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人格发展的特点
(2010-07-06 09:34:18)
标签:
幼儿自我意识幼儿自我控制才建立育儿 |
分类: 新版教材学习计划 |
2. 幼儿人格发展的特点
(1)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对己自己是聪明的还是笨的,是漂亮的还是丑的等。幼儿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常常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部分,虽然以后也能对其中一些不良个性特征加以改造,但往往很难有质的变化。因此, 应特别重视幼儿期的教育。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各种内容,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能力方面。
1)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3岁以后,儿童开始向别人比较自己的行为,并且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会了简单的自我评价,但3岁以后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还不明显。一般来说,3.5~4岁是儿童自我评价能力迅速发展时期 ,5岁的儿童大部分已经能进行自我评价。幼儿的自我评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
①依从性和被动性。幼儿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很容易轻信别人的评价,往往把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当做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已经开始有独立的评价。
②表面性和局部性。幼儿的自我评价主要集中在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还没有学会对内在品质的评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自我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幼儿虽然可以对某个具体的行为作出评价,但却不能对自己整体的表现作出评价。
③模糊性和笼统性。幼儿的自我评价比较含糊、概括,例如,幼儿常说:“我听话,所以我是好孩子”。
④情绪性和不稳定性。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带有极大的主观情绪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往往随着情绪变化而产生对自己不同的评价。
2) 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幼儿一般在3岁以后产生自我体验,但还不明显。一般来说,4岁左右幼儿才真正产生自我情绪体验,如产生了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愉快、愤怒等)自我体验。5~6 岁的幼儿已经具备基本的自我体验,他们逐渐产生了社会性自我体验,如委屈、自尊、羞愧等。其中自尊在幼儿心理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直受到周围人肯定的、积极评价的儿童往往会产生一种满意感、自信感;而经常受到否定的、消极评价的儿童容易产生一种自卑感、孤独感。自尊感作为评价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与儿童的能力及其对自身能力的认识有关,并受到父母教养风格和评价的影响。
3)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在3~4岁还不明显,但在整个幼儿期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增长,4~5岁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重要转折期,5~6 岁的幼儿大多数已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①行为的自我控制。学会抑制某些行为,学会停止某些动作。如当成人指着某样东西说“脏,快放下”时,幼儿往往会很快放下自己手里的东西。
②情绪的自我控制。即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如当孩子哭时,大人说:“宝宝乖,宝宝不哭,阿姨给你买糖吃”时幼儿往往会立刻露出笑脸。
③认知活动的自我控制。能够按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与之相适宜的反应。
④延迟满足。即如果要求不能马上得到满足,学会了等待。
总的来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以下特点:学习了各种行为准则,如果有不符合准则的行为出现.儿童就会感到不安;并对不安全感有各种防御表现,表现为哭、躲起来、告状等;攻击行为、成就动机等有所发展;出现与同伴密切交往的关系。
(2) 幼儿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的发展
1)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道德发展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习得的道德准则,并以道德准则指导行为的发展过程,包括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绪发展和道德行为发展。幼儿的道德动机非常具体、直接、外在,往往受当前具体刺激(即情境)的制约,道德行为缺乏独立性和自觉性,因而也缺乏稳定性。这里主要从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的发展两方面来谈一下道德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倾向。亲社会行为也称利他行为,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有研究表明,1岁以内的婴儿就出现分享;2岁左右可以主动帮助别人;4~6 岁儿童的分享、助人行为明显提高。一般研究结果都显示儿童的助人、合作等亲社会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它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年龄较小的儿童主要以工具型攻击(即攻击本身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造成身心伤害,攻击在这里只是被当做一种手段或工具,用以达到伤害以外的目的)为主。年龄较大的儿童则以敌意型攻击(即攻击是以打击、伤害他人为根本目的)为主。攻击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表现中等程度的稳定性,即童年时期被评为攻击性较高者,成年后的攻击性仍然较高。
对儿童攻击行为经常采用的措施有: 改善儿童所处的不良环境;教给儿童缓解冲突的有效方法;对其进行攻击行为有害后果的教育;发挥榜样的良好示范作用等。
2)幼儿道德判断的发展。道德判断是一个人遇到两难困境时,利用道德认知来判断是非,决定所采取的行动的能力。幼儿期的道德判断还处在道德判断的低级水平,按照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幼儿期的道德判断处于前道德判断阶段和他律道德判断阶段。前者是用权威的判断来决定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后者则是根据行为的结果而非行为的动机来进行道德判断。
【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