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模仿规律给我们的启示
(2010-03-03 08:45:32)
标签:
模仿模仿率有意模仿无意模仿人际互动模仿律校园 |
分类: 学习笔记 |
【教程指导】……【学习笔记】
模仿是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等于说: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至于想嘛,说不清楚……)
模仿是人们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
当个体感知到他人的行为时,会有重复这一行为的愿望。模仿便随之而来。
模仿的特点:
1.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样是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愿产生的,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称之为榜样效应,这之间有从众的心理,而又发自内心)
2.相似性: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模仿的榜样。(现在的模仿秀都火的不得了,利用了名人效应:影响力和粉丝团厉害)
模仿的分类:有意模仿和无意模仿。
有意模仿是模仿者有目的、主动地模仿,即使他不了解别人行为的真正意义,但是由于他觉得模仿别人能获得好处,于是就在行为上仿照他人。(跟着好人学好人,跟优秀企业学习会促进自身发展)
无意模仿并非绝对的无意识,只是意识程度相对比较低。
模仿的意义
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模仿是个体反映与再现他人行为最简单的形式,是掌握人际互动经验最简单的机制,也是个体学习的基础。(学习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模仿)
2.适应作用
3.促进群体形成
模仿会使群体成员在态度、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性提高,增进群体凝聚力。
模仿的发展
模仿随个体的发展而发展。其趋势大致是: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从对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内部实质内容的模仿。
塔尔德的《模仿律》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
他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他在研究模仿在犯罪活动中的作用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
1.下降律 社会下层人士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2.集合级数律 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迅速蔓延。时尚、谣言的传播像滚雪球一样。
3.先内后外律 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