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拐角处的《大公报》女记者们

(2015-12-30 17:35:37)
标签:

杂谈

文章来源:微信公号“飞翔女生”
作者:白军芳

这是一群出生于1883年左右的《大公报》的女记者们。
她们叫吕碧城、彭子冈、陈学昭、蒋逸霄,岁月久远,霾晦云蔽,似乎已经不那么光鲜明丽。
她们中有奔走在19世纪天津城的下层,书写《津市职业妇女的生活》的记者,有漂泊在美国的《大公报》驻外记者,有亲自奔赴重庆把战争后方的动静报道给世人的编辑,她们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批女性精英,才华横溢,笔力千钧,铁肩负志,文章千秋。
她们,站立在历史惊醒的拐角处。


她们自己的童年都一样的不幸。不幸,不是因为命薄,而是因为性别。

彭子冈刚生下来,她的父亲就威胁母亲:“如果你再生女孩,我就娶姨太太。”杨刚的祖母直接叫她“赔钱货”,陈学昭在童年遭遇多位哥哥的欺凌和殴打,大哥经常轻率的把她“许配人家”,三哥痛打她,并不叫她吃饭,“这种不自然的生活,使我不时地感受到,我是一个寄居寄食者,这家庭——苦的和乐的—都没我的份。”(陈学昭著《我的母亲》同心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页)。

其次,她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

她们的家庭都是书香门第,吕碧城的父亲收藏图书超过3万册,陈学昭说她父亲叮嘱她多读书,是因为“嫁我的时候,分点书画给我,别的什么都不用赔。”“其实在学校里读的书是有限的,书读的较多,还是在家里。”(陈学昭《我早起的读书与写作》丁茂远编《陈学昭研究专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305页)。

童年的读书使她们受益匪浅。蒋逸霄曾考取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南开大学就读,陈学昭曾在上海爱国女校求学,后到法国留学。杨刚曾在燕京大学就读,后到美国留学,在男尊女卑,新式女性教育萌芽时期,她们强烈的求知欲使她们在龙跃凤鸣的竞争考试中,稳居录取之列,众多的女子只是把识字当成“免脱蒙蔽”的记账之功时,她们脱颖而出妙笔生花,不仅上名校,而且到《大公报》当了记者、编辑。

第三,借助《大公报》阵地,发女性忧国忧民之先声,推动新式女性教育。

1903年,吕碧城担任《大公报》编辑,后开设了女子学校。1927年,蒋逸霄到《大公报》工作,成为《家庭与妇女》的主编,她的《上海职业妇女访问记》专栏,成为该报的特色专栏;1944年杨刚担任《大公报》驻美特派记者,撰写美国通讯;1938年,彭子冈到重庆做《大公报》重庆版的编辑,撰写了近百篇重庆航讯,被新闻界称为“重庆百笺”,把大后方的心声和重庆的真相及时、形象地介绍给读者,表现了一个公共女知识分子的睿智和勇敢。

最后,这群女精英们面临的婚姻家庭问题,依然是至今都难解脱的问题。比如,她们中,许多都未婚,有一些为了事业放弃家庭,结了婚又离婚,有一些婚姻虽在,但名存实亡,子女拖累一直存在,为了工作孩子也没有好好教育。当然也有一些事业、家庭两收获的,但一直是以丈夫的需要为主。丈夫到延安,她到延安,丈夫到上海,她也到上海。比如,彭子冈在《大公报》的“流动”编辑生活,就是随丈夫而“流动”,《大公报》爱惜人才,不舍得解雇她罢了。

平心而论,彭子冈的文笔是超越丈夫的。可见,为了家庭的完整,她还是放弃了自己部分的事业追求的。

那些,站在妻子的身边、帮助妻子工作,完善妻子知识需要,伏身甘为“妻子犊”的男性,直到今天,依然是稀缺而罕见的。

好在,这些女记者们,即便是单身、离婚、被嫌弃等等结算的婚姻状况,并没有影响到她们的生活质量。她们凭借自身的才华行走在二十年代初期的《大公报》职场,物质有保障,才华有舞台,不知亮没有亮瞎一些冥顽不化的老学究的眼睛。

无论如何,历史的车轮滚进了1949年,“新社会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语录把妇女解放纳入了国家建设的轨道。回望那些守候在岁月黑暗隧道的女性精英们,心中不是忧伤,偏偏,充盈着喜悦。

还好,她们熬过了那个历史的拐角。


新媒体女性网络 妇女权利守望者

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号“女泉” :xmtnxwl

您也可以打赏支持我们的倡导行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