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学心理学理论5.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2010-12-22 08:39:57)
标签:
符号互动论自我主我客我才建立教育 |
分类: 新版教材学习计划 |
5.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1)精神、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是以符号使用为先决条件的。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如动作、言词等称作符号,人是唯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人与动物区别之一,就在于人具有运用符号的能力。
(2)人的精神活动是人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习得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通过符号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得以产生与发展。它既是人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予人意义的外化过程。人的行动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人在符号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限度内行动,并在这个限度内进行自我"设计",然后付诸实施。
(3)自我,是由主我和客我所组成的。主我是主体行动者,客我是社会的我,即他人所见的我。任何行为,都是由主我的冲动引起,尔后受到客我的控制。前者是行为的动力,后者是行为方向。自我就是主体的我与社会的我的相互作用。
(4)社会,是代表人际关系相互作用的组织与结构。社会和群体的生活是由社会成员的协同行为来维持的,社会成员以符号作为沟通信息的工具,彼此理解对方的态度、行为、目的和反馈的反应等,从而做到协同。社会与个体也通过符号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社会通过符号相互作用塑造个体,影响个体的精神与自我的发展,个体又是通过符号相互作用来维持与改造社会。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也存在着不恰当之处,如认为符号意义通过人的解释而改变,可以导致社会变化,还有认为社会变化的原因在于主体的我等。但它在考察精神、自我和社会的关系时具有辩证性,对于语言在精神和自我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做出了独到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