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作因缘:处处遇贵人

(2009-10-28 10:21:58)
标签:

曾小歌

作家

原创作品

華文出版社

程海

校园

                       文/曾小歌

    昨天收到两本来自北京的华文出版社给我的“作者赠书”──《改变,才有机会》(简体版)、《改变人生的68个法则》(简体版)。现在,把封面重新扫描后放在博客提供博友参考。前此,小歌在网络上看到的图片,实在不清晰。收到书之后,才发现原来纸张、印刷都比想象的好很多。

    这是我第一次收到该出版社的来函。没想到书腰上给我这么大的鼓励:

写作因缘:处处遇贵人

 (注:书腰是指一本书包在封面和封底外面,但面积比较小的宣传纸片。挂在书的外表,用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中国台湾地区继刘墉之后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

    呵呵^_^ 太夸张了!其实,这是我事先不知情也未被告知的宣传语。宣传难免要说几句美言,但有这样的评价,还是令我感到意外!原来我被归类为………走刘墉的路线!

 

    从推理上来说,网络因为太方便取得信息了,所以一天到晚上网的人,不见得会购书;很少使用电脑的人,反而比较可能是买我书的读者。奇怪的是,我却常常在网络上得到读者对拙著的评价。有一次,我又照例把“曾小歌”三字键入Google,居然发现有不少人在某些网站填写的个人简介“欣赏的作家”一栏,竟然写上“曾小歌”。从网络上,我也发现一位学生因为写我著作的“读后感”而得了奖。还有一位国中生竟然就写着“我最喜欢的作家是曾小歌”。坦白说,我经常看得一愣一愣的。小歌对陌生人如此抬举,总觉得匪夷所思。

 

    在台湾,小歌是非常低调的人,很少答应上媒体曝光,竟能如此受到关注,实在意外。不过,网络上这些佳评,多少还是缘于我的《人生,没有彩排》一书在畅销书排行榜的曝光度。人虽隐匿,书却大量流传。因而在当时佳评屡见不鲜。记得还有一位知名歌手,看中我的《选择重于一切》,曾在他的“部落格”中予以谬赏。最离谱的是,还曾在某网站看到一份问卷调查,题目是“快乐的事”,有一位网友竟回答:“读曾小歌、刘墉的书”。小歌的名字居然排在刘墉之前!呵呵^_^ 真对不起刘墉老师啊!

 

    事实上,小歌崇拜的作家很多,可是对刘墉的书却看得很少。但既然有人这样说,倒使我沾了不少光呢!因为刘墉是个形象非常好的画家兼作家,在台湾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小歌一直没跟他打过交道,却早已仰慕甚久!

    刘墉,算是小歌的前辈了。年轻时代的刘墉,可是个万人迷,能写、会画,长得又帅,文质彬彬,很有气质。而我第一次见到刘墉,则是在中央日报副刊的春节作者联欢会上。

    中央副刊的作者联欢会,只办过几次,那时我还在读高中,偶而投投稿,侥幸被发表,就高兴得不得了,而当时刘墉已是明星级的作家了。在春节联欢会上,著名的作家都是一圈圈地被无名作家群围着聊天;而我们几个小毛头,多少有几分叛逆,偏偏不去追星,只是和年龄相仿的作者(大学生居多),自成一群地交谈着。

    大学毕业后,我的记者采访工作,似乎与刘墉发生不了关系,从没机会可以向他请教。如今他的英名被小歌借用,还真的有几分不好意思呢!

    刘墉作家,多包涵了!

 

    《改变,才有机会》一书的简体版,源自同名的台湾繁体版书。此书2005年3月在台湾初版发行后,也带给小歌不少的惊奇。

    其中一位重量级人物──程海东校长的出现,更令我印象深刻!他是个陌生人,却肯多次在大型会场中提到“曾小歌”的名字,真是无私的贵人!所谓“文人相轻”本属常理,在台湾有一位红透半边天的时尚活佛,在他出版的一本著作,有一篇文章内90%的篇幅转述了我在《人生,没有彩排》说过的两则佛理故事,尽管给予褒奖,却“舍不得”说出曾小歌的姓名,只说是他的弟子推荐给他看的故事………。而程海东校长可真是雍容大度的学者!

    在一个东海大学的“校长园地”网站里,我偶然见到程海东校长提到我的《改变,才有机会》一书,他说:“读曾小歌这本书,启发了我用这个题材做为东海大学九十四学年度第二学期‘导师会议’的致词内容。” 程海东校长并且引述了我的书中内容:

 

    曾小歌在他的书中把机会定义为八种:

    机运:本无机会,但因运气好出现转机。

    机缘:本无机会,但因有贵人而现转机。

    机变:本无机会,但因创造而出现转机。

    机遇:本无机会,但因准备而等到机会。

    先机:有机会,当其来时需要迅速抓住。

    机巧:有机会,但因过多而需智慧选择。

    生机:有机会,被搞砸后修正再造机会。

    失机:有机会,失后不再造而永远丧失。

 

    程海东校长不仅在与教师的会议中提到我这篇文章,就在2006年6月他对东海大学第48届的毕业生致词时,又把这个概念提了一次。对我这位原创作者来说,真够感人了!

    程校长不仅名列于美国科学界、教育界的名人录,在台湾也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但隔行如隔山,在此之前,程海东校长还真与小歌是素不相识的;程校长过去所读过的学校也与小歌所读的台湾大学毫无渊源,所以谈不上“学长提携学弟”。在这样素昧平生的校长面前,小歌却能受到栽培,程博士的泱泱大度真是令人激赏!

    写作之快慰,就在于寻得作者灵魂之知己。宇宙何其广大,人生的脚步何其短暂,尽管素昧平生,甚至可能永不谋面,然而,在文字之间,灵光一闪,若有千古知音,能够相互欣赏,从文字神交中彼此获得启示,便不虚此行了!

         曾小歌写于2009.10.28.上海

写作因缘:处处遇贵人

写作因缘:处处遇贵人

 

注:一、在台湾,blog称作部落格;在大陆,blog称为博客。只是译名不同而已。

    二、延伸阅读:

              程海东校长在东海大学94学年度第2学期‘导师会议’的致词

              程海东校长对着东海大学第48届的毕业生致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