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节:旧杂譬喻经(24)

标签:
宗教沙门今译目连阿那中国教育 |
分类: 显密宝典 |
第28节:旧杂譬喻经(24)
[注释]
①嫡人:嫁人。
[今译]
从前有一女子,将要嫁人。许多女子在酒楼为她送别,一起吃喝娱乐。一个橘子落在地上,女友们都看见了。
有人说:“谁敢下楼把橘子取来,大家一起给她做好吃的。”
将要嫁人的女子下楼,看见一个孩子已捡起了橘子要走。她就对孩子说:“把橘子给我。”孩子说:“你出嫁前,先到我这里来。答应我,我就还你橘子;不然,我就不给。”出嫁女说:“行。”孩子便把橘子给她,女子拿着橘子回到楼上。大家一起给她做好饮食,并送女子到丈夫家。
出嫁女对丈夫说:“我有重大愿誓,答应先见一个孩子,回来再做你的妻子。”丈夫让她去。出城遇到贼,女子向贼哀求:“我有重大愿誓,我必须去兑现。”贼放她,让她去。再往前,遇到吃人鬼。女子叩头乞求放她让她去兑现誓言,鬼放了她让她去。到孩子家,请她前来就坐。孩子没有冒犯她,给她摆上食物,并送她一饼黄金。
法师说:“看来,丈夫、贼、鬼、童子四人都是善良的。虽说如此,他们的善意各有不同。有人说丈夫更善良,因为他本是急于娶妻的;有人说贼更善良,因为他本急于获取财物的;有人说鬼最善良,因为它本急于得到饮食的;有人说孩子最善良,因为他本是个谦谦君子。”
[点评]
说妻子、丈夫善良,这很容易被接受,说孩子善良也不足为怪,说贼与鬼善良有些新鲜。其实也不新鲜,蒲松龄笔下就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善良狐狸精。至于贼,庄子早就说过“盗亦有道”。善,无所不在,人类中有,鬼蜮中有,三教九流中也有。推而广之,善良与否与社会角色关系不大,主要在于有没有一颗善心。
(三十)掷环无所亡喻
昔有妇人,常曰:“我无所亡。”其子取母指环,掷去水中。已,往问母金镮所在,母言:“我无所亡。”母后日请目连①、阿那律②、大迦叶③饭时,当得鱼。遣人于市,买鱼归治,于腹中得金环。母谓子:“我无所亡。”
子大欢喜,往至佛所,问:“我母何因有此不亡之福?”佛言:“昔有一仙人,居北阴寒。至冬天,人人悉度山南。时有老独母,贫穷不能行,独止为众盖藏器物。春,人悉来还。母以物一一悉付还其主,众人皆欢喜。
佛言:“时独母者是汝母。前世护众人物故,得是无所亡福耳。”
[注释]
①目连:梵名Maudgalya^yana,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佛弟子中,得大神通,故称神通第一。另据盂兰盆经载,佛陀弟子目连因母堕饿鬼道中不得食,佛令作盂兰盆,于七月十五日,具足百味五果于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而后其母始得吃食。目连告佛:“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此盂兰盆。”佛言:“大善!”至后世,犹因袭此一作法,遂为盂兰盆会。现今盂兰盆节仍是日本第一节日。
②阿那律:梵名Aniruddha,佛十大弟子之一,是佛从弟,获天眼通,故称天眼第一,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
③大迦叶:梵名Maha^ka^/syapa,摩诃迦叶波的简称。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被誉为“修行(头陀)第一”。又以“拈花微笑”之故事,至今传诵不绝。
[今译]
从前有一个妇人,经常说:“我没有丢失什么。”他儿子拿了母亲指环,扔到水中。事后去问母亲:“金环何在?”母亲说:“我没有丢失什么。”过了一天,母亲向目连、阿那律、大迦叶施饭,需要鱼。派人去市场买,买回鱼来收拾,在鱼肚子里得到金环。母对儿子说:“我没有丢失什么。”
儿子大喜过望,前去找佛,问:“我母亲因何有不丢东西的福分?”佛说:“从前有一个仙人,住在北山阴寒的地方。到冬天,人人都到山南去。当时有一位孤寡老妇人,贫穷不能离开,独自留下来为大家看护收藏器物。春天,人们都回来了。老妇人把东西一一还给原主,大家非常欢喜。佛说:“当时的孤寡老母就是你母亲。由于前世保护众人的财物,所以今世得到不丢东西的福分。”
第29节:旧杂譬喻经(25)
[点评]
这个故事说明佛法无边,总是有施必报,有感必应。故现在之所得,无论祸福,皆为报应。如行放生、布施、梵行等善业,即因种善因而招感善报;反之,行杀生、偷盗、邪淫等恶业,即因种恶因而招感恶报。
老妈妈为众人看家当然也属善业,得到“无所亡”福分,顺理成章。
(三十一)作小泥屋得宝舍喻
昔有四姓家子,为离越①作小居处,则足自容,复作经行②处。后寿尽,上生忉利天上,得宝舍,周匝四千里。所欲自乐,欢喜,持天华③散离越屋上。天言:“我作小泥屋耳,乃得好殿舍。念恩,故来散华④耳。”
[注释]
①离越:梵名Revata,离婆多,佛弟子之一,为舍利弗之弟。常坐禅入定,心无错乱,得坐禅第一名。
②经行:在一定的地方旋绕往来。其目的在于避免坐禅时发生昏沉或睡眠,又为养身疗病之法。
③天华:天花。
④散华:在法会仪式中在佛前散花的仪式。首先将榓花与纸制之莲瓣放在华笼中,一边咏诵伽陀,一边绕佛,一边散花。
[今译]
从前有个四姓家的人,为一个叫离越的比丘修建了一个很小的居室,足以容身,又为他修建了经行处。后来四姓家子寿尽,转生忉利天成为神,得到用珍宝装饰的屋舍,方圆达四千里。心满意足,欢乐无比,把天花撒在离越的居室上。这个天神说:“我修的只是小泥屋,现在竟然得到这么好的宫殿。感念恩德,所以来撒下天花啊。”
[点评]
人间行好事,天上得回报——这是印度人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中国也有这样的看法,但代表性的传统价值观与此有些区别。中国代表性传统价值观是通过立德、立言得到名检(名节),流芳千古。如果没有佛教的果报、儒家名检之类的超越现实的信仰,人生就真的如同空花泡影,索然寡味了。
(三十二)得道因缘喻
昔有三道人,共相问:“汝何因得道?”曰:“我于王国中,观蒲萄大盛好,至晡①时,人来折,搣②取悉败,狼藉在地。我见,觉无常,缘是得道也。”一人曰:“我于水边坐,见妇人摇手澡器,臂环更相叩,因缘合乃成声。我缘是得道也。”一人曰:“我于莲华水边坐,见华盛好。至晡,有数十乘车来,人、马于中浴,悉取华去。万物无常乃尔,我觉是得道也。”
[注释]
①晡(bū):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
②搣:原本作“灭”。“搣”,揪、拔。
[今译]
从前有三个道人,互相发问:“你如何得的道?”一个说:“我在王国的都城,看到葡萄长得茂盛,近黄昏时有人来折,揪毁葡萄,弄得枝叶狼藉满地。见到这种情形,觉悟到万事无常,因此得道。”另外一个说:“我坐在河边,看见妇人洗刷器皿,手环互相叩击,因缘相合发出声音。我因此得道。”第三个人说:“我坐在莲花池边,看见莲花茂盛、美丽。傍晚,过来几十辆车,人、马都在池子里洗浴,把花全都摘走。万物无常如此,我觉悟到其中道理而得道。”
[点评]
这是一篇因相得缘的故事。因情觉悟、因景觉悟、因人觉悟的事情很多,只要具有观察与分析能力,遇事勤思,就会有所收获。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哈雷看到牛顿亲自做的一架太阳系金属模型比物连类,由无神转向有神,坚信如此精美的天体结构,如果没有造它者,它是不会存在的。
常人与智者的差别往往不在智力,不在能力,而在对稍纵即逝的物象的注意、把握、分析与思考。
(三十三)折梵志①喻
昔有梵志,大高才学问。反驳论议,造立无端②,弹易正要③,引虚为实,牵物连喻④,莫当之者。诸国遂师之。后到舍卫国,白日然火行城中,人问曰:“何以故如是?”曰:“国冥无明,故然火也。”国王大耻之,而悬鼓城门下,募求明人有能折此人者。
时有一沙门,入国问之:“何以有此?”答曰:“王耻梵志所为,有明者捶鼓。”沙门举足踰之。王闻大欢喜,则请沙门、梵志上殿饭食。沙门语王:“善哉,是梵志!智慧明达,真是道人。非奴、非卒、非担死人种⑤。”梵志默然,无以答。伎乐同时作,便取梵志,着粪箕中,扫迹驱逐出国,相传告语也。
第30节:旧杂譬喻经(26)
[注释]
①梵志:梵语bra^hman!a,音译婆罗门、梵士。婆罗门志求住无垢清净得生梵天,故有此称。梵志又指一切外道出家人。在家的婆罗门亦为梵志。参阅本经第十篇注释⑥。
②造立无端:出言立论毫无根据。
③弹易正要:抨击、变易正理要旨。
④牵物连喻:借物为喻。
⑤担死人种:指首陀罗,梵语s/u^dra。印度四姓中地位最低之奴隶阶级。从事担死人、除粪、养鸡猪、捕猎、屠杀、沽酒、兵伍等卑贱职务。乃雅利安人所征服之土著,随着婆罗门文化之隆盛而备受压迫,亦无任何宗教特权,并受传统婆罗门教轻蔑为无来生之贱民,故称为一生族。参阅本经第十篇注释⑥。
[今译]
从前有个修行人,才能很高,学问很大。他反驳别人论议时,立论没有根据,常常抨击正理,以假作真,借物比喻,没有人辩得过他。于是各国纷纷拜他为师。后来到了舍卫国,白天点火,在城中行走,有人问:“为何这样做?”他说:“国家黑暗,没有光明,所以点火。”国王觉得受了奇耻大辱,就在城门悬起一面鼓,募求聪明人击败他。
当时有一个沙门,入城问道:“为什么设此鼓?”有人回答说:“国王认为那个修行人的所为是奇耻大辱,有高明者可以敲鼓应聘。”沙门过去击鼓。国王听见大喜,请沙门与那个修行人上殿吃饭。沙门对国王说:“好啊,这个修行人!聪明通达,真是得道之人。不是奴仆、不是士兵、不是担死鬼的下贱人。”修行人沉默不语,默然无法应答。这时歌舞齐作,就抓住修行的人,把他放到粪箕中,扫地出门,驱逐出境,并将此事情传告国人。
[点评]
这篇寓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付狂徒的策略与方法——名褒暗贬,欲擒故纵,通过给对方戴高帽而置之死地。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骄兵必败。
(三十四)沙门妆饰面目喻
昔有沙门,饭已减除①,妆饰面目,整顿衣被,窥视前后。阿难白佛言:“此比丘非法乃尔。”佛言:“适从女中来,余态未尽故耳。”比丘则现罗汉道,般泥洹②去也。
[注释]
①减除:此处指饭后收拾碗筷。
②般泥洹:梵语parinirva^n!a。意译作圆寂。指熄灭或吹熄之状态。当烦恼火烧尽后,即至于智慧完成而臻于觉悟之境,故佛教以达到此一境界为最后目的。出现此世为人的佛,其肉体之死,称涅槃、般涅槃、大般涅槃。入涅槃又称入灭、薪尽火灭。
[今译]
从前有一个沙门,吃完饭把碗筷收拾停当,就修饰面容,整理衣服,瞻前顾后。阿难对佛说:“这个比丘竟然如此不遵法度。”佛说:“这是因为他刚从女人转生而来,女人的特性还未完全消除。”那个比丘就现为罗汉,涅槃而去。
[点评]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看见一个人行为有毛病,甚至违反了法度,不要立即下结论,更不要立即给予惩罚,一定要弄清楚原因。人的缺点有先天造成的也有后天造成的,应该区别对待。
(三十五)种一生十喻
昔舍卫城外有家人妇,为清信女①,戒行纯具。佛自至门分卫②,妇以饭着钵中,却作礼。佛言:“种一生十③,种十生百,种百生千。如是,生万,生亿,得见谛道。”
其夫不信道德④,默于后听佛咒愿,曰:“瞿昙⑤沙门,言何若过甚哉。施一钵饭,乃得尔所福,复见谛道?”
佛言:“卿从何所来?”
答曰:“从城中来。”
佛言:“汝见尼拘类⑥树高几许?”
答曰:“高四十里。”
“岁下数万斛实,其核大如芥子?”
答曰:“少少耳。”
佛言:“一升乎?”
答曰:“一核耳。”
佛言:“汝语何若过乎!栽种一芥子,乃高四十里,岁下数十万子。”
答曰:“实尔。”
佛言:“地者无知,其报力尔。何况欢喜持一钵饭上佛,其福不可称量!”
夫妇心意开解,应时得须陀洹道也。
第31节:旧杂譬喻经(27)
[注释]
①清信女:梵语upa^sika^,同优婆夷。受三归五戒并具有清净信心的女子,与优婆塞同系在家信仰佛法者,俗称居士。参阅本经第一篇注释⑾。
②分卫:乞食。
③种一生十:以种植喻修善业,种下一善因,生出十倍善报。
④道德:正法名为道。得道而不失为德。道德是有关人类行为善恶、正邪之原理。其原语为拉丁语之习俗同义,因为习俗乃道德与法律之基础,法律为社会活动中之规范,道德则为人类社会生活规范中必要的个人规制。孔子提倡以仁为中心之人伦关系,基督教强调博爱精神,佛教则诫恶劝善,并禁止杀生、偷盗等十恶。有时佛教所谓道是利益他人之意,所谓德有自获其利之意。
⑤瞿昙:梵名Gautama。为印度刹帝利种中之一姓,释尊所属之本姓,新称乔答摩。
⑥尼拘类:即尼拘律树,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形状类似榕树。此树端直无节,圆满可爱,去地三丈余,方有枝叶。枝叶繁茂向四方蔓生,其种子甚小(微细如柳花子),故佛典常用来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中国无此树,译为柳树者应为讹误。
[今译]
从前舍卫城外有一家的主妇是清信居士,持戒修行纯正圆满。一天,佛亲自至门前乞食,主妇把饭放到钵中,退身行礼。佛说:“种一善因,得十善报,种十善因,得百善报,种百善因,得千善报。如此,可以生万,生亿,从而觉悟正道。”
其夫不相信佛法,悄悄在后边听佛祝愿祈福,说道:“瞿昙沙门,你说话太过分了。施舍一钵盂饭,竟然能得到这么多福分,还能觉悟正道?”
佛问:“你从何处来?”
回答:“从城里来。”
佛问:“你见那尼拘类树有多高?”
回答:“四十里高。”
“一年结几万斛果实,果核大小如芥菜子儿吗?”
回答:“种籽很小。”
佛说:“有一升吗?”
回答:“一粒果耳而已。”
佛说:“你说话怎么如此过分!种下一粒芥菜子儿那样大小的种籽,竟然长出高四十里的树,一年结几十万果实。”
回答:“是这样的。”
佛说:“土地无知,它会报答栽种之力。何况高兴地施一钵饭献佛,其福分不可限量啊!”
夫妇茅塞顿开,悟得须陀洹道。
[点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凡是佛教盛行的地方多是重农的社会,所以常用稼穑之事比喻佛理。之所以佛教很快传入中国,原因之一就是当时中国是农业国。春华秋实的现实是因果报应最生动的注脚。同时,农业也是最环保、最能持续发展的行业。现代人贪婪心起,欲少劳多获,施用农药、化肥。产量成倍地提高,却破坏了作物的美味,造成土壤板结!
(三十六)沙门煮草悉成牛骨喻
昔有沙门,已得阿那含①道,于山上煮草染衣。时有失牛者遍求牛。见山上有火烟,便往视。见釜中悉牛骨,钵化成牛头,袈裟②化成牛皮。人便以骨系头,徇③行国中,众人共见之。
沙弥见日已中④,捶楗椎⑤,不见师至,便入户坐思惟。见师乃人所辱,则往,头面着足言:“何因如此?”曰:“久远时罪也。”沙弥言:“可暂归食。”两人则放⑥神足⑦,俱去。
沙弥未得道,常有恚未除,顾见清信士⑧及国人:国人乃取我师如此,使龙雨沙石,动此国,令之恐怖。念此适竟,四面雨沙,城坞屋室,皆悉坏败。师言:“我宿命一世屠牛为业,故得此殃耳。汝何缘作此罪乎?汝去,不须复与我相追。”
师曰:“罪福如是,可不慎矣?”
[注释]
①阿那含:梵语ana^ga^min,意译不还。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第三果,是断尽欲界的烦恼的圣人的通称;凡是修到此果位的圣人,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还;至本位者,谓此人将入阿那含道。见本经第五篇注释①。
②袈裟:梵语kas!a^ya。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第32节:旧杂譬喻经(28)
③徇:通“巡”。
④日已中:佛教戒律,日影过中不食。
⑤楗(jiàn)椎:又作犍椎、犍槌、乾槌、。为寺院中敲打用之报时器具,寺院悬挂的木鱼、钟、磬类。
⑥放:施展。
⑦神足:神足通的简称,五通之一,又作如意足通、神境智证通,即身如其意,随念即至,可在一想念间,十方无量国土都能同时一一到达,变化无穷。佛十大弟子中,目犍连就是得了这种圆满的神通而号称为“神通第一”。
⑧清信士:受三归五戒并具有清净信心的男子,梵语叫做优婆塞。
[今译]
从前有一个沙门,已证得阿那含道,他在山上煮草染衣。这时有一个失牛的人到处找牛。找牛人看见山上有火光和烟,就过去看。看到锅里都是牛骨,沙门的钵变成牛头,袈裟变成牛皮。找牛人便把牛骨系在沙门头上,在国都中游街,大家都看到了。
沙弥见日已中,就敲击响器,却不见师傅回来,便进房间禅思。冥思中见师傅竟然被人侮辱,赶去,行头面顶足礼节,问:“为何如此?”师傅说:“这是很久前的罪孽。”沙弥说:“你先回来吃饭吧。”两人就施展神足,一起离去。
沙弥没有得道,心中的忿怒、嗔恨之意未除,念到居士及国人,思忖:国人竟然如此对待我师傅,应该让龙下一场沙石雨,震动全城,让他们害怕。这种念头刚一出现,四面就下起雨沙,城堡房屋都被毁坏。师傅见此状,说:“我前世以屠牛为业,故遭此殃。你为什么犯下如此罪孽呢?你走吧,不要再追随我。”
法师说:“善恶报应如此分明,难道可以不慎重吗?”
[点评]
应该牢记法师的提醒。几乎所有的宗教都不主张以暴易暴。基督教认为,有人打你左脸,就把右脸伸过去让他打。——这是羞辱打人者最好的方法。沙门替他师傅报仇,动机良好结果适得其反。
(三十七)大臣命终喻
昔有国王、大臣五人。一臣宿①请佛,佛不受,臣则还,因王请佛。佛言:“此臣今必命当终,明日将谁复作福乎?”臣尝令相师相之,云:“当兵死。”常以兵自卫,己亦拔剑持之。夜极欲卧,以剑付妇持之。妇睡落剑,断其夫头。妇便啼叫,言:“君死!”
王则召四大臣问:“汝曹营卫之,徼②修奸变。其妇与相随而忽至此罪为?谁在边者?”便斩四臣右手。
阿难问佛:“何因?“佛言:“其夫前世作牧羊儿,妇为白羊母。其四臣前世作贼,见儿牧羊,便呼儿。俱举右手,指令杀白羊母,与五人烹之。儿啼泣悲哀,煞羊食贼。如是展转生死,今世共会,故毕其宿命罪也。”
[注释]
①宿:素来,久。
②徼(yāo):原本作“激”。同“邀”。求,谋取。
[今译]
从前有一个国王和五个大臣五。其中一个大臣一再请佛,佛没有请来,这位大臣回来,求国王出面请。佛说:“这个大臣今天当死,明日谁会接着请佛造福呢?”这个大臣曾经让相师看相,相师说:“当死于兵器。”大臣知道后常用兵加强防卫,自己也总是持剑在手。夜深要睡觉了,他就把剑交给妻子拿着。妻子睡着,剑落下来正好砍断丈夫的头。妻子哭叫:“我丈夫死啦!”
国王当即召见另外四位大臣,问他们:“你们负责保护他,却设计谋害他。他的妻子一直跟随他,怎么会忽然犯这样的罪?当时谁在死者身边?”于是砍了四位大臣的右手。
阿难问佛:“什么夙因导致这样的结果?“佛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前世是牧羊人,妻子是只白色母羊。那四个大臣前世是贼,看见牧羊的人,叫住他,他们一起举起右手,指着白色母羊要杀它,给五个人煮着吃。牧羊人悲伤哭泣,没办法杀羊给贼吃。就这样,生死轮回,今生相聚,以此了结他们前世的孽缘。”
[点评]
这个故事巧妙地设置妻子无意杀夫的情节,以渲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故事固然离奇,但妻子无意杀夫稍显勉强。牧羊人杀白母羊,完全是被逼无奈,凶手是贼。牧羊人杀羊是无意的,妻子杀夫也是无意的,但人们不免会想:牧羊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命,暂且让步,这难道也算恶吗?
第33节:旧杂譬喻经(29)
(三十八)鱼身喻
昔有大姓,家富巨亿,常好惠施,所求不违。后生一男,无有手足,形体似鱼,名曰鱼身。父母终亡,袭持家业,寝卧室内,又无见者。
时有力士,仰王厨食,恒怀饥乏。独牵十六车樵,卖以自给,又常不供。诣此四姓,求所不足,曰:“累年仰王饮食,常不供足,恒抱饥饿。闻四姓资财巨亿,故来乞丐。”鱼身请与相见,示其形体。
力士退自思惟:力石乃尔,近①不如无手足人,联取②其物。往到佛所,问其所疑:“世或有豪尊如国王者,死无手足,殖富乃尔。近我筋干③,国中无敌,而常抱饿,饮食不足。何缘如此?”佛言:“昔迦叶佛④时,鱼身与此王共饭佛。汝时贫穷,驱使助之。鱼身具所当得,已与王行,而谓王言:‘今日有务,不得俱行,废此事为断我手足无异⑤。’故时行者,今王是也;不行失言者,鱼身是也;时贫穷佐助者,汝身是也。”
于是力士心意开悟,即作沙门,得阿罗汉道也。
[注释]
①近:副词,义同“殆”,大概。
②联取:“联”通“廉”。轻易取得。
③筋干:筋骨躯体。
④迦叶佛:梵名Ka^s/yapaBuddha。于现世界人寿二万岁时出世而成正觉,乃释尊以前之佛。过去七佛中之第六佛,又为现在贤劫千佛中之第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⑤断我手足无异:《经律异相》卷第四十二作“若行,无异断我手足。”
[今译]
从前有一户大姓人家,家里富有钱财上亿,平常喜好施惠于人,有求必应。后来生一男孩,没有手足,形体似鱼,起名叫鱼身。父母去世,鱼身继承并操持家业,成天躺在房间里,没有外人见过他。
当时有一个大力士,靠国王厨房过活,常忍饥挨饿。他一个人拉十六车柴,卖了养活自己,还经常不够生活。于是到了这个四姓人家,请求给他不足的部分,说:“常年仰仗国王厨房的施舍,不足所需,常常忍饥挨饿。听说您家资财亿万,所以来乞讨。”鱼身见他,显露了形体。
大力士退下来之后思忖:我力大无穷能举起巨石,还不如无手脚的人轻易得到财物。于是去佛找那里,问其所疑:“世间竟有豪富尊贵如国王的,至死无手无足,却积攒那么多财富。国内大概没有人比得上我的筋骨躯体了,我却忍饥挨饿,饮食不足,这是什么原因啊?”佛说:“过去迦叶佛在世时,鱼身与国王一起供饭给佛。那时你穷,被驱使前来帮忙。鱼身准备妥当,与国王一起出发,却对国王说:‘今有要务在身,不能同行,而不行此事无异于断我手足。’所以当时去的就是今天的国王;失言不去的就是鱼身;因贫穷来帮忙的就是你的前身。”
于是大力士顿悟,做了沙门,悟得阿罗汉道。
[点评]
佛教中的“顿悟”对我们今天每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顿悟”的事情不仅发生在修行人身上,也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
人的身体遵从自然规律,由幼年至于少年,至青年,至壮年,至老年,这个规律不能违反。但人的智慧与品德却不遵从这个规律,一个人如果没有自觉性,很可能终生是个糊涂虫。而不断自我反省,不断修正错误,就能超越表象,认识宇宙和自身。
可以结合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理解“顿悟”,在自己省中也可以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第34节:杂譬喻经(1)
杂譬喻经(失译附后汉录)
杂譬喻经
(失译人名附后汉录)
卷上
(一)巧乳母养子喻
菩萨度人,譬若巧乳母养子。有四事:一者,洗浴使净;二者,乳哺令饱;三者,卧寐安稳;四者,抱持出入,恒使欢喜。以此四事,长养其子,令得成就。
菩萨亦复如是。有四事育养众生:一者,以正法洗浴心垢;二者,以经法饮食,使饱;三者,禅定三昧①,随时兴立;四者,以四恩饶②益一切,恒令欢喜。以此四事劝诲一切,长育众生,使得至道。
[注释]
①禅定三昧:禅定。参阅本书第一经第六篇注释⑧;三昧,梵语sama^dhi之音译。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等。即将心定于一处的一种安定状态。
②饶:怜爱。
[今译]
菩萨济度人,如同聪明的乳母抚养孩子。做四件事:第一件,洗浴使孩子干净;第二件,哺乳让孩子吃饱;第三件,让孩子睡得安稳;第四件,抱孩子出入,总让孩子欢喜。做这四件事,抚养其子,使他长大成人。
菩萨也是如此。做四件事养育众生:第一件,以佛法洗浴心灵的污垢;第二件,以佛法为精神食粮,使其得饱;第三件,引导众生随时禅定,随时有所建树;第四件,用四恩怜爱、恩惠众生,永远让他们高高兴兴。菩萨以这四件事劝勉、教诲众生,培育众生,引领他们悟得真正的佛法。
[点评]
以乳母抚养孩子比喻菩萨劝诲众生,都是四件事,可以对比,便于领悟。这种写法别开生面,我想,有不信佛陀者,无不信此理者。
(二)有善恶二知识喻
世间有二知识①,常与人为因缘,令人得大罪,亦令人得大福。何谓二知识?一者恶知识②,二者善知识③。
譬如贼帅④造恶逆,杀害君父,破乱天下,众生被毒,殃无不加⑤。与之从事,令人得大罪。
如释迦文菩萨⑥,发意求道,救护众生。四等四恩⑦,接护一切;三界五道⑧,靡不蒙度也。所谓善知识,与之从事,令人得大福。
[注释]
①知识:朋友。
②恶知识:恶友、恶师、恶师友。
③善知识:善友、善师、善师友。
④帅:原本作“师”。
⑤殃无不加:祸患无所不加。
⑥释迦文菩萨: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时的称号。
⑦四等四恩:参阅前经第一篇注释⑨。
⑧三界五道:三界,参阅本书第一经第一篇注释(29);五道,见本书第一经第三篇注释⑨。
[今译]
世间有二种朋友,常与人们结不解之缘,让人犯大罪,也让人得大福。这两种朋友是谁呢?第一个叫“恶友”,第二个叫“善友”。
比如,盗贼头领,做恶行逆,杀君害父,破坏饶乱天下,众生受害,祸殃无以复加。与这种人一起做事,会让人犯大罪的。
如释迦文菩萨,他发菩提心,求佛道,拯救济拔众生;四无量、四恩引导摄受、维护一切众生,三界、五道之中没有不被他济度的。这就是所谓“善朋友”,与他们一起做事,让人得到大福。
[点评]
佛教重视交友。据智顗之《摩诃止观》卷四下载,善知识有三种:
(一)外护,从外护育,使能安稳修道;
(二)同行,指行动与共,相互策励;
(三)教授,指善巧说法。
《长阿含》卷十一《善生经》举出六种恶友:
(一)方便生欺(说种种欺诈);
(二)好喜屏处(喜好隐秘之处所);
(三)诱他家人(诱拐他家之人);
(四)图谋他物(谋取他人之财产);
(五)财利自向(图利自己);
(六)好发他过(好指摘他人缺点)。
并指出恶友常常交于饮酒、博戏、淫逸、歌舞的场合。
“善友”、“恶友”说与中国古代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庶几近之。交友不当,必误终生。
(三)老母流离喻
昔南天竺有一国,名私呵絜①,处海渚之上,其城纵广八万余里。时他国有一老母,名阿龙,遭难荒乱,流离在此国。孤单无所归依,乞丐生活。诣长者②家,欲求寄附。时长者归③见之,问讯老母。老母具自陈说穷厄之意。长者怆然愍之,语老母言:“可住我家耳,当相资给。”老母喜曰:“吾无以上报,当以小小作使,所作众务,不敢惮劳也。”
便停止住,意有悲喜:昔日供侍众僧,随意所设;今日忽尔穷厄,施心不达,内自感伤。前礼道人,问讯已④讫:“不审僧朝中得⑤供未也。”道人答曰:“朝来入城乞丐,了无所得,是以便还所解⑥耳。”老母即念,欲得饭众僧,而自了无所有。白诸道人:“我今入城视之,若得供办者当还白之,若无者亦当使知消息”。于是众许可,各各解住树下。
第35节:杂譬喻经(2)
于是老母还舍,启长者妇:“宜用数千钱。今我虽在此作使,愿身自卖,终身为婢,可立券要⑦。”长者妇问曰:“卿在此,仰⑧我衣食。欲复用钱,为持作何等?”老母白言:“私宜急用,不可得说。”于是长者妇以钱与之,语言:“为持去用,若有时自可还,我以券何为?”老母得钱,诣其左右先素知识者,具以情告之。以钱人人付,使为供六十家,须臾已办,赍诣道人。
本谓无实定,至诚⑨乃尔,皆怪其精进出于不意,而问老母:“居止何处?吾朝分卫⑩,无里不遍,何以都不相值见耶?”老母具自陈说本末:“我是某国中人也。家先奉佛,供养众僧。值世荒乱,流离至此,室家荡尽,一身孤独。依附此国大长者家,给其使令,仰其衣食,空身寄命,了无一钱。向见道人,悲喜交集,心有所怀,恐⑾愿不果,白夫人以身自卖,求索少少,欲饭众僧。慈惠见愍,微诚得遂耳。”道人叹曰:“真可谓尽信施矣。”皆相谓曰:“吾等亦为五阴之身,行求分卫。今日之食,便为啖人肉也!宜各建意,以报施功。”众人齐心,立八惟务禅⑿。精诚⒀感通,即获超定⒁,神足威灵,振动境界,树木曲躬,有似跪拜。道人见证,赞叙施主。
国王惊肃,怪其所以。召诸群臣共议,原其感瑞⒂何缘致兹。臣下四出,观察其所由。见城门外道人群集,施者济济,其共相庆赖,即入白王。王⒃曰:“正是所为,速请呼来。”臣下还宣王命。老母怖悸,惧有非祸,报答臣曰:“吾身系属长者妇,不得自由。”臣还白此意。王曰:“并请命来。”
于是长者妇闻王敕命,即与老母诣王所。王问其意,老母具以本末白王言。王曰:“吾为国主,富有自在,然不知奉敬三尊,供养道士。如此老母,致感若斯!”王曰:“此母则吾师。”迎着宫内,香汤洗浴,坐于师位。宫人⒄彩女,合二万人。王身受戒,为优婆塞。夫⒅人、彩女为优婆夷。国人一切,普发道意。
[注释]
①私呵絜:即私诃叠,参阅前经第五篇注释①。
②长者: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为长者。参阅本书第一经第六十四篇注释⑥。
③归:原本作“妇”。
④已:原本作“必”。
⑤得:原本无此字。
⑥所解:休息、停歇处。
⑦券要:契约。
⑧仰:依靠。
⑨诚:原本作“城”。
⑩分卫:参阅本书第一经第九篇注释②。
⑾恐:原本作“悲”。
⑿八惟务禅:又作八解脱、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谓舍却色与无色之贪欲的八种禅定。
⒀诚:原本作“盈”。
⒁超定:凡禅定之浅深次第,顺次为四禅、四无色、灭尽定,出入禅定时,皆以循此次第为法。佛及菩萨能超越上下诸地而随意入出,叫“超定”,也称为“超越三昧”,为天台宗所谓观禅、练禅、薰禅、修禅中之最高境界,故又称为“顶禅”。又因于诸法门中能自在入出,故称“自在定”。
⒂感瑞:指上文“树木曲躬”等祥瑞感应。
⒃王:原本无此字。
⒄宫人:宫女;官名,掌管君主日常生活事务。此指后者。
⒅夫:原本作“老”。
[今译]
从前南天竺有一个国家,名叫私呵絜,位于海滨,它的国土方圆有八万余里。其时,另一个国家有一位老妈妈,名叫阿龙,遭遇荒乱,流落到这个国家。她孤单无依,乞讨为生。她来到一长者家,恳求寄宿。当时长者回来见到她,就询问老妈妈。老妈妈详细说明自己穷厄的情况。长者伤心,同情她,对老妈妈说:“你可住在我家里,我供养你。”老妈妈很高兴,说:“我无以报答,当尽微薄之力,做些家务,我不敢怕劳累。”
这样,老妈妈就住在长者家,心中喜忧参半:从前每日供养很多僧人,能随心意准备斋饭;今日忽然穷厄,有施舍之心不能表达,内心感伤。于是前去礼拜僧人,问候完毕,说:“不知僧人上午得到供养没有。”僧人回答:“早上进城乞食,一无所得,只好回休息之处。”老妈妈当时就寻思起来,想得到饭食给众僧吃,可自己一无所有。就对僧人说:“我现在就进城去看看,若有供养斋饭的人家,就回来告诉你们,如若没也一定让你们知道消息”。于是众僧答应,各个在树下歇息。
前一篇:空行和护法有什么区别
后一篇:21条常用咒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