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课内阅读(第1-6课附参考答案)
(2018-07-01 10:19:22)
标签:
健康教育情感文化杂谈 |
分类: 周末练习 |
1、海上日出
语段一
有时候太阳(
有时候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太阳升起来,人看不见它。它的光芒给黑云(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1.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词语。所填的词语都是
2.文中画“~
语段二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光亮、亮光、光彩、光芒)。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
1.选择括号内的正确词语,打“√”。
2.按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字。
3.用“___”画出拟人句,并说说这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深红的圆东西”指
(2)短文按
变化,表达了作者
2暴风雨
鸟儿唱着欢乐的歌,迎接着喷薄而出的朝阳。被暴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梦中苏醒。依偎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绮丽华美的春色啊,你是多么美好!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我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莹莹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1、这个段落围绕哪句话在写?用“
2、这段话中有两个“扑”,能不能换成“走”?为什么?
答:
3、画“
4
老师说:书读千遍,其义自见。
我们对老师的这句话似懂非懂。
以后,课文越学越多,背诵的课文也越来越多,老师让我们背的都是名篇。
渐渐地,我们体会到,多背一些名篇,储存在记忆里,在一次次的重温中,不断地加深着理解,就好像牛儿吃下草,经过多次反刍,慢慢地消化,慢慢地吸收。
1.
似懂非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请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这句话中把
3.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
4.请结合实际谈一谈背诵经典的好处。
答:
5钟楼读书
有一天,我看到一本书,它给我讲丹麦的老爷爷安徒生的故事;书里有照片和画……
一会儿,我好像看见安徒生老爷爷的马车,走过一座森林了。噢,他的马车这时穿过的是瑞典的一座森林么?他的脸上显着沉思的样子,他在想着,给拇指姑娘一个胡桃壳雕成的小摇篮,要用蓝色紫罗兰的花瓣做垫子,用玫瑰的花瓣做她的被子;随后,他轻声地唱起一支《金龟子啊,飞走吧》的歌……
一会儿,我看见安徒生老爷爷坐在马车上,脸上好像有一种宽慰的微笑,因为,他已经知道国王和臣仆们赶到城里去了,那花园里的玫瑰花已经坐上王位,鸡冠花们正分成两队,在两边站着……
1、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本书是关于
2、这三个自然段中,第
自然段内容是作者边看,脑中边想象出来的。这种写法是
3、读了这个片段,你会想到安徒生的哪两部作品?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答:
下一次幕间休息时,我①开始看:“外祖父把我推到在长凳上,打我的脸……”我的眼睛里早已含着眼泪。我勉强忍住了(
1. 给划线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2.这段中的“我”,①指
3. “我”读《童年》时放声大哭,这是阅读的乐趣吗?为什么?
答:
4. 课文结尾才点明这个“古怪”的邻座高尔基,但在这一段中已经有所暗示,请用“—”画出来,并写出这样写的好处。
答:
1.
语段一
有时候太阳(躲进
有时候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太阳升起来,人看不见它。它的光芒给黑云(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1.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词语。所填的词语都是
2.文中画“~
语段二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光亮、亮光√、光彩、光芒)。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
1.选择括号内的正确词语,打“√”。
2.按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字。
3.用“___”画出拟人句,并说说这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这个句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使劲儿”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深红的圆东西”指
(2)短文按
2暴风雨
鸟儿唱着欢乐的歌,迎接着喷薄而出的朝阳。被暴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梦中苏醒。依偎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绮丽华美的春色啊,你是多么美好!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我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莹莹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1、这个段落围绕哪句话在写?用“
2、这段话中有两个“扑”,能不能换成“走”?为什么?
答:
4 背课文
老师说:书读千遍,其义自见。
我们对老师的这句话似懂非懂。
以后,课文越学越多,背诵的课文也越来越多,老师让我们背的都是名篇。
渐渐地,我们体会到,多背一些名篇,储存在记忆里,在一次次的重温中,不断地加深着理解,就好像牛儿吃下草,经过多次反刍,慢慢地消化,慢慢地吸收。
1.
似懂非懂:我们对老师说的话,好像懂,又好像不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自然而然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2.请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这句话中把
3.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
4.请结合实际谈一谈背诵经典的好处。
答:背诵的经典篇目多了,在遇到某一种情境时,就能不自觉地脱口而出,学以致用。如,春天外出踏青看到一簇深浅不一的桃花热烈开放时,我们能自然吟诵出“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5钟楼读书
有一天,我看到一本书,它给我讲丹麦的老爷爷安徒生的故事;书里有照片和画……
一会儿,我好像看见安徒生老爷爷的马车,走过一座森林了。噢,他的马车这时穿过的是瑞典的一座森林么?他的脸上显着沉思的样子,他在想着,给拇指姑娘一个胡桃壳雕成的小摇篮,要用蓝色紫罗兰的花瓣做垫子,用玫瑰的花瓣做她的被子;随后,他轻声地唱起一支《金龟子啊,飞走吧》的歌……
一会儿,我看见安徒生老爷爷坐在马车上,脸上好像有一种宽慰的微笑,因为,他已经知道国王和臣仆们赶到城里去了,那花园里的玫瑰花已经坐上王位,鸡冠花们正分成两队,在两边站着……
1、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本书是关于
2、这三个自然段中,第
段内容是作者边看,脑中边想象出来的。这种写法是
1.
答:
6
下一次幕间休息时,我①开始看:“外祖父把我推到在长凳上,打我的脸……”我的眼睛里早已含着眼泪。我勉强忍住了(
1. 给划线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2.这段中的“我”,①指
3. “我”读《童年》时放声大哭,这是阅读的乐趣吗?为什么?
答:
4. 课文结尾才点明这个“古怪”的邻座高尔基,但在这一段中已经有所暗示,请用“—”画出来,并写出这样写的好处。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