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世界,需要培养这样一群人

标签:
杂谈 |
分类: 85后在成长 |
昨天跟Viky去逛街,期间我们谈到了她在最近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Viky是我刚认识不久的朋友,是名对外汉语老师。她去年被国家派到某国家做汉语教学志愿者,今年刚回国就被录用到北京一所著名的国际学校,里面都是驻华大使的孩子什么的。Viky在国际学校上班10天了,但是发生了困惑。她想到大学里教书,不想教小孩子,而博士学位是当大学老师的敲门砖,于是她想考博士,成为一名女博士。O My Lady GaGa,我在餐厅里惨痛的大叫。我仔细的问Viky究竟为什么不想教小孩子,她说小孩子缺乏互动,她在讲课,小孩子在讲话。但是大学里就不会讲话了么?倘若你遇到我这样上课迟到,课上睡觉,欺负同学,投诉老师的学生要怎么办?你是不是又想回到小学去呢?这不是问题的关键,也不是考博士的关键,这一切只是因为问你只看到了眼前两个说话的小孩子,而没有看到这是Education,是教育,是心智成长。
我在今年1月份上完古典老师的人生规划的课程,最近读了他一本关于心智模式的书,这本书还没写完,但是古老师提前自己印刷了已经写好的一些东西给我。古老师是一个集人生规划与心理学专家于一体的纠结的人,就像雕牌洗衣粉那样二合一那样。因此跟他这样智慧的人混,能有一种提了个壶灌我的顶的感觉。通过他的课程,我慢慢的悟出了一些在教育方面的小感受和小心得。Viky,我你有没有想过小孩子为什么讲话?我有看过你备课内容有朱自清,有鲁迅,拜托这两个人的文字给中国孩子也讲不明白,给外国孩子能接收么?为什么不给孩子们放映动画版的《小王子》,然后讲述文学的含义?为什么不去研究孩子们讲话的原因,而是要逃到大学里面去?如果小孩子注定不会和大人发生互动和沟通,哪里会有那么多儿童教育专家以及幼教学校?这里的问题在于你是怎么来看待教育这个事情的。
教育是什么?在我看来,教育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使之成为有文化的人,我想这只能让其成为有文字的人。教育是一个很连锁的事情,是一个老师,通过研究一个孩子的心智,从而制定出符合一个孩子内心成长的系统,这个系统将会推动这个孩子的心智成长,使之成为一个内心健康,幸福快乐的人。而一切的知识性输入,是基于一个孩子心智成长基础之上的二次播种,只有在这样的土壤上发芽,才能长成得茁壮而灿烂。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忘记了很多老师的名字,虽然我记得他们的长相。但是那些能让我记得愈加清晰而内心感动的老师,恰好是那些推动了我内心成长的老师,他们给予我的知识我找个家教也能教会,但是那些留在内心深处的感动和成长,让人永生难忘。我记得我幼儿园有个叫闫根花的老师,在幼儿园体检中发现我血色素过低,于是每顿饭给我从好大的桶里给我捞鸡蛋,一边捞一边说:“这孩子怎么会贫血呢?她吃的挺好的啊。那只能再吃点,再多吃点。”说完低着头把鸡蛋汤里的鸡蛋都放在我的小饭盒里,这个镜头让我深深铭记了下来。她没教过我英文单词,也没教过我作文,但是她的相貌就是这样深深的留在我心里,在我内心的一个地方停留下来,住了很久很久。很多年以后我长大了,见过很多麻木不仁的孩子,遇见很多惟我独尊的小孩,但是我却我很自然的学会分享,学会把好的东西给别人留一份,学会注意别人是否有困难,学会特别的关照一些特殊的孩子。尽管有很多人会说我很傻,这些行为没必要,但是这些却是一个幼儿园老师沉淀在孩子内心深处的东西,永远不会改变。而这些东西能推动一个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我想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有没有想过小孩子为什么上课讲话?为什么总是迟到?为什么不写作业?这些孩子的内心深处有过什么样的刺激让其有这样的习惯性行为?这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过让起有这样的反应?为什么我们总是一位的纠正孩子的表面行为,而从不研究孩子的内心原因?比如我从小就爱迟到,即使我起早了我一样迟到,我的迟到在愈演愈烈的发展着,可是每个老师都会讲我不要迟到,轻则罚站,重则请家长,可是我依然迟到,迟到了20年。其实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工作忙,我在幼儿园总是最后一个被接走,那种小孩子眼巴巴的看着别的小孩都走了,自己只能一个人玩的感觉会深深的留在心底。于是我本能的害怕提前到或者最后走,害怕一个人对着一个空房子和所有玩具、桌椅板凳。于是当我能自己控制时间的时候,我发现我重复性的迟到,最好的情况是卡点到,再最后我大摇大摆的闯进老师讲了一半的课堂,这样我会觉得有一堆人都在,不是我一个人。我上高中的某一天迟到了,路上发短信给班主任,说我会迟到了,又给老师扣工资了。老师回复了一句话:“路上慢点,看点车,不着急,没事。”我内心涌现巨大的感动,在马路上就哭了,然后又哭回家了,干脆一下午没上课,因为我不想老师因为我又扣钱挨骂。这个老师当时教政治的,一些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无关紧要的东西,但是他住在了我心里,因为他从一个孩子的内心给予了我一种感动,我第一次明白我的迟到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不好。(虽然我日后还没改过来,大概是因为他就教了我半学期)
因此,当我们遇到孩子上课讲话的时候,我们是该逃避还是研究?Viky说会一直把对外汉语做下去,希望能到海外去教。但是Viky,地点不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首要问题是教育本身。如果是我,我会从现在的小孩子抓起,研究每一种背景的孩子的特点以及心智成长模式,虽然我不会挨个拿个放大镜去观察他们,但是我要总结他们的特点,比如跟随父母到中国做生意的外国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他们是否视野要宽广于其他孩子,但是长期的不稳定性让他们害怕人少的环境?因此,当天黑的早的时候,是否要这些孩子先回到宿舍,而不是留在冰冷的教室里上自习?大使的孩子是否像大使馆的环境那样容易遵守规则?那我是否可以让这样的孩子单人纪律委员?孩子讲话的原因是什么?是昨天做恶梦了一定要迫不及待的讲出来才会放心么?还是我的课程他们不喜欢没兴趣?那么他们喜欢什么呢?除此以外,孩子在汉语学习上的难点和重点是什么?更加容易接受什么样的内容和方法?我想这些问题需要至少三年去潜心研究。之后我可以选择当儿童对外汉语专家,或者选择教其他年龄段,同理对待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极其特点。这一圈下来需要十年,十年之后我可以通行全世界,教任何背景、任何年龄的学生。我的对外汉语帝国才能开始建立起来,你说过的什么为全世界编新的汉语教材,为全世界讲创新性对外汉语课程才能有点眉目。当我们为一件事情追求的时候,要注意关注事情本身,而不是那些外在的条件和影响.
当然我这样是很麻烦的,也没几个人能做的到,也没有人会相信有人能做的到。但是,每一项事业的真正发展,恰恰是由那些潜心做了很多别人不屑做也不相信可以去做的人在往前推动的。每一天,我们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又有多少是在用我们的知识去创造未来,而不是重复别人,重复过去呢?
“未来的世界,需要培养这样一群人,他们学习他们从来未学过的知识,操作那些他们没有操纵过的工具,解决那些他们从来没有遇见过的问题。”这是古老师告诉我的一句话,我认同的差点哭出来。
That is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