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氏孤儿案,成败皆因一个“义”

(2013-04-02 06:04:30)
标签:

晋国

赵朔

屠岸贾

程婴

公孙杵臼

分类: 草根史话

http://s15/mw690/5b178047gd9435d269099&690   

        一段灭门惨案,书写千古忠义。
        历史上的赵氏孤儿案,由于跌宕起伏的故事,涉及宫廷、权利、阴谋、生命、仁义、道德……惊心动魄,成为天下第一奇案而广为流传。随着《赵氏孤儿案》的热播,此案又重新纳入人们的视线,让我们走进历史来一探究竟。

       翻阅了一些资料,知道《左传》、《史记》分别记述了赵氏孤儿的冤情。

       赵氏孤儿故事是真实存在的。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赵盾死后,他的儿子赵朔继承爵位,作为晋国的将军率部救援郑国,与楚庄王大战,大获全胜。因这场战争成为驸马,娶了晋国国君晋成公的姐姐庄姬为夫人。后来遭奸臣陷害,惨遭灭门,遗腹子赵武在义士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的护佑下幸免于难。长大成人后受到大将军韩厥的扶持,恢复赵氏宗位,一举雪恨。

     《左传》是一本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以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为主。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在《左传》的基础上,尊重历史的同时,用文学的手法,赋予了故事一个“义”字,使赵氏孤儿的存在和复仇更具合理性,也符合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弱肉强食的大环境。现在流传的故事均是以《史记》为主,讴歌正义的力量,人性的温暖,更投合大众心理。

      《史记》里的赵氏孤儿案围绕忠臣赵朔与奸臣屠岸贾之间展开。两人都是晋国大夫,晋国国君的左右臂。两人熟读兵书,赵朔用于战场,而屠岸贾用于政治,揣摩人的心理。

        赵朔捕获了一重要人质,掌握了屠岸贾图谋作乱的野心,赵朔准备带人质面见国君,挖除屠岸贾这颗隐患。

        屠岸贾虽然是个小人,但有超常的智慧,为人沉着冷静。在与赵朔的针锋相对中,抓住他宅心仁厚的特点,扣押了赵朔的挚友程婴,胁迫赵交换人质,重情重义的赵朔妥协了。这一切都在屠岸贾的掌控之中,屠岸贾得以免除危难。

       按说,屠岸贾通过这件事应该感激赵朔的宽宏大量,从此化干戈为玉帛。非也,屠岸贾一直视赵为心腹大患,前程路上的绊脚石,他变本加厉,设计圈套让赵朔钻,步步为赢。

        伴君如伴虎……

        赵朔功勋卓著,在晋国的声望超过国君,也犯了大忌。赵朔虽然贵为驸马,由于祖上刺杀过晋国公,也就是国君的祖宗,所以无法消除小舅子晋国国君对赵氏家族的恐惧。不论赵朔怎样的小心谨慎,依然如履薄冰。

        赵朔重义的美德,牵制他善良的心,让他举棋不定,最后往往倾斜于“义”,被小人利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国君的授意下,受到屠岸贾的满门抄斩,酿成千古奇冤的赵氏孤儿案,让人唏嘘不已。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这就是正人君子,多愁善感,宅心仁厚,生命之上有个“义”字。如公孙杵臼所言:“大人处处讲义,屠岸贾处处讲诈,大人焉能不败。”

       赵氏孤儿被程婴和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所救,让屠岸贾恐慌,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他怂恿国君追杀赵氏孤儿赵武。为迫其现身,他用全城的婴儿做赌注,不交出赵氏孤儿,将半岁以内的婴儿杀尽。

        为保全赵武,救全城的婴儿,程婴、公孙杵臼作出了痛苦而艰难的抉择:公孙杵臼抱着程婴的儿子假冒赵武赴死,程婴用自己的儿子换回赵武及全城婴儿的安全,忍辱负重,最后把赵氏孤儿培养成人,一举复仇。

        程婴、公孙杵臼两个男人以德报德,舍己救人,宁死不弃义字。顶天立地的汉子,惊天地泣鬼神。 

        一个“义”字,让赵氏家族惨遭灭门之祸。

        同样是一个“义”字,让赵氏唯一的遗孤得以存活下来。

        赵朔、程婴、公孙杵臼、大将军韩厥,用一个“义”字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歌。

        历史就是这样,在礼仪与廉耻,高贵与卑鄙,正义与邪恶两股力量的挟持中蹒跚前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孤独的雪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