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者 | 董一格
新媒体女性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今天和一位印度同学一起去看了《女权之声》(《Suffragette》),对,这部电影在大陆被直译成“妇女参政论者”,似乎是在有意地削弱它的政治力量,但我更喜欢它的香港译法,我想这不是巧合,而是有心人对今天大陆女权运动的致敬。
女权第一波的历史,我读的潦草,只记得当年被Emily Davison马下丧命的壮举震撼了很久——虽然历史学家对她到底是有意还是无意献出生命有争议——但不可改变的事实是:为了争取女人的政治权利,有人付出过生命的代价。
1913年6月4日,妇女参政权运动活动家艾米莉•戴维森冲向王子的赛马,“死于众前”。
其实在性别压迫的机制下,女人每天都在受剥削、压迫、骚扰、忽视。但是大多数人是隐忍不发,一部分人用和平的方式抗议——这些都没有用,永远唤不起压迫者的同情,更不消说让步。正如电影里Meryl Streep扮演的运动领袖Pankhurst说的:五十年来,我们致力于和平地争取妇女选举权。但是我们被讥笑、殴打、忽视。我现在呼吁全英国妇女起来 反抗!
另外一段我很喜欢的对话,是女主角Maud被抓以后,和代表了政府权威的警探的对话。
女主角说:我们打破窗户,纵火,因为只有这样男人才会听。
警探:看起来无论如何都阻止不了你们了?
Maud: 你能怎样?千家万户都是我们。我们是人类的一半。你无法阻止我们。
警探:你可能还没胜利就没命了。
Maud: 我们最终会赢。
其实,这位勇敢的Maud在影片开头,只是一个普通的洗衣作坊女工,24岁,技术娴熟,有一个丈夫和一个四、五岁大的儿子。艰苦的劳作,但生活也似乎波澜不惊。她误打误撞见到WSPU的女权分子砸玻璃,还很惊恐和不解。渐渐的,观众跟着她的遭遇,明白她生在这个作坊里,从小就受工头性侵犯,7岁开始做工,长大后还要目睹其他女孩受到她当年一样的凌辱。他的丈夫也同一个作坊工作,看似温和,但完全无法理解她加入运动,很快就将她逐出家门,不许她探视儿子,后来更把儿子送给别人领养了。
而也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严重的打击下,Maud越发坚定成熟,在监狱里绝食,被鼻饲——政府怕闹出人命——因为这样舆论就对政府不利了。
我喜欢电影对阶级和母职的处理方式。它从一个普通女工的视角切入,刻画她随着运动的成长,而不是强化第一波女权运动的中产性质(当然,客观结果是选举权和监护权也是分阶级的)。更好的是,它对女主角对儿子的丧失,刻画的真实但不滥情,它并不符合人们的刻板印象——女人失去了丈夫和孩子,人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她的行动的动机,甚至也不完全是建立在丧失和一无所有上的——公平和正义是理所应当的追求, having another way of living this life,这饱受不公和屈辱的人生——这个理由本身难道还不够强大吗?总之,女人因为是人而参与政治,而不因为她是谁的母亲、谁的丈夫,谁的女儿。
如何看待抗争运动中的暴力?这片子在2015年仍然非常relevant。几个月前,巴尔的摩发生的黑人运动,也砸窗户、烧警车,CNN等媒体大幅 报道这些很有视觉冲击力的景观,一时间全世界都觉得巴尔的摩是一个疯狂的、暴力的地方,有一群不理性的极端分子。但到底是财产重要还是生命重要?这个城市每天都有无辜的黑人被抓、被打、甚至死去,却很少有人关心,美国依然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天堂”,而稍微有一些反抗的声音,几个物件的被破坏,就变成了“极端”。弱者的呻吟没有人理会;弱者绝望地呼号,换来更多的污名。
今天,中国的女权声音一天比一天大。谈论性别平等、和女权问题,就算是直男癌,也不好意思直接表现出鄙夷和不懈。(电影里对男人的那种smug的表情的刻画真是入木三分)。但是更深层地的、制度性的改变,却需要更多的力量和勇气。
电影结束后,字幕滚动出现全世界各地妇女获得选举权的年份。
有一行很扎眼:
1949: China and India
我和印度同学对着字幕,凝视良久。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
这远远不是结尾。一切,才刚刚开始。This is 2015.
注:《女权之声》(《Suffragette》)现已在港澳地区上映,有条件的朋友可以前往影院观看。欢迎大家继续和我们分享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悟。
新媒体女性网络
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号“女泉” :xmtnxwl

您也可以打赏支持我们的倡导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