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波兰两个月了,还没有正式介绍给大家我所在的城市。相信大部分人对波兰的认识跟我差不多:华沙是首都、二战中波兰是受害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波兰有个叫做肖邦的钢琴家,有个叫做居里夫人的科学家。没了。我对波兰的了解仅限于此,毕竟跟发达的西欧国家比,波兰相对落后,也不是很有名气啦。
不过,在这里呆久了,我渐渐的喜欢上了这座城市——Wroclaw,中文名叫做“弗洛兹瓦夫”。波兰语属于斯拉夫语系,跟俄语、德语有点像,名称里面很多“
某某斯基”、“什么什么卡”之类的。第一次听见波兰语是在《向左走、向右走》的电影里,女主角专注的读一首波兰诗,听起来还挺优美的,反正比德语好听。虽然不能用巴黎的标准来衡量这里,Wroclaw还是有它的独到之处的。
作为西里西亚的首府,弗罗茨瓦夫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是波兰的历史名城之一,人口65万,加上学生12万,是波兰第四大城市,同时也是仅次于华沙的第二大金融中心,在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说到交通,这里是欧洲的地理中心,因此是重要的交通枢纽(真是有缘份啊,从小在亚洲地理
中心长大的我,又碰巧来到了欧洲地理中心)。弗罗茨瓦夫是欧洲的铁路枢纽之一,火车站不仅开通前往波兰各地的国内列车,也有不少班次是前往柏林、德累斯顿、汉堡、基辅、布达佩斯和布拉格的国际列车。
下面这段比较沉重:
在1871年,这里被德国攻占,更名“布雷斯劳”,直到二战前,一直是德国重要的工商业与文化名城之一,城市规模居全德国第六位(人口达60多万,与2000年几乎相等)。一战结束后,德国民众受到了打压德国的《凡尔赛条约》的刺激,开始报复性的烧波兰人的房子,杀害波兰人民和犹太人,直到二战期间,德国人在弗洛兹瓦夫进行的所谓“种族清洗”之后,这座城市的波兰人几乎消失殆尽,变成了纯粹的德国城市,人口骤降到20万,二战结束后,这里又成为了德国失去的最大的城市,经历苏联红军3个月的围攻,德军终于投降,城市也遭到了
65%-80%的损毁。
战争结束了,悲剧却还在上演。首先苏联红军开始报复性的攻击当地幸存的德国平民,为了将这里的德国人驱赶回战后的德国领土,苏军甚至对德国妇女集体强奸,以制造恐怖的气氛……
包括后来在“卡廷森林”中隐瞒了50年的惊天谎言,都证明苏联红军在战争中有着不光彩的一面。
战争,永远是一部血泪史。
直到1948年,这座城市才恢复了Wroclaw的名称。由于这段曲折的历史,如今的弗洛兹瓦夫变成了具有普鲁士、奥地利和波西米亚建筑风格混合的城市,在波兰独具特色;德意志、波兰、捷克和犹太民族也在这里留下了多元化的色彩。班里的波兰同学大多会说德语、俄语,只是有的波兰人不喜欢讲德语,不知道是否跟中国人不学日语的原因一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