |
分类: 杂文 |
13号就要去军训了,共训十四天。先向大家告个别!
1、灵感。写作最重要的就是灵感,没有灵感,就算你硬着头皮写下来了,但也味如嚼腊,于自己于读者都是一种折磨。袁宏道曾把作文章比做烹鱼。你需要先有鲜美的鱼肉,然后才做得好鱼。而那鱼肉就是指灵感,其他的佐料就是写作的技巧。不管你的佐料再好,没有鲜美的原料也是无法烹出好鱼的。
不过写作这事儿也得因人而异。作为一个文学道路上的初学者,我倒是经常强制性的给自己制定一些写作计划。这是因为我想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写作技巧,做好写好文章的准备。不至于在灵感来临的时候手足无措。
灵感真的很重要。“九叶派”诗人郑敏就曾写过一首名为《致诗神》的诗,以表达自己对灵感飘渺不定的感叹。我也有过类似的感受。常常在入睡前突然会有一些好句子蹦到脑子里,但因为懒惰并没有及时把它们“请”到纸上。结果第二天一早,那些句子有的倒还记得,但写出来却全然没有味道了。
有许多好作品都是灵感来到时的产物,它们成为往往经典而不可复制。比如顾城有名的《一代人》,就是他坐火车时突然闪现的灵感。
灵感到底有多重要呢?看看西方那些为了获取灵感而不惜吸毒、吃安眠药的诗人作家们就知道了。但这种做法是十分不可取的。美国著名的“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巴勒斯曾有四十年的吸毒史,但他坦言吸毒其实对于作家们的写作有害无益。毒品会最终使自己走向灭亡。比如二十七岁就去世的著名诗人特拉克尔,就是因为过量服用可卡因而死亡。
所以在没有灵感的时候,就让我们静静地等待灵感的到来吧。它总是出现在适当的时候。
2、定义。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是好作品呢?我们能不能给它做一个定义呢?这恐怕不是一个写作者自己可以说了算的,它需要读者和时间的双重考验。
但这个过程对于写作者来说实在是太漫长了,如果仅仅用读者的反映来定义好作品,那么像梵高、海子这样的例子,他们生前默默无闻,而成为经典时他们也已不在人世。这样未免太残酷了。
所以我认为,好作品不一定非要获得大量的作者,也不一定非要取得权威的承认。首先要先获得自己的认可。当你写出一篇文章时,其实心里一般是有一个基本判断的。写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如果你在写作过程中获得了心灵的愉悦,那么就算除你以外没有其他人喜欢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你自己是喜欢的啊。用唯心主义的说法,你就是整个世界,既然你自己都喜欢这个作品,那么也就等于全世界都喜欢你的作品了!
当然这种说法有些偏激也有些阿Q。你自己承认某部作品,其实就是说明你没有背叛自己的心,你的作品是真诚的。这是写出好作品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其次你还是需要不断反思自己、汲取别人的经验,完善这个作品。之后,就要让时间这个最后的法官来检验了。当这部作品问世了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后,你再读它时仍认为它是一个好作品,那么它就真真正正是一部好作品了。
我希望到那个时候,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曾写出过好的作品。那时就算是死也无憾了!
3、读者。但作品写出来就是为了让人看的,作者的反映你不可能丝毫不在乎。尽管诗人王小龙曾宣称诗歌与小说不同,小说你要照顾读者、出版商的反馈,而诗歌则不用。这可能是一种境界,但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显然有些困难。我写出一首诗心底里还是希望人们喜欢它的。还是渴望听到夸奖。
但事实一般恰恰相反。你写出你自己认为很好的作品,放到读者甚至是权威面前却遭到否定。这种情况不是普遍,而是相当普遍。就连和海子、骆一禾合称为“北大三剑客”的西川也对此情况表示过无奈。他费心写作的长诗《鹰的话语》被他认为是他写作的高峰,但读者却不买他的帐,至今几乎无人问津,而仍把目光放在他在八十年代写作的《在哈尔盖仰望星空》等诗作上。尽管那时的诗作早已经被西川自己否定掉了。
无独有偶。他的好友海子生前也比他好不了多少。他的诗歌拿到“朦胧诗”代表诗人多多那里,却被对方戏谑地称“你是不是想让我们都睡着?”郁闷的海子来到四川,却仍旧被那里的诗人批判。尽管后来那些诗作有些已被今天的我们奉为经典。
你看,写作就是这么荒谬,同时也是这么富有挑战性。这也是写作者的乐趣之一。作为文学新人,我还是信奉自己的观点:作品是首先取悦自己的,读者的评价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果连这个目的都没有达到,那么我很难想象我如何能坚持下去。
我很想坚持下去,我想坚持一辈子。所以亲爱的读者们,也希望你们不要吝啬自己的掌声,这是给在贫寒的文字中摸爬滚打的写作者的最大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