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观众,又让我失望
(2010-08-07 19:23:07)
标签:
地震影评北京素质杂谈 |
分类: 杂文 |
去看《唐山大地震》,内容我倒不想多说了,拍的还算细腻,基本满意。但令我失望的是,在片子播到片尾,影院的灯光刚刚亮起的时候,许多人就已经呼啦呼啦的开始离开了。而片子里,正播到一位老人——当年那场大地震的幸存者在穿越地震的纪念碑。所有遇难者的名字都刻在上面。说实话,那个场景我认为还是比较震撼的。但这仍挡不住北京观众着急回家的急切心情。
之后,片子里出现了向两次大地震的遇难者悼念的字幕——但还是没用,观众没有因此挺下脚步。只是片刻,偌大的影院只剩下了不到四分之一的观众没有撤离。
再然后,就是缓缓打出的字幕和伴随的片尾曲了。观众已经屈指可数。我想,这个场景应该不新鲜,几乎每个电影都会出现这种情况。但问题是,这可以视为理所应当吗?片后出现的字幕里的人名可能没有谁会认识,但一个好的电影,缺了谁都不成,我们看不到他们为了这部电影所耗费的心血,难道我们就不能稍微表示一下对他们的尊重、等看完字幕再走吗?更何况还有片尾曲可听。而片尾曲也往往是虚设的,无论作词者、作曲者、歌手如何卖力,也挽留不了退场的观众。那些人的心血,在观众那里,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我一直认为,北京作为首都且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观众的素质应该会高一些。但北京的观众又让我失望了,这体现的不仅仅是北京观众的素质,而是整个国民的素质问题。听说之前《功夫熊猫》就在片尾过去好久、观众已基本走光之后,又演了一段隐藏的剧情,使大部分观众都感到遗憾。它真像是一个给中国观众的小小惩罚。
我想说的是,谁的劳动成果都想得到别人的承认,或最起码得到尊重。但我们做到了吗?更何况这还是一个特殊的电影,虽然是商业片,但也反映出了我们对于逝者的尊重。是的,北京没有遭受过任何大的灾难,但这不是理由。我觉得,这样做是会让人感到寒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